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彩超对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价值的探讨

2018-09-20王锋润冯冬敏黄建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斜颈胸锁乳突

王锋润 冯冬敏 黄建

婴幼儿斜颈的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肌性斜颈、眼性斜颈、骨性斜颈。以先天性肌性斜颈最常见, 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头颈歪斜的先天性颈部畸形, 发生率约为0.4%~1.9%[1]。肌性斜颈主要病理改变是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纤维化引起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导致斜颈, 及时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 愈后效果较理想, 很少出现并发症。本文探讨高频超声对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门诊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 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14 d~12个月, 平均年龄3.6个月;顺产32例(64.0%), 其中胎头吸引钳助产者16例(32.0%), 剖宫产18例(36.0%);臀位20例(40.0%), 脐带绕颈18例(36.0%), 羊水过少14例(28.0%);均为家长发现婴儿头偏向一侧或颈部触及拇指大小的硬肿块而就诊。其中36例(男23例, 女13例)颈部可触及明显肿块;14例(男7例, 女 7例)颈部未触及肿块, 但头偏向一侧临床体征较明显。另选取同期本院门诊正常婴儿40例, 无类似症状和体征;其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12 d~12个月,平均年龄3.4个月;顺产28例(70.0%), 其中胎头吸引钳助产者4例(10.0%), 剖宫产12例(30.0%);臀位10例(25.0%), 脐带绕颈8例(20.0%), 羊水过少4例(10.0%)。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 EnVisor及MEDISON ACCUVIX-V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7.5~10.0 MHz。检查时婴儿取仰卧位, 肩部垫小枕头或由家长稍托起, 以充分暴露检查部位。采用直接扫查法, 纵、横、斜切面扫查。测量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 了解肿块的位置、形态、包膜、大小及内部回声。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肿块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以及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流情况, 储存相关的数据及图片。为了方便分析, 按照临床分型将病灶声像图为局限性肿大的归为肿块型, 病灶为弥漫性肿大的归入非肿块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婴儿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胸锁乳突肌平均厚度、肿块大小、宽度、厚度。

2 结果

正常婴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平均厚度(0.41±0.12)cm。见图1。二维超声声像图呈中等回声, 内见规则肌纹理, 纵切面呈带状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40例80束胸锁乳突肌中有68束(85.0%)见点状血流信号。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中肿块型40例(左侧16例, 右侧24例), 二维声像图均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病灶呈局限性增厚、梭形肿大, 肿块均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 肿块大小约1.52 cm×1.01 cm~1.61 cm×1.30 cm,平均宽度(1.20±0.43)cm, 平均厚度(1.28±0.45)cm。肿块内肌纹理增粗、模糊不清, 回声较正常胸锁乳突肌低或增高, 分布欠均匀, 呈稍低或增高回声, 病灶两端与锁乳突肌肌肉相连。见图2。彩色多普勒检查, 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肿块型36例中有23例(63.9%)显示肿块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非肿块型14例, 婴儿年龄较大, 有4例年龄为12个月, 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块, 但婴儿有明显头歪斜的体征, 眼科及放射科检查排除眼性及骨性斜颈。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呈弥漫性增厚, 平均厚度为(1.02±0.15)cm, 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 局部增强, 肌纹理结构紊乱或者消失。见图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中有8例(57.1%)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图1 正常胸锁乳突肌声像图注:正常胸锁乳突肌厚度0.43 cm, 纵切面显示呈带状, 中段略厚,内见平行排列的线状等回声

图2 肿块型肌性斜颈声像图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厚度明显增加, 约1.42 cm, 呈团块状回声,边界欠清或不清, 边缘较规则, 正常肌纹理回声消失, 沿肌肉长轴分布

图3 非肿块型肌性斜颈声像图注:左图为非肿块型肌性斜颈, 肌纹理回声消失, 肌束较健侧;右图为弥漫性增厚、回声增高增强。R:右侧胸锁乳突肌;L:左侧胸锁乳突肌

3 讨论

3.1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病, 发病率为0.4%~1.9%,占先天性畸形的第三位[1], 其病理变化是患侧肌肉增生或纤维化, 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 形成颈部包块[2]。目前,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不明确, 可能因素有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宫内受压等多种因素混合造成的[3]。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4-7]: ①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常, 由于胎儿受压而改变颈部肌肉结构, 从而引起斜颈。大多数学者认为, 子宫内压力异常或胎位不正是产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 使胎儿一侧颈部受压, 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致该肌发生缺血性纤维变性引起斜颈。本研究中, 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胎位不正20例(40.0%), 脐带绕颈18例(36.0%), 明显多于正常婴儿40例中臀位10例(25.0%),脐带绕颈8例(20.0%)。②胎儿出生时, 胸锁乳突肌被牵拉形成血肿, 造成肌肉挛缩, 难产及胎头吸引钳助产是引起肌性斜颈的原因之一。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胎头吸引钳助产者16例(32.0%)明显多于正常婴儿4例(10.0%)。③遗传学认为,胸锁乳突肌为先天性缺陷, 有的婴儿有家族史, 故认为其发生同遗传有关, 且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本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婴儿没有类似的病例。一般该疾病新生儿在出生后常被发现受累的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有一质硬的椭圆形肿块, 可逐渐增大。6个月后肿块逐渐变小, 如不予治疗, 胸锁乳突肌开始挛缩, 该肌即成为无弹性的纤维索, 头颈部歪向患侧, 面部向健侧歪斜, 患侧面部发育较慢,形成颜面和头颅逐渐变形等并发症。本组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主要表现为斜颈, 由于发现比较及时, 其他并发症不明显。

3.2 本研究中, 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中有14例颈部未触及明显包快, 可能是与该疾病病理变化的不同时期有关。婴儿出生即可存在畸形, 出现头颈部歪斜、运动受限, 3~4周后颈部可触及无痛性梭形肿块, 走向与胸锁乳突肌方向一致。如果不及时治疗, 婴儿胸锁乳突肌开始纤维化、挛缩, 年龄越大恢复越慢, 治疗效果越差。本组非肿块型中有3例婴儿年龄较小, 仅有3~4周, 肿块尚未形成, 因头颈部歪斜被家长发现而就诊,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弥漫性肿大, 回声均匀性减低[8-10]。另有4例年龄较大约12个月患儿,肿块已经变小消失, 逐渐以纤维化为主, 超声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弥漫性肿大, 结构紊乱, 回声连续性差, 肌纤维排列不整齐, 回声增高增强, 长度较健侧变短, 提示患侧胸锁乳突肌有挛缩。早期肌性斜颈中, 特别是在肿块形成以前采用非手术综合疗法安全可靠, 效果好, 婴儿家属容易接受。通过本组病例临床观察认为, 非手术疗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肯定, 而且婴儿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能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提供可靠的客观诊断依据并进行临床分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畸形。对于超声证实为已经纤维化, 应尽早手术治疗。由于小儿配合性较差,彩色多普勒检查准确度较差, 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与其他颈部疾病鉴别, 如颈部淋巴瘤、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神经细胞瘤等病相鉴别。因此,高频彩超可以作为小儿斜颈诊断的首选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该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斜颈胸锁乳突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超声诊断以肌肉萎缩合并胸锁关节肿大为表现的副神经损伤1例报道*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外耳道后壁骨性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宝宝总是歪脖子怎么办
先天性肌性斜颈二次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