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孩子无声的抗议
2018-09-21小嵇
小嵇
每天临近下班,都是办公室里那些妈妈们最忙碌的时刻,不是思考晚餐吃什么,就是考虑如何让调皮捣蛋的孩子完成作业。所有妈妈中,小李是最烦心的那个。
小李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每天下午4:30放学。一到点,她就开始催促儿子写作业。
“作业做得怎么样?”儿子到家以后,她几乎每隔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儿子总能找出种种理由敷衍她:身体不舒服,肚子饿,想放松一下。电话里不时传来嚼零食的声音、打游戏的背景音乐等,反正都是些和作业无关的东西。
小李很无语。她用过各种办法,奖励和惩罚,胡萝卜加大棒,都没有作用。
每次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听话,学习成绩如何优秀,小李总会露出羡慕的目光,不断喃喃自语:“我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其實,每一个拖延者的背后,常常都有一种抗拒的情绪在作祟。
有了这种情绪,孩子会在主观上不断积累对学习的憎恶。他们在内心总想着学习好讨厌、好痛苦,进而越来越害怕学习,形成所谓的“拖延症”。
具体到小李的儿子,这个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和小李这个当妈的期望过高不无关系。
每个家长都渴望子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但是期望过高,超过孩子的能力,就会给孩子无形的压力。重压之下,孩子就会选择躲避和拖延。
每个孩子的禀性、天赋不同,体现到学习能力上,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爱拖延的孩子,往往有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父母的强势,让孩子孤立无援。由于无法将内心的愤怒表达出来,他们只好将宣泄口放在学习上。孩子会在内心说:“虽然我对抗不过你,但我可以拖延,让你没办法。”
爱拖延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打工者心理”。有点类似企业员工,无法对老板或管理者说“不”,于是就选择成本较低的“磨洋工”。
拖延让父母恼怒,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后的愉悦”心理。特别是家长暴跳如雷的言行,更印证了这种反抗的有效性,为孩子下一次拖延埋下伏笔。
因此,面对爱拖延的孩子,家长还不如降低一些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求降低,目标就容易达成。当孩子实现某个小目标时,家长及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产生积极的情绪,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家长降低期望值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孩子对学习的抗拒情绪。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会带上主观的印记,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里面就是情绪在起作用。
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许是第一次学习时的不愉快,也许是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给学习带来烦恼。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量剥离这种情绪。
可以让孩子写下不喜欢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的原因。随后,家长和孩子逐一去克服这些负面情绪,每克服一条,就从纸上画去。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学习时不带着抗拒情绪,而是把学习看作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和探索。
消除负面情绪,对学习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拖延就会变得毫无必要,孩子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成倍提升。
小李听从了我的建议,不再要求儿子考试必须达到多少分、必须进入班级多少名等,也不再要求儿子必须看完多少参考书和做完多少道题。
小李的突然转变,让儿子一下子难以适应。后来,母子俩几次促膝长谈,小李对儿子身上的优点不吝夸奖,比如唱歌不错,身体素质好,乐于助人等,就是不提孩子始终萎靡不振的学习成绩。
后来,儿子自己说出要在学习上加把劲。小李因势利导,讲了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既然学习成绩是短板,那就要在这方面多努力。
孩子听到这句话,眼里闪着泪光。以前的妈妈,总是对他大声吼,现在妈妈转变了,自己也应该适时转变,不再那么抗拒学习。
思想的转变很快带来了行为的转变,再做作业时,平时需要两三个小时才完成的作业,如今他只用了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
学习拖延,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无声的抗议。所以父母们遇到孩子拖延的时候,想一下,孩子拖延背后是在反抗什么,找到并解决问题,可能,孩子拖延的毛病就没有了。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