人的品味在业余
2018-09-22
有人将爱因斯坦所言“人的差异在业余”,理解为业余时间仍宵衣旰食、焚膏继晷地工作,这便错了。以前天津有本名曰《八小时之外》的杂志,所刊皆工作之外的各种娱乐。爱因斯坦是五百年来一天才,1955年逝世后,普林斯顿大学将其大脑保存下来,切成二百四十片进行研究,果然非同小可,其顶叶部位具有极为罕见的山脊状和凹槽状结构。昔时老师讲爱迪生的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却隐去了后半句“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砸牛顿脑袋的那颗苹果即灵感所在。
灵感源于何处?或启自青山不墨,流水无弦,或启自栽花种竹,焚香煮茗,总之内药于性,玄之又玄。凭此,便不必不分昼夜、不分场合,碌碌于专业。宋人语云“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几个人知道”,业余时间,调剂身心,积蓄能量,方为合理,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具有专业水准,曾开过独奏会,为受迫害的犹太人募捐。爱因斯坦还说“死亡意味着再也不能听到莫扎特的音乐”,痴迷也。理性予人相对的知识,而通过直觉获得的知识,却是绝对,故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诺尔德便断言:“艺术家不相信科学,因为科学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艺术带给爱因斯坦的,才而不鬼,仙而不顽,恐不光是调剂与积蓄,还有荡思八荒、游神万古,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爱迪生的灵感与爱因斯坦的想象力,皆忘无可忘、得无所得之神驰,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求之不得,得来全不费工夫。
哈佛大学有一著名理论,补充着爱因斯坦的观点:人的差别在于闲暇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至十点之间。每晚抽出两小时用来阅读、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人多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另外八小时如何度过,此即著名的“三八理论”。具体而言,每个人的命运决定于这“另外八小时”。
胡适的话似乎更人文一些:“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出于敬业的品格,就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职业,一些人往往供之高阁,兴趣自然转向业余,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仰望星空》便说:“真正的学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都是三缄其口的,而对其它领域的心理活动研究,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领域都是他想去探寻,却又无力分身钻研的。”胡适还说:“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身。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社会,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抹了六点钟的桌子后,你可以回家去做化学研究,或画完大幅山水,或写小说戏曲。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可否将其改为“人的品味在业余”?专业之功用,往往在于生计,于青年是安身就业,于中年是养家糊口,业余则全然兴趣所使,或为打发时间,调剂心理,或为增加修养,开阔思绪。专业里多利害之争,名利场中羽客,人人输蔡泽一筹,烟花队里仙流,个个让涣之独步。业余的特点,乃非功利性质,恰也意味着不计工本,心甘情愿,不图回报,自然而然。几米说:“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空不碍物,物不碍空,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能够毫无怨言者,皆发自内心之嗜好。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外,游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工作与客串的衡量截然不同,前者求稳正,太过正常,后者求奇趣,敏而不羁,标准既非,表达必异。若将业余看作专业之调剂,勉强了些,二者可以是平行的两条铁轨。
业余更多的时候是种修养。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黄庭坚还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三毛则通俗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读书是包括其在内的多数文人的业余。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居里夫人告诫女孩子:“十七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于母亲没有遗传好的容貌;但三十岁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居里夫人所谓“新的东西”,内涵与黄庭坚类同。奥黛丽·赫本说:“外貌是女人不可或缺的资本。其实两个人聊得再投机,见面之后,还是外貌决定一切。外在决定两个人在一起,内在决定两个人在一起多久。”漂亮的女人,也懂得内在之美。
善术者不论术,精艺者不言艺,专业之外,笃在业余。然也有专业与业余合二为一者,不多,纵使有,不亦可悲?人生的选择性、丰富性便打了折扣。潘天寿说:“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不能也不必要完全一样。”专业与业余之关系,何尝不如此。二者之间,互济互补,专业束缚下,隐匿着脾性与德行,潜伏着恶习与谬误,有待在业余空间里,调和与归顺,稀释与沉淀。对此,张郎郎在《大雅宝旧事》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把玩儿的事当正经事来办,一定会有出乎意外的收获。正经的事,要和玩儿一样,一定不会伤了身子骨。”某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孙子问:“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反问:“你喂食的哪一只?”专业与业余,不比两只狼,却是一片风景里的烟霞与云树,一条曲径上的青牛与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