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砂壶造型艺术研究
2018-09-21顾逸萱
顾逸萱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市 ,333000)
1 明代中期紫砂壶的造型特点
1.1 多提梁壶
考古学家在1984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的吴经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有确切纪年的紫砂壶(现今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如图一),根据和它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纪年,推断出此提梁壶应是嘉靖早年间的壶,而此壶也是早期紫砂壶作品的代表。
在很多绘画古迹中,我们也能够观察到明代早期紫砂壶的造型特点。在唐寅所绘的《事茗图》中出现的提梁壶;画家仇英的《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又如王问在《煮茶图》描绘的提梁壶,这些古迹都较好地说明了早期紫砂壶造型很多都是提梁造型。
1.2 造型多为大壶
明代万历之前,社会都好尚大壶。比如上文中谈到的出土于吴经墓的提梁紫砂壶,高17.7厘米,和我们今天常用的紫砂壶相比,应该说形体偏大。明末制壶高手时大彬在早期模仿供春壶时也曾说过:“喜做大壶”。明代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描写供春壶的容量为半升,由此可见,供春壶的容量也是很大的,至少不小于480毫升。而图二所示的是一紫砂注子,它来源于市场收集,从造型、原料、成型工艺、烧制方法来看,它应该属于明代中期之物。它高15厘米、腹部最大直径为14.4厘米,也是属于造型比较大的紫砂器。
1.3 多无足、宽平底
因为明代中期属于紫砂壶的早期创始时期,制壶技艺并不如明朝后期那么发达,所以制作大茶壶底部多是无足的平底的造型。1991年无锡南禅寺出土的一把明代正德嘉靖时期墩形“四系紫砂壶”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市场收集的紫砂注子都是属于平底、无足。
图1
1.4 从供春壶开始的紫砂壶的造型已开始有了仿生点迹象。
如供春所制的树瘿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院)(图三),是仿照寺内的一株百年老树而制成,形象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而明代著名制壶大师时鹏(时大彬的父亲)所制作的水仙花六瓣方壶,创作灵感也是由水仙花花瓣而引起,比如壶钮的造型就如花蕾状,壶盖和壶的上腹部都以水仙花六瓣纹饰,整体造型典雅优美。
这充分说明了此时紫砂壶的作者们开始注重观察生活,造型也愈加优美。
图2
2 明代晚期紫砂壶的造型特点
明代万历至明末这段时间是紫砂壶初步繁荣的一个时期,紫砂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由时大彬等人创造的第一个黄金期。这一时期的紫砂壶线条简约,平实质朴又十分大气。
图3
2.1 造型仿古
这里的“仿古”指的是指在茶壶的造型上仿照青铜器、瓷器等器形。如时大彬等徒弟徐友泉所制的仿古虎錞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图四)。作品的灵感素材来源于战国时期錞虎钮錞于,此壶宽肩敛足,造型庄重而古朴。
现今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内的三瓣盉形壶,是陈仲美在明朝万历年间所创作。三瓣盉形壶的外形形似西周时期錞青铜云雷盉,也是借鉴商周时期流行的青铜器制成。
图4
2.1.1 这一时期点茶壶造型更偏重于圆形、方形以及筋纹造型
明代后期的制壶大师代表人物就是时大彬,作为时鹏之子,时大彬的制壶技术已较为成熟。时大彬对于紫砂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全手工制壶的时代和他在泥料配新方面的创新,他还开创了紫砂壶的圆壶和方壶的新样式。
图5
2.1.2 圆壶
如图五的如意纹盖三足壶,从造型上来看,壶身圆润而稍扁,三立矮墩足,显得十分稳重,肩部有一圈短颈,这是早期紫砂圆壶的代表作。
2.2 方壶
图六是时大彬所制作的六方壶,现藏于扬州博物馆,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壶身成六棱柱形,制作方壶的工艺和制作圆壶的工艺不一样,技术要求比较高。从造型角度看,六方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世紫砂造型艺术开启的新的一章。
图6
图7
2.3 筋纹式造型
明代后期是紫砂繁荣的第一个高峰期,其主要造型是筋纹式,即较多地采用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的线条与紫砂壶相结合。明代整体的紫砂壶的造型都是比较和谐的,较少装饰,仅用线条的变化来加强视觉效果,也是较多地参考明式家具线条简约、大气的风格。在嘉靖,隆庆年间,社会上就已经开始创作菱花式、花瓣式等壶形;在壶艺史上被称作“筋囊式”,筋囊式也成为来紫砂壶的经典样式。明末的周高起曾提及董翰是菱花样式壶的开创者,但很可惜,董翰已无作品传世,他们四人中只有时大彬的父亲时鹏的水仙花六瓣方壶存世。
图8
张燕昌曾在《阳羡陶说》中,提到的一把时大彬所创造的菱花八角的小壶,其做工严谨,工艺精良。现今柳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大彬款的菊瓣壶,壶身呈扁圆,整体呈菊瓣,壶盖与底均为菊瓣状。图七为香港茶具文物馆内的时大彬玉兰花六瓣壶,整体造型十分精致,设计大胆创新,作者巧妙地将壶盖于壶身的造型相互连接,宛如一株低垂的玉兰花,壶嘴与壶把也作为玉兰花花茎的造型,为时大彬筋纹器的代表作。
除了时大彬外,李茂林、徐友泉、沈子澈等人也是这一时期的名家。比如李茂林先生所制的这把菊花八瓣壶(图八),鼓腹,进壶颈侧微敛,整体造型以秋菊为原型,线条流畅利落,造型和谐,肩颈、壶盖的棱线一一对应,是早期紫砂筋纹器佳作。沈子澈作为明代崇祯年间人的制壶高手所创作的葵花菱壶(图九),以六瓣筋纹的葵花样式为造型特点,壶钮与壶身风格统一,简洁大气。
图9
3 茶文化对明代紫砂壶造型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忠于茶道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相对应的茶文化。明代之前,盛行煎茶,在茶叶的制作方面是将茶末制成体型稍大的茶饼或茶团,这往往要求煮茶的工具造型要大,比如往往会使用砂罐,而且过程比较繁琐。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变团饼为散茶,自此改变了饮茶方式,由原先的煎茶的方式变成了瀹饮法。在《长物志》中,瀹饮法除了让饮茶方式更为简便之外,也更加符合明代文人士大夫清淡至纯的饮茶文化审美,紫砂茶器造型也因此随之改变,宜兴当地也迅速变革,创作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
为了泡茶的便利以及迎合文人士大夫皓月当空,一人独坐品茗的氛围,宜兴紫砂从较早用来煮茶的大块头变成了品茗小壶。社会的茶事变更,以及文人士大夫饮茶的审美情趣的改变,都使得紫砂壶的造型在完成它的基本功能之外,更能满足明代文人对于茶事“清饮”的要求。
如果说,紫砂壶在宋代还处于婴儿期的话,明代绝对是紫砂壶成长最快的青春期,明王朝给了紫砂壶一个非常肥沃的生长土壤。在这个时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有了多种可能,也开辟了很多新的壶式,成就了一批了不起的制壶大师,这些制壶高手们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完善紫砂壶的造型,让紫砂茶具的实用性更优化,而且也让文人士大夫的清饮活动增添一份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