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湖北花鼓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以《十二月等郎》为题

2018-09-21杨明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湖北荆门448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招魂苗子花鼓戏

杨明(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湖北 荆门448000)

戏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闪耀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名族的意志和追求。

荆门市艺术剧院排演的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曾先后荣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剧目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文华剧作、导演、音乐创作、舞美、表演等单项奖,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十大精品剧目。

俗话说,妻好一半福,戏好一半曲。戏曲是“戏”与“曲”的组合体。戏(故事情节)是戏曲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戏曲的灵魂。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本文试图从该剧的主题音乐形象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类似风格的创作实践,更好促进花鼓戏音乐的传承创新,繁荣发展。

一 苗子的主题曲

一出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主人公是否在舞台上立得住,站得稳,形象好。

戏曲音乐是为主人公服务并升华人物形象的,除了语言之外,主题音乐形象显得十分重要。

女主人公苗子的音乐主题,取材于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高腔于《招魂曲》的先现动机,经作曲者精耕细作、大胆创新、脱胎换骨的提炼后,以商、徵调式相交替而成,其主题性格鲜明、内涵深刻丰富。在西洋管弦乐奏响时,苗子果敢干练的性格凸显;在以二胡为主奏的民乐响起时,其音乐主题又有柔情绵绵、爱心缠缠之感;在唱腔中出现时,其音乐主题随唱词的长短与扬抑而扩充压缩及跌宕起伏、多重性格的刻画,把在农村中那勤劳朴素,善良多情而又敢作敢当的妇女典型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可赞。

二《招魂曲》的主题

《招魂曲》源于民间,原本是用于亲人对或因病折磨或受惊恐而失魂落魄者的呼唤,俗称把魂喊回来。剧中,当旭贵在建筑工地被砸死后,留守在家的女人们正在筹资建鱼塘搞养殖,排队交款的场面始终与无休止反复咏唱的《招魂曲》相伴。“回来哟,我的郎哟,我的姊妹哟”

那简约从容却深沉动情的旋律,在浅吟低唱中令人揪心。当旭贵妻交出旭贵的全部抚恤金时,高扬的《招魂曲》,紧接苗子声嘶力竭的“嫂子”呼喊声,组成了催人泪下的催泪弹,让人经久喘不过气来,勾起了无数人的儿时记忆,产生了共鸣,这就是音乐形象的感染力。

三《等郎调》主题

《等郎调》取材于民间音调《三棒鼓》,它是农村妇女的群众音乐主题。

《正月等郎调》

该唱段系女声齐唱,旋律婉转,柔情似水。同时其间的大跳音程体现出一种女性的柔韧和刚毅,器乐部分运用了竖琴稀疏的琶音伴奏,还运用了复调的手法,以大提琴的旋律与人声形成对话,表现出女人看着男人离村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坚韧执着的生活态度。该剧每场的切换处分别以民族、美声、通俗的独唱、齐唱和劲歌及摇滚风格的男声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来渲染剧情。全曲音域不宽,只有11度,一般人都能唱,很容易普及。曲调建立在徵、羽、商三个骨干音上面,属徵商调式,旋律朴素无华优美动听,把盼郎等郎那个牵肠挂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感人。

四《思念曲》主题

《思念曲》是出外打工的男人与留守在家的女人共用的乐器主题。音调来自民国时期拉着二胡乞讨的民间艺人。在此,经提炼后命名为《思念曲》。家喻户晓的二胡是该剧主题的形象载体,也是阐发全剧内涵高潮的主要表现手段。这个中心道具,承载着剧中人的情感命运,堪称一绝。《思念曲》的基调必须简单易记,旋律深沉动人。如苗子的丈夫旭汉离家时为苗子拉响此曲,在夜深人静苗子想念丈夫时也拉响此曲,随着剧情的深入,当遭受婚变的周龙与受到情变困扰的苗子同病相怜时,也是由二胡声引出了人物幻化的心理空间,此时的《思念曲》融进了苗子的音乐主题形象。《九月》那场戏的尾部,近六分钟,演员没有唱腔,也没有道白,由音乐挑大梁,让剧中人入戏,在悠扬的无词歌声中,周龙正欲吻苗子时,《思念曲》响起。幕启,男人们在建设工地的脚手架上,集体拉响了二胡。此时的《思念曲》是以复三部曲式结构出现的,此曲原主题和《苗子主题曲》以及《招魂曲》主题相融相衬,交相辉映,B段以现场50把二胡的快弓演奏,左手的上下翻飞,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激情。再现A段,曲调转调演奏,加之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协奏。其音响令人震撼,激动不已,那是呵护故土的呼唤,守望家园的信念,那辉煌的音响是对未来的希望充满信心。戏再次掀起高潮之后,由那略带粗野的通俗唱法唱完《等郎调》来结束这一场戏。当戏终落幕时,这一简朴的用二胡演奏的器乐主题及用其各种技法发展而成的乐曲,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记忆,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该剧的音乐创作给了我们一个可贵的启示:主题音乐形象是一部戏曲的灵魂。塑造灵魂,必须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之路。

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常态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和希望。艺术形式日新月异,表现手法千变万化,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艺术保持生命力的唯一法则。戏曲音乐生命力顽强,植根土壤丰沃,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沉淀与生发是其不断延续的推动力。戏曲音乐工作者,就是要在创新中传承传统,在创作中开拓创新,从技法中提炼元素,自生活中萃取精华。努力做到溯文化本之渊源,丰戏曲传统之翼,振先进文化之声,圆中华民族振兴之梦。

猜你喜欢

招魂苗子花鼓戏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艺术百家:刘晶晶 苗子烨
苗子的“调皮”
招魂(短篇小说)
招魂
苗子的“调皮”
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