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盈余质量、识别技术与债务契约

2018-09-21叶志锋夏智程

财务与金融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常性损益盈余

叶志锋 夏智程 李 琦

一、引 言

在我国,信贷融资仍然是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最主要方式。信贷交易是跨时空的资金使用权的交易,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是高风险的一方。因此,风险管控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近期披露的一些案件,如“**银行有组织造假案”、“**假黄金质押贷款案”等,揭示出我国银行业还存在较大的监管漏洞。

企业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是信贷人员评价企业偿债能力与管控风险的重要依据。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其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的保障,特别是盈余质量,因为它影响银行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实际上,我国上市企业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为了管控风险,提供资源配置效率,信贷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盈余质量识别技术。

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指令性贷款到商业化交易的转型,各方面都进行了重大变革,但未来仍然任重道远。信贷人员的盈余质量识别技术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本文通过学术研究来考察信贷人员的现状,以期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信贷人员目前掌握了简单的盈余质量识别技术,但没有掌握复杂的盈余质量识别技术。具体表现为:总体而言,以非经常性损益衡量的盈余质量与以随意性应计利润衡量的盈余质量都有益于企业获得信贷融资;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以非经常性损益衡量的盈余质量无益于获得信贷融资,以随意性应计利润衡量的盈余质量仍然有益于获得信贷融资;进一步,信贷人员能够根据以非经常性损益衡量的盈余质量,给予借款企业更短的债务期限与更高的债务成本,但以随意性应计利润衡量的盈余质量与债务契约之间并没有体现出这种关系;最后我们发现以非经常性损益衡量的盈余管理与债务违约率显著负相关,以随意性应计利润衡量的盈余质量与债务违约率显著正相关。

本文可能的贡献:一是相对于大多数文献直接检验盈余管理与信贷融资的关系,我们从识别技术角度进行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了信贷人员应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过程;二是相对于大多数文献仅检验债务契约的一个维度,我们同时考察了债务契约的多个维度,即盈余质量对债务水平、债务期限与债务成本的影响;三是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指标衡量的盈余质量所导致的经济后果。

二、文献综述

1、债务融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但由于会计信息自身的局限性,债务契约容易受到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Watts和Zimmerman(1986)提出了债务契约假设,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偏离债务条款的程度越大,管理层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未来盈余调节到当期的可能性越大。Defond和Jiambalvo(1994)发现,当公司即将出现违约或实际上已经违约时,管理者就会通过某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违约可能带来的损失。Beneish(1997)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会选择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刘芹(2012)发现银行债务契约促进了债务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当债务人进行长期借款时,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当进行短期借款时,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杨继伟等(2012)认为银行等债权人会根据债务人财务状况决定贷款条件,在债务融资驱动下,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薄澜等(2014)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中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在2007-2011年间进行债务融资时,无论是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还是通过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新债的产生都诱发了企业向上调整盈余。

2、盈余管理对债务契约的影响

在债务水平方面,张云等(2014)以特别处理公司为样本,检验借款动机强的企业盈余管理对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发现特别处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地帮助了其债务契约的建立。考虑控制权性质因素的影响,这种帮助在非国有特别处理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只在非国有特别处理公司建立债务契约中起到了正向作用。马永强等(2014)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行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申请贷款企业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调增利润后,获取了更多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明显,真实盈余管理对信贷资源配置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王玉春等(2016)以2011年至2014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行为与信贷资源可获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上调利润越多,获取的银行信贷额越大。

在债务期限方面,何小杨(2011)实证分析了盈余管理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我国企业的长期债务契约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越多,越容易获得长期借款;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以获取银行长期借款。蒋东生(2012)从财务指标、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实证检验了公司特征对企业获得银行长期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与银行长期贷款显著正相关,即当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时,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长期贷款,贷款期限结构也越长。

在债务成本方面,靳秋峰(2013)实证检验了真实盈余管理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金流操控、生产成本操控手段下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以及综合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务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费用操控手段下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债务成本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薄澜(2014)研究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时发现盈余管理对债务契约的价格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即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抬高盈利,能够显著降低其债务融资成本。周德友(2015)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与企业在贷款前存在极大的动因“共谋”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长期贷款成本越低、新增贷款金额越多,但需要提供更多的抵质押资产。

以上研究均表明,企业有信贷融资需求时,为满足契约条件,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且借助盈余管理能够增加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信贷成本,获得更长期限的贷款。

3、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为防控风险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并对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企业给予不同的信贷条件。Bharath et al.(2006)发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低,债务融资成本越高,银行会对借款利率、到期日、抵押物等条款有更高的要求。Graham et al.(2008)发现企业重述财务报告后,银行将认为企业的信息有问题,信贷风险增加,因此采取包括提高利率、缩短债务期限、更可能要求抵押和更多限制条件等控制措施。姚立杰等(2009)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盈余质量与总借款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检验我国银行是否能够识别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研究发现,盈余质量与总借款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显著负相关,即盈余质量越高,总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也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银行能够识别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卢闯等(2010)从银行的识别技术和地区市场化程度分析银行识别会计信息动机,从盈余管理角度考察了财务报告质量对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关注了企业报表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越高;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能力越强。马如静等(2015)探讨了银行在贷款契约签订中是否关注债务企业盈余质量,以及债权人关注债务企业盈余质量的内在机理,并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债务企业盈余质量越高时银行贷款的成本越低、债务期限越长;分析内在机理后发现债务企业盈余质量越高时,债务违约率越低。

