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分层教学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研究
2018-09-19叶月娥
叶月娥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当前的社会技术发展相融合,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迫切的任务。文章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高效的课堂教学分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外分层活动几方面,研究借助分层教学打造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高中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1-0032-02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既是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借助分层教学打造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一、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高效的课堂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知识背景与学习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设计满足各类学生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的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进行课堂优化。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像是进行几个软件学习的叠加,教会学生这些应用软件和相关理论似乎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通讯等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进社会中,抢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教师打造更加高效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课堂,让每个人都能在信息浪潮中适应时代的发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构建知识、技能培养以及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据工具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时代人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兴趣,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各种层次进行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高效的課堂教学分层
人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教育规律,那就是受教育者是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而在高中阶段,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可在保持原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将学生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重组,一般分为2个~3个层次,如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是基础薄弱的学生,B组是基本能完成并有所拓展的学生,C组是理论和上机都优秀并且能自我提出更高学习目标的学生。这种重组不强求在人数上分配平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分层。并且这种分层不做高下的判断,只进行层次的识别。分层教学实施的是动态化管理,一个学期为一周期较为恰当。分层教学的好处在于在不打乱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发挥相互激励和促进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能把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首先,帮扶活动。著名的洋思中学就非常善于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而且效果很不错。如将C组同学与A组同学结对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优秀生手把手帮扶后进生,教师再参与点评,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由于学生间的关系较亲密,没有师生间的距离感,不仅使后进生更容易取得进步,而且优秀生在帮扶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得到了升华。
其次,构建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授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word”一课,A组同学先学习基础的知识,像文本复制、移动,字体格式设置,页面设置等;B组同学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栏、图文混排等;C组同学在此基础上要学会进行图形综合处理等内容。再通过教师讲解、生生互动,各帮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特别是对A组、B组同学可以一帮一或一帮三等,到最后基本能全部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这里实际上运用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师通过不断培养“小先生”,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小先生”进行考评与鼓励,多制造机会让“小先生”去教人,充分发挥“小先生”的聪明才智,并形成一种制度,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层次、多样化。
第三,任务驱动,分层训练。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应用,并且实践中也证明了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目标。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很少发现学生能自我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教师常常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习中,各小组的学生由于实施了分层,难度和完成的任务会有所区别。这样,教师通过驱动学生完成各种任务,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如教学“数据的查询”一课时,教师以任务驱动法进行分层教学,本单元共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A组任务是完成单表或多表的简单查询,B组的任务是在A组的基础上加入查询的约束条件,C组的任务是在完成前两组的基础上增加参数查询等内容。而A组的任务是全班同学都必须完成,B组和C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任务的逐层增加,不仅能保证全体学生完成会考考纲的要求,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消化本部分的知识难点。
第四,高效的作业分层。作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夯实基础又极具拓展性。而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辅以高效的作业分层训练,才能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分层作业要注重学生作业完成的实效性,避免“学优生吃不饱,后进生不消化”的现象。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的综合作业中,教师设置了基础任务、提升任务和拓展任务三个层次的任务,每个任务设置了不同的分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任务。在作业讲评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既可以巩固他们掌握的知识,又可以引导他们对其他人的成果进行品评,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
三、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外分层活动
信息技术以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已经整理好的资源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不能得到资源收集和处理的锻炼,更不会自我整理数据信息,发现问题,而课外分层活动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根据探究主题自由发挥,做到小组间、班级内、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资源共享,使学生扩大学习视野,丰富知识内容,进而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又根据分层的原则给学生分组,每组3人~4人,并选出组长(要求组长有安排活动任务、汇总学习成果、组织交流等能力)。这里,再次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获取网上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一课中,教师布置了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己组织上课,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对需求内容进行搜索、下载等。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小组成员学会了运用关键词搜索等信息检索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检索自己想要的相关信息,很好地认识和掌握了各种搜索引擎,并对关键词的提炼与使用技巧能够熟练应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团队精神,而且也让学生养成了遵守网络道德公约的优良品质,提高了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经常让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办公软件基础、Flash动画、平面设计和编程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兴趣小组,并根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效果,修改完善信息课教案。这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操场、家庭、图书馆、QQ、微信、博客等软件也成了本学科的教学场所,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在课外小组分层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能者为师,人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并因此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学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向同行、专家们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把探索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毕春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
[2]李呈林.从多元智力视角反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其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3]朱茜遥.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合作学习法的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4]黄雪琴.利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