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正当其势
2018-09-20刘玉珠
刘玉珠
【摘要】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动车组”。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焕发古老丝绸之路的勃勃生机,“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正当其势、大有可为。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物保护 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的五周年。五年来,“一带一路”宛如一条神奇纽带,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变得绚丽多彩,从意大利罗马到匈牙利布达佩斯,从沙特阿拉伯塞林港到肯尼亚曼达岛,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文物国际合作正在进入各方参与、多赢发展的快速轨道。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以湖北省博物馆为“国家客厅”,会晤印度莫迪总理,敲编钟、看乐舞、赏文物,并把中国文博创意产品作为国礼赠送,再次成就了文物主场外交佳话。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交往密切、传统友谊深厚。立足新时代,奋力新作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共襄“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不断焕发古代丝绸之路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大使命。
“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代文物国际合作提供历史性机遇
古老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连接东西文明,见证了沿线各国的发展与进步,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明确强调,“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积极促进‘—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总而言之,共建“—带一路”倡议,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既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也为新时代文物国际合作赋予了新使命、提供了新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基础。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华。驼背运载的,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有文化和精神。航海跨越的,不止是路途的遥远,还有心灵的距离。从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到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从中国海域打捞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到印尼海域发现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从中国刺桐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既是实证丝路辉煌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剂”,积淀了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搭建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文化通道,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与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对话,可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读懂中国、交往中国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古代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童。丰厚的文明底蕴、契合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相向而行、渐次开花,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沃土和社会根基,在增信释疑、扩大共识、促进合作、推动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各领域进展和成果超出预期。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点,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成为文化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早期收获,中国逐步向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
首脑外交日趋活跃。文物外交的独特魅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场所已经成为开展外事活动的“金色名片”。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对擘画“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作指示、致贺信10余次,出席文物国际合作活动和考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20余次,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展示文化自信。2013年习近平主席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一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致贺信,列支敦士登国家元首亚当二世公爵为展览题词;2014年与法国时任总统奥朗德为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的“汉风一中国汉代文物展”题写序言并共同担任监护人,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一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题写序言;2015年在古城西安迎接印度莫迪总理,参观大慈恩寺、同登大雁塔;2016年与沙特阿拉伯萨勒曼国王见证签署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秘鲁时任总统库琴斯基参观华夏瑰宝秘鲁行文物展,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首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之畔;2017年与沙特阿拉伯萨勒曼国王出席“阿拉伯之路一沙特出土文物展”闭幕式,与缅甸时任总统吴廷觉见证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协定,与美国特朗普总统参观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图片展闪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与法国马克龙总统见证签署关于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议。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文化遗产合作,一再写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文件和国事访问成果清单。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个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标志性成果。“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稳中有进,中国与尼日利亚、瑞士、塞浦路斯、柬埔寨、缅甸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双边协定,与沙特、希腊、印尼、缅甸、塞尔维亚、法国、英国签署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促成一批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中国与意大利、约且的世界文化遗产互结友好关系;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团队应邀参与缅甸妙乌古城申遗工作;中国文博创意产品精彩亮相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展览会。
文物展览精彩纷呈。文物进出境展览是丰富文化外交、活跃人文交流的“金名片”,是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的“解码器”。2013年以来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250多个、文物入境展览130多个,展出地域实现突破,策展模式有所创新,社会反响超出预期。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举办纪念中国与法国建交50周年、中国与坦桑尼亚建交50周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40周年、中国与拉脱维亚建交25周年、中国与斯里兰卡建交60周年文物展览;“文物带你看中国”数字展示系统实现3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全覆盖,逐步取得国外博物馆落地突破。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展览品牌,赴拉脱维亚、立陶宛举办丝绸之路瑰宝展,赴坦桑尼亚、德国、意大利、斯里兰卡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香港联合举办“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推出赴中东欧国家“华夏文明洲际行”活动,“华夏瑰宝展”系列基本覆盖东欧地区。俄罗斯、意大利、波兰、捷克、柬埔寨、阿富汗等“一带一路”参与国来华举办各类文物珍宝展,让中国人民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异域风情、增进相互了解。
