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重大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国内外重大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

2018-09-21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拉纳树突量子

超导块体材料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近期,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大学高鸿钧和丁洪领导的联合团队,首次在超导块体材料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任意子。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科学》上。

1937年,理论物理学家马约拉纳预言了一种反粒子是其自身的基本粒子,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高鸿钧和丁洪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利用自主设计、集成研制的超高真空—极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子束外延—低能电子衍射联合系统,对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提供的FeTe0.55Se0.45样品展开系列探索,发现了马约拉纳任意子,并且在6T(特斯拉)以下磁场以及4K以下温度都能稳定存在。

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

《科学》杂志8月17日在线刊发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论文由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协作完成,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完成了其中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

小麦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探索。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是获得了研究小麦的一个“密码本”,将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掌握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

“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应用测试实现多项试验突破

日前从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获悉,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的E级原型机系统,日前经过密集性能测试,实现多项试验突破,进一步证明其易用性,将为我国科研及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E级超级计算机即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它的运算能力将在现有超算基础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是各国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和竞争的制高点。“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将成为基础蓝本,支撑我国E级计算机快速研制部署,同时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抗癌树突状细胞实现大规模培养

美法两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8月14日在《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大规模培养多种类型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树突状细胞是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处于人体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尤其是癌症疫苗的研究。但这种细胞在人体内非常罕见,要将它们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用于生产疫苗,十分复杂。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人类CD34+前体细胞,大量生产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两种常规的树突状细胞——cDC1s和cDC2s。表型、功能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证实,这些体外产生的树突状细胞与血液中相对应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同源性。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树突状细胞引发的免疫应答可针对所有类型癌症且副作用有限,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显重要。

我国单光子量子雷达完成远程探测试验

8月15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获悉,基于单光子检测的量子雷达系统在中国电科14所(以下简称14所)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量子雷达系统由14所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科27所、南京大学等协作单位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量子探测机理、目标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测原理的实验验证,并且在外场完成真实大气环境下目标探测试验,实现了百公里级探测威力,探测灵敏度极大提高,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据悉,2015年,研制团队完成量子雷达原理样机研制后,在西北高原开展了远程探测试验,一举突破同类雷达的探测极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层次的远程雷达探测。

深度学习可超快分析三维医学影像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8月13日在线发表的两项独立研究显示,最新的人工智能(AI)已可以基于三维医学影像,对神经系统疾病和视网膜疾病给出快速、准确的自动诊断。美国伊坎医学院科学家埃里克•欧曼及其同事,使用全新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分析了37200多张头部CT扫描,不但对中风或出血等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发作实现了正确诊断,还通过模拟临床应用证实该系统能缩短诊断时间。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子公司——“深度思维”(DeepMind)科学家奥拉夫•罗纳伯格及其同事,开发了一款深度学习架构,用于分析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OCT)扫描并诊断视网膜疾病,准确率高达95%。以上两项互补研究,将深度学习算法成功应用于三维医学影像的快速分析,有望实现快速准确的诊断,从而帮助人类提升医疗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拉纳树突量子
科学家成功调控马约拉纳零能模阵列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负载HBcAg对慢性HBV感染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功能影响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专题编者按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瓜拉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