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传统文化对罪犯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8-09-20左康夏彤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改造传统文化

左康 夏彤

摘 要:有犯罪必然就有刑罚,有效地改造罪犯不仅仅在于剥夺罪犯的自由进行劳动改造并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改造罪犯的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立人处事的智慧,引入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思想进行熏陶,帮助罪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源上改造罪犯、预防犯罪。

关键词:传统文化;改造;人格特征;心理

一、传统文化内涵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八德。儒家尊崇仁爱的教育理念,在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同时,为更多人灌输了仁爱、孝道等优秀的文化理念。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佛家文化中,“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槃”的佛法原则是对世事的另一种感悟。

二、以传统文化对罪犯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教育改造罪犯纲要》明确要求:“要对罪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罪犯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

(一)罪犯的人格特征

罪犯人格特征是犯罪人基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人的知、情、意、信、行五大人格结构要素的不协调结果。不协调的表现就是其不稳定性。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性格心理皆是如此。作为特殊心理结构的犯罪人格本身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人格具有可塑性。国内通常认为,罪犯的人格特征具有稳定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趋于稳定,不易改变。通常表现为缺乏忠诚、伪善、易怒、无法容忍非难等。台湾学者蔡墩铭先生说:“人格之形成诚非一朝一夕之事,是其一旦形成之后则为定型,殊难再改变,因之,去年之甲与今年之甲在性格上并无太大之分别,除非其在此期间内遭受重大之变故,致其心理性格引起显著之变动。”可见,一个人的人格不易改变,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格的重塑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人格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而改变。

(二)罪犯的心理特征

不同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了解犯罪人的心理对于改造罪犯是必要的。可分为故意型犯罪心理(包括物欲型和性欲型犯罪心理、情绪型和暴力型犯罪心理、信仰型犯罪心理)和过失型犯罪心理。物欲型和性欲型罪犯具有贪图享乐、损人利己的观念,缺乏羞耻心和罪责感。情绪型和暴力型罪犯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冲动,反应强烈,脾性暴躁、自我调节能力差。信仰型罪犯由于政治上的偏见,往往对社会做出片面、歪曲地反应,在改造中消极应对。过失型罪犯因属于非故意犯罪,伴随着悔恨心理和较强地内疚感,但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固执己见。

不同的犯罪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犯罪心理,虽然在犯罪行为的表现上不同,但是产生这种心理的根源都是大同小异的。儒家文化中的“八德”对于罪犯思想的熏陶、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传统文化改造罪犯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研究

中国“监狱学之父”——沈家本,其监狱行刑目的论中就反映了“感化与教诲”的思想,在《监狱访问录序》中,沈家本自述读完董康编录的《监狱访问录》,因得一言以蔽之:“监狱者,感化人而非苦人、辱人者也。”由此可见,沈家本对感化教育的改造思想给予了肯定。贾洛川先生在其《监狱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也谈及了监区注重文化氛围营造的观点,他提出“开辟国学经典文化学习角,引导罪犯主动学习相关经典篇目,加深对孝、善、仁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的辅助教育观。”

(二)实证研究

福建建阳监狱运用传统文化对罪犯进行攻心教育,将传统道德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内容,在改造模式上独具特色,成立传统文化乐队、传统文化读书兴趣小组,通过筹措资金购置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籍,播放《论语心得》《庄子》《了凡四训》等传统文化教育片,提高罪犯的道德认知水平,罪犯违规率逐年递减。

山东青岛监狱近年来大力引进传统文化用于改造罪犯。将传统文化教育列进了监狱长期教育的内容之中,通过定期开展中华美文诵读活动,净化罪犯心灵,唤醒其对真和善的认知。通过图文宣传的方式,让罪犯对优秀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熏陶其品格,塑造其人格。

海南海口监狱开创传统文化改造罪犯的先河。在海口监狱开始试行时被甄选的教材便是《弟子规》。对罪犯开展读经教育,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一项对闽江监狱、泉州监狱、建阳监狱、厦门监狱等8个单位1568名罪犯的调查结果中,认为监狱安排的各种主题思想教育有“很强”针对性的占17.0%,认为有“较强”针对性的占24.7%,认为针对性“一般”的占42.3%,认为“不强”的占7.5%,认为没有针对性的占3.8%。参加访谈的罪犯对于监狱安排的主题思想教育认可度较高,如监狱安排《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都是罪犯乐于学习和学有所得的内容,对于一些空洞的教育,罪犯则较为排斥。

四、结语

选择传统文化对罪犯进行改造,提升传统文化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的比重有利于实现从根本上改造罪犯的目标。改造不能纯粹进行理论的灌输,成功的教育改造模式,就是要“医心”“医良知”,引入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有利于提高改造效率,也有利于防止犯罪的再发生,减少累犯的出现,降低犯罪率。

参考文献:

[1]周林,李鹏.文化改造罪犯路径探析.中国司法,2013年第2期.

[2]孙温平,王海峰.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思想教育.犯罪与改造研究,2016年第7期.

[3]曾庆友,王瑞平,林晓军.监狱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司法,2012年01期.

[4]杨靖.犯罪治理-犯罪学经典理论与中国犯罪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5]贾洛川,王志亮.监狱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4月版.

[6]陈和华.犯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范辉清.罪犯心理分析与治疗.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1月,第75-83页.

[8]欧渊华,陈晓斌.罪犯教育矫正模式创新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16年第4期,第67页.

作者简介:

左康(1992~ ),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華南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法学);

夏彤(1994~ ),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法学)。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改造传统文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