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8-09-20
诗歌月刊 2018年3期
陈玉伦与米绿意可算是诗坛较为年轻的“新人”,但他们的诗歌却让人眼前一亮。陈玉伦的诗需要细细品读,看似节奏较慢,但却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他的诗歌在句子之间,乃至于句子内部,往往有较强的感受性和戏剧性,而后者,体现出他出色的修辞能力。也许读者可以认为,这是某种类型化写作的佼佼者,代表了当前某种写作的风尚,但我宁愿把它看作这体现了作者的才能,并对作者有着更多的期许:他在对“物”的感受纯度上,在人生经验、事件清晰度的处理方面,或可更上一层楼。
泉子的诗以短小见称。他的写作避开了当下诗歌写作中社会伦理与文化研究等热点,更多是专注于感受——人与物的相遇。我相信,无论何种写作,感受乃是诗歌不变的公约数,是诗歌的常量。在当代,泉子诗歌的杰出之处是他以感受作为起点的独特的文体:它无疑让读者联想到它的姻亲——俳句、泰戈尔的诗,以及“五四”时期的“小诗”。这启明了这种写作可能的渊源。读者可以在他的诗歌里見到,诗人处理个人经验时对词与物精确的把控能力。同时,本期所选的这组作品,在诗中论诗,还带有很强的后设意味。
米绿意的诗还是让我感到小小的惊喜。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她的诗歌,但一见之下,第一印象就是:这种诗歌有一种纯净、美好的品质。她的诗歌透明,而带有细微的忧郁。但她把“忧郁”处理得非常轻盈,用举重若轻、训练有素的修辞和语言,将它轻轻放下。她的想象力,是诗的想象力,而不是“历史想象力”,就像她这样写道:“——像通往星空的斜坡,/她也有着,通往彩虹的梯子。”(《在庭院》)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