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

2018-09-21李艳平鲍金

中州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李艳平 鲍金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使命,它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完善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且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情况下实现持续、高效发展,探索出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社会主义勃勃生机。质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拓展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进路。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6-000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熠光?这就提出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广阔视野中加以审视的时代命题。

一、引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的新方位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②正确判断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经验传承。历史的演进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也需要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图景中得以展现和确证。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进程的六个阶段③清晰展现了其历史方位的发展与变迁: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新方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辟是世界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方位。继往开来,新时代中国“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④,且从历史逻辑、现实关照与未来使命三个维度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又一新的历史方位。具体而言:第一,新时代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既实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又“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⑤,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生机;第二,新时代中国“四个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五个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⑥,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新的路径选择,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刷新了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新的发展起点,肩负社会主义的未竟之志,需要继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而继续努力,即回答世界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⑦——开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境界。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独立性为前提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四个维度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方位与意蕴。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以实践为基础的批判性、创新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⑧,新时代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自我反思、批判与超越中彰显生命力,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得到实证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不仅表征着中国成功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危机,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建构新型两种制度关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言“两个必然”的同时还提出了“两个绝不会”,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过程漫长性,是时间上的继起性与空间共存性的统一,这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基本指导与遵循。苏联领导下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客观看待两种制度力量发展状况,盲目推进“进攻性阶级斗争战略”⑨,违背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又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恰当处理了与资本主义“空间共存”的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提出既不走“自我封闭”的老路,又坚决抵制“全盘西化”的邪路,把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区分对待。一方面,“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⑩;另一方面,在科学研判时代主题、两种制度力量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吸收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与方法经验。新时代中国通过特色大国外交,积极促成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相处、合作共赢,是对传统两种制度關系的进一步解构与重构,这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的顺利推进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推进新形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团结与合作。以什么样的原则处理党际关系事关无产阶级政党间的团结与合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传统共产主义运动模式中,苏联曾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层面干预和控制社会主义各国,表现出明显的大党和大国主义。恩格斯强调,“使所有国家的运动都采取统一的形式是荒谬的”B11。新时代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交往中,没有沿用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强权控制关系,而是采取平等沟通、交流经验、增进了解、相互支持的形式,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B12,承继了“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B13的原则。此外,新时代中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各国政党间的关系,秉承开放、合作精神,开创性举办首次跨国界、跨意识形态的政党高层对话会,致力于“构建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B14,彰显了社会主义政党心系人类命运的世界主义情怀,增进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解与认同。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为社会主义运动增添生命活力。邓小平曾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B15这指明了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B16这一判断是基于以下思考:首先,新时代中国在克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上迈进了重要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是否能够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次,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思想文化、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B17,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新时代中国逐渐展现,鼓舞了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信心与希望;最后,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B18,开阔了社会主义力量的世界主义视野,彰显了在解放全人类的视野中解放自身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良好形象,增进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概而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牵引社会主义“质”的提升,赋予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新的形式与内涵。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航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B19,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特色化的必然趋势。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各国国情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土化;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具有生命力,世界社会主义也只有通过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展现出自身的普遍性意义。马克思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和总趋向做出预言与推测,但也坦承“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B20。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同源异流的。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境遇中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宽广的深层原因,也恰在于它坚持推进科学社会主义本土化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且在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下,既以全球化作为促进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外在驱动,又以自身发展成就作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内在支撑。借由此途,新时代中国已然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信心和驱动力,为世界上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继续吸收社会主义因素发展自身提供了有益启示,鼓舞他们在各自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可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借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长河中,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何以在中国面前戛然而止?21世纪初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什么又对中国影响较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不仅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行者,而且善于在不同的时代境遇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B21,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B22具体来说,新时代中国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第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及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认知。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23这是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位,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任务与战略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议题,为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二,升华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理论。社会发展动力是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取代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认识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B24。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中提出四大开放举措,勾勒出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全新局面,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B25。这是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世界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三,完善了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把计划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拒斥商品生产,否定价值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摒弃了这一错误认知,提出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B26的理念,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地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使之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创造性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

第四,本土化与全球化互为支撑、相互促进,是新时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这一普遍性境遇下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利器。马克思恩格斯不言自明地把社会主义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境遇之下,认为世界市场的开拓必定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指明了社会主义必须体现时代特色、解决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绩独领风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自身置于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之下,通过“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B27,提升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效率。另外,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丛林法则”、逆全球化潮流等负面因素,又勇于凭借自身增强了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化秩序的变革,推动构建新的、体现科学社会主义所秉持的平等、公正、文明、共享等价值意蕴的全球化新秩序。這种既借助全球化之力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又以发展了的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化发展策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兼具民族独特性与普遍的时代性。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以独立性为前提的发展