陆正飞等(2008)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公司,新增长期借款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银行不能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叶志锋等(2011)基于中国债权人保护程度较弱的现实,对银行能否利用债务期限应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银行无法整体上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以授予其相应的债务期限。方红星、刘淑花(2017)认为企业会通过盈余管理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并得出银行整体上不能识别企业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企业的债务期限越长。

由上可知,对于我国银行是否能有效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问题,仍存在分歧。但也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识别意愿与识别技术的分离

计划行为理论中认为,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我们将信贷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行为细分为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识别意愿定义为银行信贷人员对特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计划,是识别行为的前奏。识别技术定义为信贷人员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手段。要确保信贷人员识别行为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求信贷人员具备较强烈的识别意愿,同时也要求其有相应的识别技术水平。叶志锋、李婧(2015)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对于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意愿较弱而对非国有企业的识别意愿较强。廖秀梅(2007)发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国有企业的信贷交易中得到了削弱。通过单独考察信贷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意愿与识别技术,可以更为细致地刻画信贷人员如何应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助于防控信贷风险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2、简单识别技术与复杂识别技术的界定

一般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线下项目和应计项目两种渠道。线下项目的定义是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主要由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构成,如资产处置收益、政府补贴等。应计项目基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差异,由Jones模型衍生出了多种计量方法。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在利润表上有专门的项目,上市公司也要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因此本文将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识别界定为简单识别技术。应计项目在报表中没有直接对应的项目,需要进行大样本的回归计算,本文界定其为复杂识别技术。

3、信贷风险管控与债务契约设计

跨时空资金使用权的交易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于借款企业。债务契约是用于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在信贷交易中,商业银行在通过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评估了企业的偿债和经营能力后,会以此为依据设计债务契约,明确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和是否需要企业提供抵押或质押,并设置相应的限制性条款。对于稀缺的上市公司,商业银行一般会进行授信。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信贷额度有限,信贷人员的识别意愿增强,会依据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调整授信条件。进一步,当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时,商业银行会降低授信额度和给予较短的贷款期限以降低信贷风险。同时,因为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几率相对较高,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期望收益,会向这部分企业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

4、研究假设的提出

要考察银行信贷人员是否具备识别企业盈余质量的技术,首先要确保信贷人员在识别行为中拥有足够的识别意愿。已有文献验证了信贷人员对于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有较强烈的识别意愿,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选取非国有企业作为样本,再选择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就基本控制住了识别意愿这一影响因素,为我们单独考察信贷人员是否具备盈余质量的识别技术提供了条件。

我们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信贷人员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识别企业盈余质量的技术,对于非经常性损益这样的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有专门的信息披露指标,银行信贷人员应该较为关注也容易识别。而对于操控性应计利润这样的需要借助回归技术进行大样本计算的复杂衡量指标,银行信贷人员不一定能够识别,因其获取成本较高,原理较难理解且存在争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

假设:信贷人员目前掌握了简单的盈余质量识别技术,但没有掌握复杂的盈余质量识别技术

具体表现为:总体而言,以非经常性损益衡量的盈余质量与以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的盈余质量都有益于企业获得信贷融资;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以经常性损益衡量的盈余质量无益于获得信贷融资,而以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的盈余质量仍然有益于获得信贷融资。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样本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们选择2001—2016年度A股非国有上市非金融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我们还剔除了ST公司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除去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取10363个研究样本。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我们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所有大于99%分位数(小于1%分位数)的连续变量,令其分别等于99%分位数(1%分位数)的值。

本文的财务数据与审计意见类型来自CSMAR数据库,最终控制人类型来自色诺芬数据库,对于某些公司缺失非经常性损益的个别年度我们通过查找年报摘要进行了补充,财务指标数据是依据财务数据计算得到的。

本文使用以下模型来检验提出的假设: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我们用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除以期初总资产(CASH)来衡量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水平;用长期借款占总负债的比重(TERM)衡量企业的债务期限;用财务费用除以总负债(COST)作为反映企业债务成本的指标。贷款违约(DEFAULT)是查找企业与债务违约相关且是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而确定的。

(2)解释变量

对于简单识别技术,X是非国有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EPL)除以净利润的绝对值;对于复杂识别技术,X是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X)。我们参考魏涛等(2007)文献,使用修正Jones模型计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步骤如下:

第一,分行业分年度用以下模型回归估计出行业特征系数:α1、α2、α3。

其中:ETAi/Ai=α1(1/Ai)+α2(REVi/Ai)+α3(PPEi/Ai)+εi

ETA是公司i的总应计利润,等于公司i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A为上年末资产总额;△REV为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PPE为固定资产原值。

