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创业者的复盘:如果你有多个商业模式 在战略上你已失败
2018-09-21
初心的西瓜做着做着就丢了,边缘的芝麻却塞满了裤兜
从2015年底到2017年初,我的人生经历了第一次不留后路的正式创业,做了两款主要服务女性用户的产品,一款高校颜值社区应用,一款1对1视频语音聊天应用。
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从种子轮到天使轮,从第一个产品迷失方向到新产品实现转型,从合伙人出走到团队稳定,从两三用户充值到十万流水,从较大幅度补贴到正向收成,为了活下来背离初心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我承受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历经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失败的那一刻,反倒找不到任何借口,锅是自己的,甩不掉,要怪只能怪我们自己不行。毕竟,即使不是资本寒冬,外部环境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也未必改变得了我们内部环境导致失败的必然性。
初心的西瓜做着做着就丢了,边缘的芝麻做着做着却塞满了裤兜。
创业的头半年,激情可能大于沉下心思考,冲锋陷阵、豪言壮语,满屏都是鸡血。原本从0到1的过程,变成了从0到1再到n。1是初心,n是我们自认为不错的各种1的集合。在1上蜻蜓点水,在n上永无止境。人性贪婪使然。
先抛开路径依赖的假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还沉湎其中自认为吃起来很有营养的问题?相信创过业的人会感同身受。
在资源稀缺不惜代价拼时间抢占各种价值点的心境下,我们过于看重产品初期数据的维度增长,而忘记了未来用户的归向;我们太看重婴儿时期用户要什么,拼命加功能、加奶喂饱他们而忽略了需求的主线;我們未做充分的用户画像,纯粹沉湎意淫于大胆的臆想和反复无价值的讨论之中;我们颠倒了主次,把内容生产者当作我们的用户,让他们过得很爽却忽略了内容消费者这群真正的爹娘……
虽然后期我们捡回了初心,产品转型有所起色甚至有了收入,但半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是莫大的损失。给予我们试错的机会已经不多,再迈错一步将无力回天。最后,我们在收入未形成突破,融资快烧完的夹击中败下阵来。
商业模式只会有一个,如果有多个,证明在战略上你已经失败了。
记得拿天使轮的时候,投资者反复问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给予了大盘的思考,甚至扬言在一个模糊的框架下,可能会延伸出多个商业模式。这个做法看似很热血,毕竟可能性很多,发展空间貌似很大。但正因为如此,大框架主向导的模糊,直接影响了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根据式、野路子式发展。
2016年第一季度,公司就这样浑浑噩噩趟过来。核心团队发现不对,又花了一两个月时间边探索边思考,中间吹了水,也吹了牛,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我承认,产品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但做也是需要一定根据的。
前半年时间,我们自信在做一件大事:社区。殊不知做好社区尤其是做好社区的商业模式需要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探索,离金钱比较遥远。而且在2016年这个手机直播元年,用户的胃口已经被拉高,其在社交领域的使用习惯、认知和期待发生变化,最终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
90后被资本和媒体推向神坛,公司很可能走不长远
我们公司11人,除了我一个80后,剩下全是鲜活的90后。90后年轻、有活力、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想法大胆,不管是在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他们给予了我很多灵感和创意。
但是,他们需要时间去积累和沉淀,提高执行力,养好工作习惯,形成工作方法论,尤为重要的是,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格局观。这些在新成立的创业公司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缺少这些前提,想驾驭一家公司绝非轻松之事。尤其是公司到了更成熟的阶段,他们较难凭借足够的领导力带领公司往一个更高的方向发展。我不反对他们创业,但只是时间问题。当资本把他们推向神坛,其本身不完备、不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宏观视野,可能直接影响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层次突破。
宁选以一敌三的干将,不选三个普通皮匠,这也是对皮匠们负责。
难招人是所有初创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初创公司的不稳定印象,加上其本身对于员工的差异化要求,决定了招人的难度。这个世界,我认为很少存在一个求职者因为CEO或合伙人的个人魅力而决定入职的。他们选择留下来的原因无非是:不匹配成熟公司的人才需求只好选择一家相对合适的创业公司;氛围自由适合自己,毕竟开心最重要;待业状态先养活自己再说;朋友介绍;薪水不错等。
在一个初创公司,除了合伙人级别的,员工较少有经历过长时间的系统化职业训练和积累,他们进入创业公司背负了两大使命:一个是积累,一个是执行。相应地,创业公司也背负了两大使命:一个是给任务和目标,一个是带他们成长。而带他们成长,在我看来,只能算画了一张饼。为什么?
在变化如此快速,执行如此强劲,压力如此繁重的创业环境下,根本没有人有时间手把手教你,你只能靠自己在观察和执行中主动式成长。毕竟即使是核心的合伙人每天也都在做执行,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招干将更适合创业公司。无奈的是,干将可能看不上你,那么招三个普通皮匠行不行?战术上算行,总得有人做执行。但最终的结果既是对公司不负责,也是对皮匠不负责。因为你不可能期待一个创业公司的员工有多大的自驱力,你也不能指望员工在你家获得多大的成长。既没有自驱力,又缺乏强大的执行力,于私于己都将是伤害。在创业公司,自驱力强、执行力强的只会是合伙人,创业公司成长最大最快的也许只有CEO。
产品是屠龙刀 运营是倚天剑
社交类产品玩的是人性,产品设计再好,运营的短板也许会逐渐消耗掉产品的元气。
移动互联网野蛮发展到今日,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产品可以复制,运营想抄也抄不到灵魂。在我的理解中,产品更偏“阳”,运营更偏“阴”,一把屠龙刀,一把倚天剑。产品是相对看得见的,运营却是时而润物细无声如涓涓细流,时而如倾盆暴雨变化莫测。你看到的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而过程却是运营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最难琢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