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感悟数学从练习中拓展思维
2018-09-20马敬雄
马敬雄
练习课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在两三节新授课后,教材通常会安排一节练习课,借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练习课常常被贴上“枯燥”“无趣”“难以出彩”等标签。一节平淡无趣的练习课常常会让学生无精打采,致使练习的效率与功能大打折扣。那么在练习课中如何以“练习”为载体、赋予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者近日上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一课,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童趣
要让练习课的内容有新意,必须引进学生生活中的“活水”,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学生智慧生长的肥沃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熟知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本节课伊始,笔者创设了“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学生到超市购买食品”这一情境,巧妙设置过渡语,以情境引领全课,把所要教学的百分数问题转化成有趣的生活问题给学生练习,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课堂,收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效果。
上课伊始,笔者向学生提问:“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同学去春游,你们到超市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学生饶有兴致,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热烈起来。我接着问:“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很高兴啦!”笔者话锋一转:“其实,超市老板比你们还要高兴,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利用学习‘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超市老板算一笔账,看看他们那天晚上到底多赚了多少钱。”从而顺利地引出课题——“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接下来我出示了如下的练习题:
商品的利润一般在30%左右,我们学校有2000名同学,按平均每人消费40元计算,超市老板这天晚上从同学们身上赚了多少钱?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算出了答案。如果教师这样小结更精彩:“超市老板一天时间就多赚了那么多钱,难怪他们比同学们还高兴呢!他们真是盼望着我们学校的同学能天天去春游呢。”
这样的情境创设和练习设计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练习的目的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层层递进,让数学知识系统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科书按照知识难度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每节课的知识点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练习课要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习者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完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继续从超市的购物经历谈起:“那天晚上我们学校的小刚同学也在超市买了许多水果,碰到了许多百分数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小刚买了2千克苹果,_______ ________25%,买了梨多少千克?
1. 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条件。(教师指名说)
2. 课件出示:①是梨的25%;②梨是苹果的25%;③比梨多25%;④比梨少25%;⑤梨比苹果多25%;⑥梨比苹果少25%。
3. 请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别列出计算梨的重量的算式。(教师指名板演)
在练习中应重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条件下解答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夯实基础、巩固双基,在熟能生巧的前提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继续设置下一步练习:
小刚买完了苹果和梨,又来到了食品柜台前,他准备购买火腿、蛋糕和鲜橙汁。蛋糕每包15元,鲜橙汁每瓶的价格是蛋糕的80%,火腿每包比蛋糕贵20%。小刚身上只剩35元钱,买这三样食品够吗?如果不够,该怎么办?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后发现钱不够,我趁势追问他们:“发现钱不够,小刚可以怎么办?”
学生们各抒己见,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合理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 可以少买一些食品,节约一些钱;2. 向同学借钱或向家长要钱,买齐食品。
在数学课堂中,只要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天窗,课堂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其乐融融与高效课堂齐飞,数学素养共生活经验一色。
三、拓展提升,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如果只是停留在不断重复讲练的层面上,那将是多么肤浅与苍白,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鲜活灵动的,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人类社会服务。在本节练习课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两道习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的本性。
首先承接前面的内容:“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对。老师也很赞成同学们的第一种方案——少买一些食品,节约一些钱。零食吃多了,不但影响了环境卫生,而且很容易发胖,对身体很不好。”接下来出示题目:
六(1)班的王晓阳同学身高1.50米,去年称体重是50千克,今年上半年体重增加了10%,经过锻炼,目前体重终于减轻了10%,请问他的体重与去年相比是轻了还是重了?
为了引导练习向深层次拓展,我们首先要进行设疑:“有的同学说,王晓阳同学的体重上半年增加了10%,目前又减轻了10%,与原来相比,既没增加也没减少,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直接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判断和理解。接着再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经过计算发现:他的体重比去年稍稍轻了那么一点。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你们先算一算,再查一查,就知道了。”
学龄儿童各年龄标准体重的估计方法是:
2~10岁:体重=年龄×2+8(千克)
11~15岁:体重=年龄×3-2(千克)
你的標准体重是( )千克,实际体重是( )千克。实际体重比标准体重(轻、重)( )%,等级是( )。如果不符合标准,你准备如何改进?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既注重综合性,又融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经历过的实际问题,增强了练习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数学经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城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彧修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