人员交往更加密切。“一带一路”参与国文化遗产领域高层互访日益频繁,人员交流更加深入,“朋友圈”不断扩大,双向开展文物保护、联合考古、学术研究、参访讲学、研讨研修、策展创意,轮流举办文化遗产论坛,交流工作、分享经验、探讨合作。举办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和国际博物馆合作学术研讨会、“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保护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国—东盟文博考古人才培训班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班,出席沙特考古论坛,在交流中拉近了人民心与心的距离。以中国一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为基础,举办首届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落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首次领导人会议成果,举办“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发布《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合作交流昆明倡议》;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加强区域性合作,深化国家间合作,促进馆际交流。促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法国远东学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法国水下考古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实质合作。
国际责任不断彰显。中国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涉外联合考古项目初具规模、初见成效,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涉及“一带一路”6国8个项目,联合考古项目涉及12国15个项目,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完成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和蒙古科伦巴尔古塔合作修缮工程,推进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合作保护工程,启动缅甸蒲甘佛塔合作抢险工程。中国为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保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成为柬埔寨柏威夏寺国际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国,整合柬埔寨“两地四处”(即暹粒省茶胶寺、王宫遗址、崩密列寺遗址和柏威夏省柏威夏寺)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工程。中国国家领导人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会见外宾,多次提及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文物国际合作被写入双边文件并有效执行;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接见了中国考古和文物专家团队,点赞其“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支持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行动,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人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参加了保护濒危文化遗产阿布扎比国际会议,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我国首个国际文物避难所,向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捐款。
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新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人民友好的“聚心工程”。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动车组”。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焕发古老丝绸之路的勃勃生机,“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正当其势、大有可为。
做好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接丝绸之路文物资源禀赋和文物保护规划,对接人文交流行动计划和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尊重彼此利益和重要关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为文物国际合作确定大方向和路线图,为“一带一路”参与国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交流合作带来更多利好。要推动将文物国际合作整体纳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完善中国对外文物交流合作多部门协调、各地区联动的长效机制。
搭建对话平台。注重发挥上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东盟、中国一中东欧、澜沧-江公河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创新文物国际合作沟通协调联络机制,推动将文物国际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参与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共享更多合作成果。依托丝绸之路(敦煌)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和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把文化遗产论坛办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
加强合作保护。加强古代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合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举措。编制实施“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合作专项规划;结合“数字相关”国际科学计划和“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推动开展“互联网+‘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动机制,加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跨国合作研究,举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主题研讨会、高级别论坛和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巡展。有序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积极参加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研究及概念性文件编纂工作,支持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发挥引领作用,不定期召开地区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研讨会,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中国体系和国际架构。继续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保护和跨国申遗作出建设性努力,与更多国际同行、文化遗产专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界定、遗产梳理、保护理念、申遗策略等主题,深化交流、凝聚共识,共享经验、协同研究,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申遗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聚焦务实合作。促进与“一带一路”参与国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推动务实项目,扩大获得感。紧扣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展会和国家文化年、文化节,举办有影响有分量的文物领域人文交流系列活动。坚持有来有往,实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文物外交品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来华文物展览。依托中国海外文化阵地和海外机构,搭建多层次机制性文物国际合作新平台,与国外文物机构共建合作传播基地,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以信息共享、智能应用、体验服务和跨界创意为重点,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智慧网络长廊。推出一批中国文物保护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打造一批“一带一路”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品牌。共商共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跨国申遗协作机制,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文化遗产保护品牌。
协同国际行動。推动中国与更多“一带一路”参与国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双边协定、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部门间合作谅解备忘录,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强与文化遗产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交流合作,参与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制定与完善,支持武装冲突地区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行动,共同防范打击非法劫掠、盗窃、盗掘及走私文物行为。推动各方提升文物国际合作便利化程度,促进政策、规则、标准的联通,多做行动派、实干家,推进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联合考古项目和人文交流项目有序实施、早见成效。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向好态势,展现古老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用文化遗产促进思想交流、文明对话、民心相通,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为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肖晗题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