在当今西方国家仍然输出普世价值和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的背景下,许多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遇到了发展中的困境,表现为要发展就要依附西方模式、屈从西方国家力量,否则似乎难以实现发展。同样在没有成熟理论指导、没有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新时代中国为什么既能快速发展生产力,又能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能保证执政党有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又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既能实现经济活跃,又能保障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独立自主的探索与实践精神是“党和人民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B28,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那些希望在保持自身独立的条件下实现发展的国家贡献的中国智慧。这种独立自主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渐进式发展策略及对外战略的底线思维基础之上的。

第一,强有力的先进政党领导,是取得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知道自己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B29新时代中国能够保持独立性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牢牢掌握中国改革发展的领导权,扼制其他外部利益集团对中国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的恶意操控,才能够从容制定适合国情、切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发展方案,降低发展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B30

虽然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一度遭受西方诋毁,但一切撇开发展中国家特殊国情而空谈人权的言论都是别有用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独立性发展的有力支撑,它以高度先进性与纯洁性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有力地捍卫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B31围绕这一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设,为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锤炼独立自主的辨别力、判断力和决策力,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进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另一方面,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至历史新高度,为更好领导本民族实现独立且有尊严的发展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B32

第二,新时代中国的渐进式发展立足于自身实力基础之上,避开了亦步亦趋照搬其他发展模式带来的“水土不服”,避免了盲目的激进式改革造成的动荡和“欲速不达”,这是实现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基本经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后果为基础的。”B33新时代中国更加注重把独立自主作为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的立足点,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B34。这突出表现在坚定自身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并逐渐完善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整合、盘活内部资源,汲取其他发展模式优点的同时又不失去自我,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与发展: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协调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与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总目标的洽接,使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结构变迁、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增进发展过程的平稳性,实现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兼顾了开放、独立与自主。

第三,实现独立性发展还需要对外战略方面的底线思维,捍卫国家与民族核心利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新时代中国既不吝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致力于推进“公正、普惠、协作、共赢”的全球化新秩序,也积极争取合理的国际话语权,不盲从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霸權,不走传统“多元帝国”垄断世界政治的老路;另一方面,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敢于亮出“底线”,既不把自身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B35这种坚定的底线思维与捍卫核心利益的原则,是实现独立性发展的思想引领和战略支撑,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且取得享誉世界的“中国成绩”的原因所在。

五、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新世纪以来,在现代化这一话题上,由中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已经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发达或欠发达主权国家那里都受到关注,冲击了一直以来被奉为圭臬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虽然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但其合理性无法超脱特定的历史阶段与时代境遇。那些照搬“华盛顿共识”,企图以此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国家,或跌入发展阻滞、政治动荡的泥潭,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便是那些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自身,也依然无法摆脱由资本逻辑推动的现代化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西方现代化模式颓势难掩。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12年以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GDP以6.7%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30%,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生态文明体制、现代化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国家安全开创新局面。在“中国之治”与“世界之乱”的鲜明对比中,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重新聚焦世界眼光,并以其辉煌成就有力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并非通往现代化彼岸的唯一途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的质量。

第一,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显著差异,首先突出体现在现代化的旨趣上: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是由资本逻辑推动的,是崇尚“工具理性”和“铁血道路”的现代化:对外推行价值渗透和政治霸权,对内实行资本对人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意旨和终极关注,从“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基本物质需求关怀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关怀,“人民的需要”一以贯之地调适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B36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关键所在。

第二,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优势还突出体现在现代化的质量上,即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避开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给人类文明带来沉痛代价的现代化道路。相较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就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渐增强。党和政府把保护环境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倡议“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厉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从实现国家工业化到实现“五位一体”、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经济方面拓展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更全面、协调的现代化模式。在迄今为止人类现代化发展史的历时态与共时态中,新时代中国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导向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现代化道路。它不但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资本效用与增值原则对生态环境的伤害,而且探索出现代化过程中恰当运用资本的新路径,即创造物质财富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自洽,超越了以片面追求物质现代化为标准的西方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道路贡献了新的经验和范式。

六、结语

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使世界社会主义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的问题,既关乎新时代中国怎样回应世界之问,又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中寻找思想、理论、实践源头,以获取新的生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向性。对世界社会主义自身而言,新时代中国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人类解放理论等,赋予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新的内涵与活力,引领世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拓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影响:一方面,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发展,为那些既希望获得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另一方面,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模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图景中彰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与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创新与发展中增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内聚力与影响力,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与希望,以更为清晰、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

注释

①⑤⑥B16B17B18B23B30B31B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10、10、12、6-8、11、11、20、1、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23页。

④⑩B19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光明日报》2016年9月30日。

⑦《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

⑧李秀林等:《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⑨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1页。

B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页。

B12B1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B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9页。

B15B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6、367页。

B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3页。

B21习近平:《聚天下英才 筑复兴伟业》,《人民日报》2017年3月5日。

B22B28B34B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1、29、29、30页。

B24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光明日报》2014年12月7日。

B25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日。

B2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9月25日。

B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9页。

B3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10月9日。

B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