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因法师碑》的用笔与结构
2018-09-21夏超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夏超(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一、欧阳通及其学书历程
(一)欧阳通生平及历史背景
隋统一全国后,结束了纷乱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使南北书风得到融合,逐渐走向规范。
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使书法进入繁荣昌盛的时代,唐朝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候,上可以承接汉魏六朝,在六朝碑版中有较好的继承,下启发了宋元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唐代书法的发展与唐历代帝王喜欢书法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唐朝较为短暂,但是喜欢书法,爱好收藏的人很多,一时学书之风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还积极与邻近国家等地积极交往,使唐朝成为中国成为国际经济文化中心,使中国文化传入国外等地,扩大了影响力,在某些方面上讲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为唐朝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书法在不断发展,楷书法则逐渐完善,唐初继承了隋代日益成熟的书体,再次基础上进行发展,达到一个完美阶段,南北的统一,使书法朝着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唐初国家设立弘文馆,把书法推到了上层地位,在考试中加强了书法的标准,在国子监设书学博士,唐朝政府为书法家设立职位,太宗贞观元年,诏令文武大臣都学书法,学书之气,一时盛行;喜学书法,具有发展潜能,皆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讲授,书法上出现了一种新风貌。
欧阳通,潭州临湘人,欧阳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父亲去世的早,于是母亲便教他书法。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与其父并称“大小欧阳”,少夫人徐氏出。据史传记载,欧阳通仪凤年间累升中书舍人,武周时封为渤海县子,天授二年转为司礼卿判纳言事,辅佐政事,是宰相当中的一员。当年张嘉福等人请求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欧阳通坚决反对,得罪了文武大臣,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为叛贼,捏造罪名,被杀害了,唐中宗神龙年间,才予以平反并恢复名誉。
(二)欧阳通学书道路
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还小,母亲盼望儿子有所成就,能继承父业,便亲自教授他书法,那时欧阳询的书法大部分都散落在民间,母亲为了他学习便不惜重金购回,勤奋临摹,书法进步很快,好像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一样,世人称“大小欧阳”。欧阳询楷书以险绝著称,而欧阳通的字论险绝还胜过其父,处处体现着其人硬气的一面,据记载,欧阳通刚刚当上宰相一个多月,正赶上午后废掉中宗,立武承嗣为太子,欧阳通和另一位大臣哭着上奏,从此与武则天结下了梁子,后来,被人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当时年龄六十多却宁死不屈,后来拿他没办法,便找人告欧阳通谋反,这才要了他的性命。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欧阳通的倔强性格。从而来看其作品会看到“字如其人”。
欧阳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对书法感到很自负,对文房四宝十分讲究,张主鷟《朝野佥载》谓其:“尝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和管,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毫。松以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坚薄白滑者,乃书之”。欧阳通有自己的癖好,性格独特。
二、《道因法师碑》的简介及其艺术特点
(一)《道因法师碑》的简介
《道因法师碑》的全名是《大唐故翻经在得益州宝寺道因法师碑》,欧阳通书,李俨撰,原碑在西安碑林。碑全文楷书,一共三十四行,每行有七十三字。高大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是唐高宗龙朔三年的时候建碑。碑文完整无缺,十分完美,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碑的正中间书写着“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碑两边刻有十分精美的波状二方连续花纹图案,鬼跌两旁更用流利的线条去刻画,两旁还有两组刻画的人物,线条之流美,刻画之生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高超的水平。此碑是欧阳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代表欧阳通的最高水平,虽然经历了上千年之久,碑石完好,字口清晰,可见当时立碑选材的严谨,和匠人对石头的高要求。
道因法师俗姓侯,濮阳人,童年时期落发出家,研习佛法经典,在隋与唐战乱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去了成都,居住在成都多宝寺,听他讲经说法的人很多,后来住在彭门山广化寺,曾在寺北沿上刻石经永传佛理,贞观时期,唐太宗听说此事,招西安,居住在大慈恩寺,同修译事,还在慧月寺讲经,显庆三年三月终于慧日寺,年七十二。慧日寺弟子元凝等刊碑于寺,以志追思。碑文叙述了道因法师勤奋、刻苦、好学、的一生,《玄奘传》中记载道因法师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在慈恩寺帮助玄奘翻译佛经,北封为“翻经大德”的称号。此碑为弟子玄凝为纪念他而于唐龙朔三年十月建立的。
《道因法师碑》传世宋代拓本有数十种,以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王良常跋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翁方刚跋本为最好,又有王文志跋本,为北京文物局藏,故宫博物院还藏有米又庵残本,还有通行本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印宋拓本,二玄社珂罗版印宋拓本,故宫博物院珂罗版印宋拓本数种。
(二)《道因法师碑》的艺术特点
1.用笔
《道因法师碑》在初唐时期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风格形成上来说,融合了楷书和隶书的特点,继承了隶书的体态,加入六朝碑版的意味;法度严谨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而又有自己的创新,不失为一大特色;另一方面是继承家学,欧阳通善学其父,刻苦努力,深得家学,这说明他是十分聪慧的,它的问世,上可以承接前代经典,下可以启发后代思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道因法师碑》笔力劲健,用笔险绝,得其家法,书法史上不少父子齐名的佳话,前有“二王”后有“二欧阳”,相比较王献之的家庭身世要远远好过欧阳通。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结体,点画、用笔尽学其父,风格上与其父相似。相比较欧阳询书法初学二王,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书法中有魏晋的精绝,在当时被大为推崇,欧阳通直接学其父,入手较快,把握准确,得其父遗风。
