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

2018-09-20杜少波

价值工程 2018年26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移动互联网舆情

杜少波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的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带为新的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对于学生的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成为高校学生思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现状及成因,同时给出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针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不仅是培养合适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t has provided new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nalysi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brought new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the analysis and guidance of students'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icator for the ideological 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discuss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and gives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suitable socialist successor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alism to monitor and guide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舆情;引导策略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public opinion;guid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6-0260-03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也呈现新的变化趋势,这给高校及时把控和引导学生网络舆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发布大量、多类型信息,现阶段从移动互联网角度研究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呈现的新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应用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

1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1 内容多样化,目标明确化

网络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平台看到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同时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空间等移动平台,转发或发布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带有自我价值主张的信息。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参与高校网络舆情,例如发泄个人情绪、表达不同见解、或求助解答等。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舆论信息传播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极端思想,而高校学生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碰撞产生辐射状的多元影响。而这种多样化的影响却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能够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1.2 实时性强,传播范围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信息发布者或信息接收者,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不在有明确的界线划分。高校学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布实时信息,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形式和方式发布和传播出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阅读或转发以及评论。一旦有人利用舆情传播虚假信息,极易引发针对某一特定事情的网络舆情危机。正因为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和实时性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把控和研判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高校网络舆情部门的信息引导力,最终导致网络舆情爆发。

1.3 自我约束差,从众性强

高校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绩但还未成熟阶段,容易受到就业困难、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关键时刻往往下意识地寻找发泄途径。如果在网络上看到相同的事件很容易受到群体化影响。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决策的作用下,个人可能更为冒险或者保守,且群体化比个体化更容易走向极端。从现有网络舆情群体事件分析来看,群体极化具有较中的破坏性。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从众心时影响,当看到别人对某件事的评论后,不加思索地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这种非理性的从众心理容易导致虚假信息在网络舆情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淹没事实真相。

2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现阶段高效学生思想动态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及时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数据参考。课题组对贵州省某市一所商科院校和一所师范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77份,有效回收率95.4%。

2.1 关注社会问题

在“关注社会问题”的调查中,从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政治经济、国家政策、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在500份有效回收问卷中,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的占46.58%,关注政治经济占41.81%,关注国家政策占 50.75%,关注生活方式的占48.83%。从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国家政策和国内外时事关注度较高,这也说明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关于国内外时事政治和国家大政方针等信息,容易引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

2.2 关注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重要场所,因此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类舆情事情。严重的校园安全事件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甚至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反映。在收到的500有效调查问卷中,对校园治安不满占28.18%,对食品安全不满占33.42%。对生活配套设施不满占30.47%,对商品价格不满占有47.83%,对信息透明度不满的占36.69%。从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五个方面的矛盾,如果学校在处理这五个方面问题时,未能及时有效的回应学生关切,极容易诱发网络舆情热点。

2.3 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利益

高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安排、后勤保障、学生管理、舆情反馈等问题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在回收的5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学校规章制度不满的占35.61%,对教学安排不满的占43.21%,对后勤保障不满占53.67%,对学生管理不满占45.53%,对舆情反馈不满占38.79%。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后勤保障和舆情反馈关注度较高,如何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热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如果能对学生反馈的舆情信息及时处理和引导将会大大减少和避免舆情热点的产生。

3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热点产生分析

3.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

有效完善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舆情危机的形成和发展,是影响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机制。目前,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引导的建立,但还是存在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和引导力度不全面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舆情观点相互碰撞会形成以“意见领袖”为主要形式的舆情观点。如果未能及时对“意见领袖”为主体的舆情观点进行及时把控和引导,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通常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弊端,一方面,官方发布和澄清热点事情不及时和不明确。高校在针对网络舆情热点事情时,未能及时公布官方声明以及发布官方信息不全面、含糊不清,极容易导致网络舆情事情严重发酵;另一方面,对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引导不力。网络舆情环境中,意见领袖的观点起到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极易受到意见领袖观点的影响,然而意见领袖的观点通常带有个人主观性,容易将网络舆情引导到错误的轨道上。

3.2 高校学生网络认识不健全

高校学生网络认识不健全主要是指学生的网络素养缺失。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素养关乎到网络用户能否合理有效利用网络以及正确评判网络信息。目前,高校学生对网络认识普遍不全面,容易受到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影响,这就为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了基础条件。高校学生对网络认识不健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网络认知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高校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信息冲突下,普通表现出网络信息认知能力差的特点,同时缺乏对网络信息研判能力;二是抵抗网络诱惑能力不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网络信息,网络上的虚假、暴力、游戏和校园贷等信息冲刺在网络中,这对高校学生有极强的诱惑力,一些意志和思想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抵抗。三是网络诚信缺失。一些高校学生缺乏必要的网络诚信意识,在看到一些虚假和不真实信息后,通过捏造和篡改虚假信息在次进行传播,当虚假和不真实信息占领网络舆情高地后,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3.3 高校學生网络舆情处置不及时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不是一触而成的,需要经过发酵、升温、爆发和消亡等阶段。及时有效的处置网络舆情危机至关重要。在课题组调研期间发现,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能制定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一些制定了应急预案的高校管理部门在舆情危机的处理、分开和方法上存在一些缺乏。有效应用网络舆情危机应从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入手,从舆情发酵、升温和爆发三个阶段分别建立及时的预警和制定针对的应急预案。最后,在处理舆情危机时,未能及时建立舆情危机领导小组和有效的舆情处理沟通机制,各部门之间对舆情处理意见各不相同,这使得网络舆情危机被进一步扩大。

4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发布到网络,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现有舆情管理队伍,同时应培养或引入具有移动互联网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努力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工作评价体系,深入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管理方法。其次,培养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起到影响舆情发展的方向。高校学生舆情管理部门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意见领袖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同时应定期举办专家学者、论坛版主等意见领袖座谈会。同时培养高校自己的舆情意见领袖,当有舆情事情发生时可以及时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最后,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机制。

4.2 增强高校学生网络鉴别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应当具有正确使用移动网络平台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客观、正确的舆情评价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增强高校学生的网络鉴别能力。首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序上和高校学生网络认知能力缺乏,无法有效鉴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因此增强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在进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应传授学生如何鉴别网络中的虚假和不真实信息以及抵御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其次,应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校网络舆情应当在合理全法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传播制度。同时应制定全理的教育制度,通过对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网络舆情传播规范教育。最后,加强网络诚信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政和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通过现有反面案例把网络诚信宣传到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诚信法制教育,使高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法制意识,不管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环境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4.3 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当网络中出现舆情危机时,应当及时进行处置和干预。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提前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能够及时做出处理,同时及时根据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修改和调整现有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其次,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方案。能够及时发现舆情事件,并在舆情爆发前能够准确研判和分析舆情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做出合适的处置结果,及时将舆情危机消灭萌芽阶段。最后,增强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领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处理领导小组,要认真带领各部门分析研究舆情的来源和性质,同时分析可能出现的危害,科学指导各部门协调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并及时沟通交流,保证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顺利开展。

5 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对高校和学生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有着实际意义。高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分析舆情的演变规律,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监控能力、反映能力、准确研判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确保高校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和生活舆论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騰飞.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3]吴彩虹.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学生思想动态引导机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04):100-103.

[4]赵扬.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丁义浩.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工作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67-69.

[6]孙莉玲.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J].江海学刊,2016(03):204-209,239.

[7]张发林.高校网络舆情价值功用及应对能力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35-36.

[8]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5(06):76-80.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移动互联网舆情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舆情
舆情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