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范式下高校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2018-09-20全松柏
全松柏
摘要:以卓越计划、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作为培养创新型卓越科技工程人才的主力军重回社会各界视野。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新工科范式下高校工程训练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As an opportunity of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nd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of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in universiti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all social around as the main for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xcell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for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關键词: 新工科;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访问学者制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engineering training;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practice teaching visiting scholar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6-0284-03
0 引言
工程训练中心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场地规模、设备设施等方面明显提升,在工程素质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不断彰显。卓越计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增大了工程训练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分量,工程训练中心在原有基础上,集创新创业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创客空间、支撑服务中心于一体,已然成为国内高校校内最大的公共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能力训练等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高水平的工程训练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衡量工程训练中心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更是保证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带一路”、人工智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卓越科技工程人才,新工科适时而生。在各学科专业教师积极响应,不断摸索新工科建设路径时,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力军——工程训练中心指导老师更应该凝心尽力,发挥所长,积极参与这一场大变革。为此,工程训练中心必须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应对。
1 新工科对高校工程训练师资队伍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1]。“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总体要求是兼具大学教师和准工程师两种形态。具体而言,“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科涉猎广泛、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新工科作为卓越计划的升级版,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上应具备:满足“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同时强调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学科专业的产业性[2]。工程训练师资队伍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应强调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知识面丰富、与时俱进
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现状,了解它们的最新动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精于现有仪器设备及相关软件的使用,还要关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应用。
1.2 校企协同能力
不仅要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做横向课题,解决企业难题。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和先进工程设备的使用,掌握应对新产业问题的有效方式,积累解决各类前沿问题的经验。
1.3 工程应用及教学能力
要求在设计开发、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基础上,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预判、处理未来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具备将上述能力转化为工程训练教学的能力,根据岗位需要和形势变化进行教改技改的能力。
1.4 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不仅要有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更应成为实践育人的典范。
2 国内高校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2.1 师资数量偏少,教学任务较重
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工程训练不同于其他教学,需要老师现场教学、跟踪指导。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师资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指导老师周围站满学生,后面的学生无法听清老师的讲解,更谈不上看清操作示范,以前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对一”操作指导变成了奢望,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以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为例,因植根于机电工厂,技术工人较多,年龄普遍偏大,近五年退休18人,受学校人事政策影响,中心在车、铣、铸、锻等传统训练项目指导岗位上一直未得到有效补员。中心现有人员基本维持在40人左右(含劳务派遣),每年需要为全校学生承担约39万人时实践教学任务、47万余人机时实验课程服务及约6万人机时开放共享服务。偏少的师资数量与繁重的教学任务量之间的矛盾,使得老师们工作压力巨大,教学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2 结构失衡,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工程训练师资队伍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年龄、职称以及学历结构上。在年龄结构上,师资队伍的老、中、轻结构失衡,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教师队伍“老龄化”成为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尤其是教授级高工较少,领头雁效应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在学历结构上,高、中、低学历配置不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不高,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据主流,因历史原因,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2.3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践课时不断压缩,课程安排也是理论教学优先,实践课程被冲得七零八落。实践教学队伍不被重视,被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在许多政策上不能享受与普通教师同等待遇,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予以高质量的培养。加之实践教学队伍人数偏少,一人一岗、一人多岗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致使指导老师很难挪出时间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人员自身的发展及技术水平、教学水平的提升。
2.4 考评体系不完善,个人发展通道不畅
工程训练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工程训练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科竞赛指导,工作量不小但学术科研性却不强,按照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即便教师指导再多的学生,获得再多的奖励,也难以获得高级职称。[3]虽然我校在理论课教学教师的职称评聘上有所改革,涌现出一批教学型教授,但在实验教师职称评聘上改革尚未启动,还是归类于教学辅助系列。为了在职称职级评聘上有理想的结果,大部分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不得不跟上教辅系列职称评聘的指挥棒,埋头苦干撰写高质量论文、主持各类课题,严重挫伤了他们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改技改、学科竞赛等工作的积极性。
3 高校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3.1 优化结构,拓宽渠道,建立合理高效的师资队伍引进机制
转变观念,完善政策,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分类建立科学的师资队伍引进机制,优先聘任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较长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背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设立实验教学岗,面向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博士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适当放宽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学历、年龄要求。对于从事一线操作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合理放宽学历限制,更多地向培训双师型人才的高校及相关企业倾斜。通过有针对性的参加招聘会、在国内外人才招聘网络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多方了解行业及人才信息、主动联系、见面洽谈等方式引进人才,加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工程训练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提升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利用资源,扩大开放,建立兼职师资库。创造条件,以兼职教师形式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指导工程训练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类赛事,以此建立兼职师资库,作为工程训练专职教师的有益补充。
3.2 开拓思路,创新途径,建立完整的工程训练师资培养体系
一是“请进来”,创建专兼职教师结对帮扶模式。一是定期邀请相应学科专家、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大国工匠为工程训练指导老师带来学科发展、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等一线新论断、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行业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等。二是通过兼职师资库,建立工程训练专兼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专职教师充分利用科学理论、科研前沿等方面的优势,解决企业兼职教师的技术难题。兼职教师则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训练教学水平。
二是“走出去”,试点“实践教学访问学者”制。在选派工程训练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定期到兄弟高校、知名企业进行工程训练学习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之余,试点“实践教学访問学者”制,即对于刚毕业且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博士、硕士进行试点,尝试对其采取刚性形式,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工作或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切实完成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了解自己所从事学科专业目前设备、技术、生产、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将这些在生产实际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带到课堂,融入工程训练教学。
3.3 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乐于奉献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愉悦的工作氛围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重理论,轻实践,这在国内大多数高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觉得在工程训练中心当老师是低人一等,没有前途。对工程训练中心来讲,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营造一个互相理解、互帮互助、互相激励、互相关心的工作氛围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骨干教师、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优质的硬件设施以及提高工资待遇等方法,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上下功夫,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4]。另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提升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通过各类培训、教学比赛、教改技改、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突出贡献奖评比等活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热情,将工作当成事业,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水平。通过教学团队、项目团队等形式“传、帮、带”,优势互补,注重对其进行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并重培养,强化“一岗多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对变化和跨界整合能力。
3.4 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3.4.1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5]工程训练指导老师作为教师的一部分,其师资队伍建设亦是如此。教育和引导工程训练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全面落实“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6]。
3.4.2 创新观念,重新定位
改变将工程训练教师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的传统做法,高校需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将其定位为集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型教师,与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教师并列,增强工程训练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获得感。
3.4.3 完善岗位管理办法和职称职级评聘制度
适用新工科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明确不同类型教师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改人员管理为岗位管理。设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晋升渠道,为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在职称职级评聘上,增加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基金项目和高水平学术论文,逐步转向评价教改技改、专利(软件著作权)、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工程研发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覆盖面和成效等方面。
3.4.4 多元评价,重视过程,考核结果
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组抽查、教学过程及结果检查等环节,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最终的评价结果纳入岗位考核、职称职级评聘、绩效管理等环节,促进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和教学指导老师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 659.htm.
[2]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2-13.
[3]陳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02-103.
[4]付铁,等.新时期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244.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6]赵国刚.从三点突破带动教学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