清何绍基云:“兰台善承家法,又沉浸隶古,厚劲坚凝遂成本家极笔,后来惟鲁公北海各能出奇,可与是鼎足,而有唐书势于是尽矣。[]”刘熙载《书概》谓“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法师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从上面两则材料来看,道因法师碑有隶书用笔的味道,批法是指主笔横画在末笔收笔处飞起,含有隶书的意味,蚕头燕尾,正是这种批法我们才看到欧阳通的独特之处,给人一种启示意义。
道因法师碑露锋起笔,基本上起笔都是露锋侧入,与南北朝的碑刻有所不同,更多了份险峻之势,露锋侧入后慢慢进行调锋,提起笔后向下顿笔,然后铺毫行笔,行笔处与南北朝碑版有暗合之处,横画取斜势较多,这样增加了字的挺拔之感,收笔处重按,或挑出,动作迅速。其竖画逆锋起笔,或露锋入笔,竖画细而不弱,短而坚挺,左右竖呈拱形对立,姿态十分唯美,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形弯质挺,露锋收笔的悬针竖力量饱满,形态各异,左右竖画收放明显,有向背有想向的,变化诡异。捺画起笔处动作不明显,粗细变化不大,但行到三分之一处。在一个字中点画就如同眼睛一样,虽然很小,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因法师碑》点画各种各样,有长点、短点、挑点在道因法师碑上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每一个笔画都可以看出欧阳通高超的技法。
蔡邕《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沈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善矣。[1]”欧阳通的书写习惯同样非常讲究,不论其笔墨纸砚,单看其点画运笔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用笔的精到,用笔同样包含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部分,《道因法师碑》的用笔能在法度森严的唐楷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在法度中自出新意。
2.结构
《道因法师碑》结体多呈扁方状,与其父截然不同,字的势态趋扁,在横画的末笔收笔处飞起,把丹字处理的徐徐如生,好像一只正在天空中飞翔的燕子,英字处理的十分巧妙,草字头处理的略长,下身处理的比较紧凑,收下而放上,整体比较同意,和谐;主笔横写的比较长,突出横势,给一种稳重之感,显得端庄,末笔处,燕尾收笔显示出自己的风格特色之处,中间一竖平分横画,两边长度均等,有一种上托之势,托住了上方的笔画,紧接着是下面两点,左点与横画相连接,右点与横画分开,显示出此字的虚实变化之处。是整体上比较统一。
细看此碑,会发现此碑笔力雄强,尽得其父遗风,结体相近,融合了父亲的用笔和结构,然而用笔比其父多方,圆笔较少,结体也很繁密,但有些字偏扁,结构上虽然显得不够完美,但是不影响其精彩,如明人《珊瑚纲》中说:“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如果将其与父碑相比较,会显得比较明显,欧阳通的书法缺少其父的那种浑厚,外露之处较多,明显看出其露锋用笔的特点,横画的转折笔比较明显,即所谓“肩吻太露”,从中可以发现笔者在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个性,斩钉截铁十分沉着痛快,似乎如果不这样写会感到压抑,欧阳通的才华横溢,《道因法师碑》不失为唐碑中的姣姣者,有着其他碑无法占有的地位,在承上启下的发展中不可忽略其影响。
3.章法
从整体上来看《道因法师碑》的章法比较天真自然,按字形的大小不同,所占空间比例不同,基本上趋于横成行,竖成列,上下字之间空间稍大了一点,显得比较的疏朗有致,要看整体的章法安排,首先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字形,因为此碑是由字形趋向于章法,有什么样的字形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章法,有时候为了寻求变化,便把一些字处理的上下错落排布,不与其他的楷书一样全篇整体排列,这样为章法增添生动的气息,在左右之间的处理上,欧阳通更是别具匠心,左右字之间不显那样呆板,让他们都可以找到自己所对应的关系,这样欧阳通打破楷书“千篇一律”使章法显得更灵动。
三、《道因法师碑》的影响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就是对古人的临摹,从临摹中去学习,去感悟,清朝人何绍基,就是临古字的大家,在临古的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何绍基乃清朝的大书法家,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小楷写的十分精美,书法学习秦汉篆隶,在南北朝碑版石刻上下功夫较多,皆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开始便从《道因法师碑》入手,然后又广泛的临摹六朝碑版,从欧阳通入手的优点是,对于字的结构把握较为准确,在掌握结构的基础上,掺入北朝的韵味,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与其他人,欧阳通的险绝为他书法增加了清刚之气。同时他也支持学书上分为南派和北派,并且何绍基对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喜欢,所以对欧阳通也是非常认可的,何绍基牢牢的把握住了欧阳通的特征,由此加以发挥,并将欧阳通的特征注入临习中,从临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原碑的起收笔,并将篆分的特征运用到楷书中,从而楷书特征被巧妙地改造称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是一种创造性非常高的改造和运用。
欧阳通学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欧阳通对其父亲的继承,在对传统经典的整理,继承。传统经典是我们极大的财富,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对传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从中能发现对我们有用的文化,更好地对中国书法有效的学习并加以运用我们还要对经典中的文化进行发掘,继承优秀的文化,如果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临摹不准确,时间长了,经过几代人就会离经典越来越远。最后,书法艺术是一门以书写为特征的表现艺术,需要通过书写着的文化内涵、审美取向、书写技巧等共同作用下来表现的艺术,必须经过临摹、理解古人的经典菜能学到其中的奥妙。
继承与创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继承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会时书法艺术不断发展,才能使中国书法被外国认可,才能走向世界。
注释:
[1]蔡邕:《笔论》广西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