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然之殿观无声交响
——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序幕空间设计

2018-09-21作者王欣孙昱

世界建筑导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开场风浪通感

作者:王欣 孙昱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在一片幽玄的竹林间,观到澄澈大水自天上来,涌进林间,万千竹爿聚成水纹,一路汹涌,其间升起盏盏明灯,风浪自竹林尽头分出避水通道,邀人穿浪前行。水的高处,有画舫在等待,载尔乘风去。这是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常常幻视幻听的想象,一个通感的梦境。

以自然之怀作为开场:通感梦境

竹林之爱,在于其清其纯,在于其气其节,是高士精神的林立。竹林之密,代表了隐匿,迷宫一般的傲气;竹林之疏,代表一个包容体,林子是大胸怀。竹林之均,代表了一种平权,自由的同游与漫谈,无座次,无贵贱。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它是自由的学术之地。

开幕,竹林作为第一观法,即是中国人的自然观与风骨观。以怀抱的方式作为开场,才接近即已深深坠入,我将这样的开场称为“自然之怀”。竹林是“千柱厅”,一个自然的森森大殿。

在一座自然大殿中观风浪,万千竹爿的海墁,即是万千箫笛笙管的集聚,箫笙之音,以风浪之形来物化:丝竹升涌,起伏摇曳,造无声之振聋发聩,扑面而来,将人席卷。密林间望风浪,即是以物象之竹框取了音律之竹,这是一片关于竹子的通感之地。我给这片情境取名为:隔林风浪,起伏箫笙。

“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林子是拨云分雾,望眼欲穿,那头,许是南唐传来消息。林子为“无尽藏”,密林尽头见大海,一个巨大的能量,被关了起来。林子是锁,园林需要锁,梦境需要锁。

以自然境遇作为承台:风浪馈赠

箫笙之浪层层,以“浮涌”和“灯举”的方式呈现器物,如海上馈赠,天水聚宝。漫步间似有醉意荡漾。竹林,以“躲藏”的方式陈列竹家具,青黄隐匿相间,似乎要寻访,它们即显出人物般的情态,仿佛林间老者。传统中国没有“博物馆”的体制,但每个文人的居家、书房即是一个博物馆。但从来没有将器物割裂的抽离的陈列于“太空”之中,都存于相关的情境中,在群聚掩映中,在平日用度之中,器物常常形成丛林,带着境遇,带着相互之间的细语……器物本是情境中来,应当归到情境之中去。

以自然生发作为建造法:共绘水图

竹林的营造,大约数百棵竹子,我没有做严格的定位,而是给了一米见方作为单元基本的网格,先随竹造师傅因结构需要点竹子,我的要求就是密,撞上什么是什么,这是一种“遇”:竹子会在路中央,似乎迎头一棒;竹子会在浪中,是浪涌竹林;竹子会在蹬道之边,好像是入口的门框……物与物之间自然随机的发生了对话,我们欣然接受这种“偶遇”。而后我会在现场做个减法,去掉一些,关键位置补几棵。

风浪的涟漪,我只是定了一个原则,浪纹有一个基本的方向,浪头是紊流的铺法,随机要有旋涡和水泡,遇到竹柱要泛起一周波纹。守着这个简单的原则,自由铺设。前后有80多位志愿者人次来陆续的接力式的帮忙,每次来新人,三两句话就交代了,原则很简单。志愿者们大多为各专业的学生,其中不乏过来探视的朋友与老师,纷纷断续零星的加入了“水图”的绘造,竹瓦尺寸不一,弧度各异,大家喜好不同,粗细有别,逐渐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集体性编织与缝补的“水图织毯”,这是一道自然生发的图景。东方竹,我想营造的是一种自然之境遇,实验一种自然而然法。

猜你喜欢

开场风浪通感
风浪干扰条件下舰船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系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不怕风浪的小船
数理:影院找座位
East Side Story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演出就要开始了
载人大戏再开场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