第二,利用修正Jones模型计算正常性应计利润NDA。

第三,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X)。

(3)控制变量

Bharath et al.(2006),孙铮等(2006),陆正飞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规模(SIZE)、有形资产率(TANGIBLE)、资产负债率(LEV)、流动比率(CURRENT)、成长性(GROWTH)、市场化指数(MKT)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银行借款情况,本文选取了滞后一期的以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再设置了行业和年度哑变量,以控制行业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行业IND哑变量,按照一级行业代码设置,且将行业中公司数目过少的合并到相近行业中年度 year 哑变量

3、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

从表2的数据可知,债务水平(CASH)均值是0.2473,说明了我国非国有上市公司普遍通过信贷融资获取外部资金。债务期限(TERM)均值是0.1923,说明非国有上市企业的借款主要是以短期借款为主。操控性应计利润(DAX)和非经常性损益(EPL)的均值分别是0.0135和0.1629,说明非国有上市企业中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1、从债务水平角度分析盈余质量的识别技术

表3 债务水平的回归分析

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非经常性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两者均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这似乎说明信贷人员对简单和复杂的盈余管理都不具备识别技术。但我们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货币政策期间,银行的信贷行为势必会有所不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期间,银行因为银根紧缩而导致放贷额度下降。在这一时期,银行信贷决策将会变得更加谨慎。为了挑选偿债能力更强、风险更低的客户,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因此,我们区分货币政策稳健年度期间和货币政策紧缩年度期间对债务水平进行更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参照陆正飞、杨德明(2011)的方法来对各个年度的货币政策进行估计,最后选取2004、2006、2007、2010和2016年作为货币政策紧缩期,其余年度为货币政策稳健期。表4是对回归模型(1)进一步检验的结果。

表4 区分货币政策的债务水平回归分析

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货币政策稳健时期,非经常性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这一期间,两者均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借款。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系数依旧显著为正,非经常性损益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说明在紧缩期间,操控性应计利润依然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借款,但是非经常性损益却无益于企业获得借款。这表明银行信贷人员对于简单的盈余管理是具备一定的识别技术,但对于复杂的盈余管理的识别技术就相对缺乏,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控制变量方面,成长性GROWTH、形资产率TANGIBLE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公司的成长性越好与可抵押资产越多,越容易获取信贷融资。市场化指数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越容易获得信贷融资。

2、从债务期限角度分析盈余质量的识别技术

表5 债务期限的回归分析

?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知,对于债务期限来说,非经常性损益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信贷人员具备识别技术,对盈余质量低的企业给予较短的债务期限,以控制信贷风险。而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操控性应计利润延长了债务期限,这说明信贷人员不具备识别它的技术。在控制变量方面,流动比率CURRENT、资产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有形资产率TANGIBLE和市场化程度MKT等变量显著相关,均与此前大多数文献相符。

3、从债务成本角度分析盈余质量的识别技术

表6 债务成本的回归分析

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对于债务成本而言,非经常性损益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信贷人员具备识别技术,对盈余质量低的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时会要求较高的利率,增加了企业的债务成本。而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系数虽然为正但不显著,即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不会影响企业债务成本,这说明信贷人员不具备识别它的技术。在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负债率LEV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对财务杠杆较高的企业会要求较高的利率。流动比率CURRENT与资产规模SIZE的系数显著为负,与已有研究和预期一致。

4、盈余质量对债务违约率的影响

表7 债务违约率的回归分析

从表7可知,非经常性损益的系数(-0.0293)显著为负,说明以非经常性损益为衡量指标的盈余管理会降低债务违约率,而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系数(0.0731)显著为正,说明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为衡量指标的盈余管理会提高债务违约率。这从另一个方面支持本文得到的结论,信贷人员能够识别简单的盈余管理从而对信贷风险加以管控,降低了违约风险;而对于复杂的盈余管理,信贷人员尚不能识别,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由其带来的信贷违约风险。在控制变量方面,流动比率CURRENT与资产规模SIZE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流动资金多和规模大的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更低。资产负债率LEV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更可能发生债务违约。这些都与已有的研究一致。

六、结 论

本文通过选取非国有上市公司,从债务水平、债务期限和债务成本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盈余质量的识别技术对债务契约的影响。我们得出结论:信贷人员对于简单的盈余质量衡量指标,具备有相应的识别技术;对于复杂的盈余质量衡量指标,信贷人员则缺乏识别技术。我们还进一步考察了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发现对于简单的盈余质量衡量指标,由于信贷人员能够识别,做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其导致了债务违约率显著的下降;对于复杂的盈余质量衡量指标,由于信贷人员并不能够识别,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这部分盈余管理会导致债务违约率显著的提高。

会计信息作为银行衡量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的主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银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经营情况较差的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使得银行对企业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获取了信贷资金,取得较好的债务契约条件。这不但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违约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当前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型升级与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下,银行信贷人员应该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完善识别技术,充分利用与挖掘企业的会计信息,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进而做出合理的信贷决策,防控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猜你喜欢

经常性损益盈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向广大党员拓展 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关于扎实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用经常性思想工作解决新问题
资产处置损益会计处理的一致性研究
浅议未实现损益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