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浸染学生音乐情感

2018-09-21刘琰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节奏生活化音乐

刘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就是提倡每个学生能平等地拥有为生活做铺垫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在“生活化”浸染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阐述。

生活,音乐之本源

现代作家叶圣陶曾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其实,音乐也是如此。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生活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现实,也为孩子们的音乐提供了比课本更有意思、更为感性、更有创造性的音乐情境。只有把生活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情境中去学习音乐,才能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并且有色彩。

重组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把课本中一些内容题材老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音乐文本,通过联系现代生活,把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学习,重组生活音乐。将陌生的内容熟悉化,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原本教材中把《小拜年》安排在学期快结束时,我们可以将《小拜年》提前到刚开学时进行教学,因为在刚过完年回校时,多数学生还沉浸在新年的欣喜之中,此时学习学习这首歌将有更多的感受,教学效果也会特别好。

生活实物:运用直观手段再现音乐形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使用直观手段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是的,在真实的物体面前,学生的感受更真实,看得更清楚,反应也迅速,教师也无需更多讲解,一切都是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例如,在学会一些歌曲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笔者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音乐。许多学生喜欢自导自演音乐剧,这样既能巩固歌曲的学习,也能锻炼学生的舞台感和表现力。这要借助什么呢?为此,笔者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找材料,动手做一些演出服、演出道具,甚至自制一些小乐器;然后自导自演,比一比谁的表演最到位,谁做的道具最有意思,谁的乐器最有创意。有了这些创意的课堂环节,学生在课后就会留意一些生活用品甚至生活垃圾,他们会用自己的巧手变废为宝,做出各种各样创意的演出服和道具。有了这些表现形式,学生在课堂上也格外认真地去表现,课堂气氛出来了,教学效果也就非常好。

音乐情感,点亮生活色彩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环境与在其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的儿童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虽然是不知不觉的,但却是相当深远的。”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开拓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素,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身也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持续的良性作用。

倾听大自然音乐,拓宽学习生活的渠道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将狭隘封闭的课堂学习,改变为开阔、开放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音乐的存在。例如,在二年级第一课《春晓》这首歌的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先读古诗《春晓》,找出诗里描写声音的字,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然后用声音和动作模仿出来;学生们从活动中了解到古诗中竟也藏着如此美妙的画面和声音,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然后适时地表现。音乐教学不能只是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小雨嘀嗒嘀嗒的声音,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音乐吗?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共同参加校园音乐会,模仿自己发现的声音,并与他人共同表现与分享。通过这些室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懂得只要自己能细心寻找、倾听,也能创造出如此美妙、动听、自然的音乐。

寻找音乐,促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本上,更应该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是可以大大增加”。现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音乐教学内容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多的依据学生生活情境来设计教学,增加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的音乐内容。在音乐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中的基本要素节奏,从跳一段爵士舞在动感的音乐中体验舞蹈的神奇节奏,从听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联想到老虎威风凛凛漫步走来到磨牙越磨越开心,节奏的起伏变化,体会节奏的重要性;笔者还会让学生用节奏与喜欢的流行音乐巧妙结合,比如让学生选择一段流行音乐节奏进行说唱表演,选择节奏快的音乐要说出动感、时尚的感觉,并配上动作与节奏吻合,节奏慢的音乐要读出韵味,并有一定的情境表演。这样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只要风吹过的地方,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音乐、就有节奏。音乐的节奏存在于生活的每个地方,它本身就是美。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表现,就会让我们愉悦身心,心旷神怡。

“生活化”浸染,增进音乐情感

音乐教育是引导审美、追求艺术、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一门课程,其深深地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在生活浸染中亲身经受、感知音乐、表达音乐,增进音乐情感。

在生活感染中感知音乐 音乐源于生活,我们应巧妙地把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自己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回忆,对相似生活情境的联想,去接纳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进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授歌曲《长吧、小孩》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和成长背后的关怀,笔者向学生提出任务:“你们知道妈妈孕育一个健康宝宝需要做哪些准备吗?你还记得儿时有哪些歌曲和游戏吗?”然后,学生带着这些任务,通过动手操作以及运用必要的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索。有的学生搜寻到妈妈孕育一个健康宝宝需要胎教;有的学生搜寻到名人小时侯的励志故事;还有的学生搜寻到儿时非常喜欢的歌曲。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获取了大量信息,兴奋得不得了。正因如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创作了一首首成长的小诗,激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步步将课堂推向高潮。他们在自由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获取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们沉浸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当表达的心真诚时,谁都会被感动,润物细无声,整节音乐课被真情包围。

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表达音乐 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在。贝多芬说过:“音乐,有人将她比作花朵,因为她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当前的音乐课堂应走进生活,融入生活;音乐教育也应做到将学生带进更为辽阔的天地,不只是拘泥于课堂;应到生活中探索更为神秘的音乐,而不只是局限于音乐课本;同时,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走出音乐课,到更多的社会生活中去开展活动,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锻炼,汲取更多的能量。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多年的粤曲社团,由学校音乐教师与周边社区粤曲爱好者结对子,请进外来资源让粤曲爱好者带领学校师生共同学习粤曲,从扮相、唱腔到走步,师生们兴趣浓厚,特别欢欣。在空闲的时候,学校师生有时去参加社区组织的义演活动,还有社会上的一些粤曲比赛,潜移默化中使师生们的音乐素养得到了锻炼,并且大家通过校外资源和社会资源,更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了解粤曲文化,受益匪浅。通过音乐感受生活,学校师生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音乐美。

结束语

“生活化”浸染,提高了学生用音乐体验、表达情感进而感悟升华的能力,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其他领域的能力,进而养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一个个美妙的声音,一幕幕难忘的画面,一个个有趣的节奏,为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信息用音乐呈现出来,并把生活中所捕捉到的信息梳理、内化,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表达技能。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小学)

猜你喜欢

节奏生活化音乐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轻快漫舞
音乐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