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不利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及其教育对策
2018-09-21潘璐明
潘璐明
摘要:通过青少年心理弹性调查问卷,对漯河市三所高等职业院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状况良好,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更高,但情绪控制力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高于独生子女,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最高。(3)心理弹性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围绕大学生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校园教育三方面提升心理弹性水平。
关键词:处境不利 留守经历 大学生 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12-0125-03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指在其成长期(16岁及以下),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而有过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1]。随着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高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多,我们将这些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称作“处境不利大学生”。童年早期良好亲子关系的缺失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对该群体的研究多遵循“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范式,研究者认为该群体总体自我评价较低,情绪控制力差、人际交往敏感,直到积极心理学为处境不利群体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即“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范式。积极心理学认为早年“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以及人际交往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充分说明童年的早期经验并不能将个体定型,而是在内外保护性因子的积极作用下,重获崭新的生命体验。
心理弹性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指个体的心理功能及发展并未受到严重压力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3],是个体面对负性事件的积极心理品质,1983年,以Rutter出版的《 Stress , Cop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为标志。心理弹性的解释有三种倾向:过程性定义[4]认为心理弹性为动态变化的,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下仍然能够获得良好适应的动力过程;特质性定义[5]则认为心理弹性是相对静止的心理特征,当个体经受负性事件时,表现出的可以继续过有意义生活的能力;结果性定义[6]认为良好的心理弹性是个体困顿之后产生的结果。
通过文献搜索本文发现,有关处境不利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且多数集中在本科院校。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处境不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打破以往关于处境不利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期探究城镇化进程中该群体的心理弹性特点,为发展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职院校抽取1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0份,问卷有效率91.8%。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研究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结果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1)自编人口学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留守经历。
(2)《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版本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共27题,自评量表,采用5点计分。其中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5个维度。
二、研究结果
1.处境不利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处境不利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点,本研究引入477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下面是两类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上的情况。见表2。
如表2所示,是否有留守经历在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情绪控制以及人际协助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弹性较高,人际协助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但情绪控制能力却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2.心理弹性与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表3 心理弹性各维度在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如表3所示,心理弹性总分在是否独生、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了更深入分析心理弹性总分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本研究继续做了LSD多重比较。
详见表4。从五个分维度来看,情绪控制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支持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四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分析心理弹性各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本研究继续做了LSD多重比较,详见表5。
如表4所示,城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分要显著低于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
如表5所示,农村和城镇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的目标更加专注,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在人际协助方面做得更好;农村大学生在积极认知方面优于城市大学生,城镇大学生在家庭支持方面要优于城市和农村大学生。
三、讨论与分析
1.心理彈性总体良好,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绪控制力高
从总体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中,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比例的分别为3.4%和2.1%,但这并不妨碍亲子间正常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对477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和533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分更高,能够主动获取丰富的人际协助,但该群体的情绪控制力明显偏低,说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心理弹性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发现,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独生子女;城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要显著低于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最高。女生的情绪控制力好于男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能够获得较多的人际协助;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比城市的大学生目标更加专注,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方面做得更好;城镇大学生获得较多的家庭支持。
四、结语
留守经历并没有让大学生丧失积极态度,他们可以拥有健康的成长轨迹,甚至发展得相当优秀。这说明心理弹性是动态的,可随着个体身心发展不断提升水平,这符合1985年由Garmezy提出的三机制模型,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和危险性因子相互作用减少了不利后果产生的可能性,促进了个体身心健康。
五、教育建议与对策
1.注重家庭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原生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及亲人间的尊重、理解与支持是大学生最有力的保护因子。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和人际协助要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与董奇[7]的结论一致,该结果打破了社会对留守学生的负面印象。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心理安抚,据此,一些院校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家长可通过前沿的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
2.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短暂的就业缓冲期导致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较为突出。[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所处的18~22岁是“同一性自我”形成的关键期[9],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自我角色,就会形成“消极自我”,逐步成为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自我”。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要围绕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和行为塑造三方面展开。
第一,引导学生构建合理认知。积极认知指个体对逆境保持乐观的态度,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加强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与师友的沟通,在挫折中认识自我,逐步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第二,加强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使个体能够在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念头进行有效的调控,良好的情绪状态可提升心理弹性,大学生要保持轻松愉悦的精神风貌,合理释放不良情绪,减少危险性因子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第三,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院校边缘大学生常见不良行为主要有攻击、早恋、赌博、网络成瘾、厌学等[10],如果任由不良行为蔓延,会对正常教育教学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因此,针对边缘化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扶,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借助行为强化理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
3.完善学校教育,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
教学实践中,高职生的实操能力和心理素養往往无法同步,常出现“技术过关,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尴尬情形。因此,在保证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创新课程设计,主动融入生命教育理念、进行抗压训练、积极认知训练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平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2]Friborg,StilesT C,et al.Resilience predicting psychiatric symptom s: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otective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adjustment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J].ClinPsychol Psychother,2006,13(3):194- 201.
[3]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1(3):149-151.
[4]Rutter 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In J.Rolf AS,Masten D,Cicchetti KH.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Turner SG.Resilience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Three case studies.Family in society,2001,82(5):44l-448.
[6]Masten,A.S.Ordinary magic:resil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227-238.
[7]董奇,胡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教育,2016(22):50-56.
[8]王红晓.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5-16.
[9]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黄锦玲,娄星明.高职院校边缘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学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237-239.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