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的思考
2018-09-20魏文君
魏文君
摘要:近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而且高校通过组织实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思想、品德、人格、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资助育人功效。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认识错位、工作措施乏力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高校要把思想与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上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载体,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成效;问题;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与问题
近年,高校资助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逐步转变工作理念、丰富工作载体、开辟工作渠道、完善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1.育人意识不断强化,实现从重视资助向更加重视育人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资助工作的思路日渐清晰。无论是政府管理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对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早期的偏重资助,逐步转变为追求“扶困”与“扶智”相结合以及“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从资助济困的强势姿态向人文关怀的平等对待转变,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领导讲话,官方文件和公开言论中多次提到,“要尊重学生个人隐私”,强调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工作信息报道及先进事迹宣传中“要征得本人同意”。
2.育人主题更加突出,实现从点面结合向多维立体的转变
资助育人工作不仅重视经济上的扶贫脱贫,还注重开展思想引导、心理解困、文化熏陶、实践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多向多层级的资助体系和多维多重效的育人体系。在资助类型上,力求实现全覆盖:从奖助学金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从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补助到特困减免学费,从一般性的补贴扶困到励志性的奖优扶志,从助学扶困到免费定向、入伍退免、就业创业扶持等。在学段上双向延伸,把资助政策宣传资料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学生,前置先入、解除顾虑:向后延伸到研究生阶段、毕业就业阶段,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及时送达,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3.育人机制日臻健全,实现从多向探索向有序规范转变
资助育人工作逐步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档立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保障和资助制度。资助育人工作也纳入了政府和高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考核指标,高校建立和完善了领导机制,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参与程度上,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各自的作用正在得到有效发挥:在工作主体上,高校基本上建立了由学校各有关部门参与的资助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在文化氛围上,资助政策宣传、自强之星评选、知恩感恩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良好氛围:在激励机制上,高校把资助育人纳入干部任职考核、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资助育人工作由以往的学工部门“唱独角戏”,逐步向“多重唱、大合唱”过渡。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尚不到位
目前就资助育人工作现状来说,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委、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整体的维度,对资助和育人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对应助尽助的工作目标理解还不到位,存在资助对象和资助标准不精准的问题;统筹协调不到位,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口:对资助力度和覆盖面评估不够准确,校园贷诈骗现象屡见不鲜。
2.育人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些高校在工作理念上对资助育人这一核心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思想:工作途径上没有充分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要素:工作载体上缺乏可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的平台:工作过程中,满足于完成奖助贷补等各项资助事务,忽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思想引导。
3.信息化、科学化程度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进展快慢不一,大数据互通共享仅在部分高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和资助標准认定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是困扰资助工作的难题。对资助工作政策把握不准、解读深度和宣传力度较小、成绩宣传和先进典型报道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宣传活动“跑调”走偏等问题时有出现。
4.资助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资助育人活动尚未形成一种文化,或者说高校还没有把资助育人工作当作一种文化来厚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往往是资助和育人两张皮,资助方面在“应助尽助”下了很大功夫,但忽视了各个环节的育人要素,受助学生的获得感、存在感、幸福感不太明显;育人活动方面,喊得很响,也开展了一些资助主题教育活动,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资助文化未能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构建的总体设计和整体策划。
二、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思考
(一)以顶层设计统筹资助工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和全局视觉出发,深度调研、高位启动、强力保障,对资助育人的各个层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实现通盘规划、分步实施、层层分解、协同联动、资源共享。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资助育人工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对资助育人理念高度认同。其次,形成指挥有力、运转顺畅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工作。再次,充分认识到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资助措施、优化资助体系,提高资助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以育人理念引领资助工作
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审视高校资助工作,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来认识高校资助工作,从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来思考高校资助工作,进一步明确资助工作的目的是“立德树人”,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围绕育人来策划设计、组织实施资助工作,让资助工作各个环节都体现育人功效,使资助育人有机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三)以文化建设优化资助工作
搞好资助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理论铸魂,强化价值引领;扶志立魂,讲好励志故事;文化养魂,振奋发愤图强的精气神。
围绕“一个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着力提升资助工作的文化品位,使资助育人工作达到凝魂聚力的作用。
坚持“两个构筑”:一是构筑道德高地,弘扬勤劳、勇敢、拼搏、诚信、友善等优秀传统文化,选树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等先进典型,宣传优秀党员、模范教师的感人事迹,放大示范效应;二是构筑项目支撑,培育和持续开展有影响力、覆盖面广的资助文化重点项目,形成品牌、打造亮点。
突出“三个字”:一是“严”字,组织实施活动要求上严格、细节上严密、态度上严肃;二是“浓”字,广泛利用报纸、橱窗、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等各类平台,营造浓厚的资助育人氛围;三是“实”字,立足为民惠民,积极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实效,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
(四)以现代化建设推进资助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完善机制、优化配置,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家庭参与、法制保障的体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完善申报和发放工作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提高资助工作的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二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防范体系,保障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实施动态管理,做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五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从大一到毕业年级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障碍,规划好职业生涯。
(五)以理论研究提升资助工作
资助育人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要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工作实践。一是坚持科研立项,把资助育人纳入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二是开展科研成果奖励,每年评选优秀成果奖,促进成果转化;三是评选学术带头人,凝练研究方向,给予一定支持:四是组建学术团队,可以跨校、跨学科组建;五是建立学术研讨制度,每年举办一次研讨会。
责编: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