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8-09-21温兆源
温兆源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还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要渗透美育。那么语文课堂中应该怎样实施美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生动活泼的语言美
语言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如诗如画的祖国山河的壮美。比如,《趵突泉》由衷赞美了山东济南被誉为“第一泉”的趵突泉的活泼、晶莹之美;《长城》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西湖的“绿”》赞美了杭州西子湖畔的独特之美“满眼绿色”。
语言的标准美 我国的语言多种多样,在56个民族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率先垂范,带头使用标准的语言。无论是参加校园的各项活动,还是在平時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必须使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且所表达的语言还要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讲究语言的标准美。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都是通俗易懂的文体,所运用的语言非常规范、标准。只要我们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音及诵读方法,必然就会实现语言的标准美。如《古井》和《镜泊湖的奇观》等课文,都很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具有语言的标准美。
语言的文采美 语言的文采美,即是语言表达精确、生动、形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要做到语言的文采美,首先要做到言之有物,词要达意,讲究表达技巧,追求艺术完美。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词语多种多样,句式运用灵活多变,修辞方式五彩缤纷,语言的文采美使人陶醉。如《观潮》的气势磅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严肃悲壮,《丑小鸭》的质朴通俗、富有童趣,《麻雀》中母爱的无私伟大等,都彰显了语言的文采美。
形象逼真的个性美
小学语文教科书描写人物的选文,一般都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言行美、神态美、个性美的。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个性等的细腻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人物的真、善、美。这些形象逼真的人物个性,是直观教学的最好题材,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意志性格。比如,《少年闰土》中的闰土聪明、能干、机灵,是一个可爱的少年;《出色的老师》中具有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德的黑人同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邱少云;《小英雄雨来》中聪明勇敢、热爱祖国、不畏强暴的小英雄雨来;《地震中的父子》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父子俩等。每教完这些课文,笔者都会要求同学们重温这些人物个性形象,并深刻领会,仔细琢磨,再三回味,进而懂得分析美、鉴赏美、领悟美。
身临其境的情境美
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详实,选文形式多样。把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的文章,也不胜枚举。在这些课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千姿百态,所表现的意境如身临其境。这些形象逼真的情境,无不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笔者紧紧抓住所描写景物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感情的角色诵读,务求读出感情,读出特点,读出重点,进而进一步感受文章美的情境。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笔者先范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读出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读出桂林山的三大特点“奇、秀、险”。接着,再引导学生找出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绿”;“奇”表现在“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秀”表现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险”表现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所有这些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会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真美啊!让人好像身处于风景如画的仙境,可谓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游戏表演的再现美
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喜欢模仿。在教学中,笔者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编排课本剧,设置情景,让他们说一说、扮一扮、演一演,以动移情,通过他们入情入境的表演,生动地还原了人物原型和再现了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课文内容。如在教学课文《挑山工》的第一自然段时,笔者就运用了“表演”的手段,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词句的基础上,让一些学生表演挑山工登山时的样子,让其他学生边看边说文中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快就了解和熟悉了挑山工的形象,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更是语文课的精髓。语文教学中假如没有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这种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更要把美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让学生做到发现美、懂得美、喜欢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十二省小语教材编写委员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