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两大维稳法宝
2018-09-19赵永升
赵永升
十年前爆发的欧债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在战后的欧洲大陆都极为罕见。终于熬到今日,欧洲已从欧债危机中蹒跚而出,并已缓步迈上了经济增长之路。那么面对这场欧洲大陆的危机,虽在“隔岸”却非“观火”的中国人,又该从中汲取些什么?
笔者作为一名从头到尾、实地经历欧债危机的旅欧华人,有一点深有感触——在长达七八年的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例如法国的社会却总体稳定,并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事件。那么西欧人尤其是法国人究竟是如何“维稳”的?
目前法国实行的各项福利措施,要算起来总共不下400种,涉及失业、家庭、养老、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恰是这些福利构建了欧债危机中西欧社会得以“维稳”的法宝。笔者仅阐述两大“维稳”法宝:一个是“失业福利”,另一个是“家庭福利”。
失业补偿与救济机制
其实,在几乎所有的欧美发达经济体,都设有“失业补偿与救济”或类似的机制,这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与盎格鲁-萨克森文化国家相比,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文化国家在失业福利方面,对失业的雇员给予了更多的保障,在失业救济金的发放上也更为慷慨。
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在欧债危机期间也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例如法国的失业率就多年在10个百分点上下徘徊,一降到10个点以下恨不得全民狂欢。而其中法国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欧债危机期间经常达到25%,换言之,每4个年轻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在如此高失业率的背景下,法国社会之所以尚能做到“维稳”,要归功于具有法国特色的失业补偿与救济机制。在法国,有孩子的失业者,其失业金是失业前税后工资的70%,比德国的67%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法国一个失业之前税后工资3000欧元的人可以领取2100欧元的失业金,一个失业之前税后工资2000欧元的人可以领取1400欧元的失业金。
倘若长期失业,在法国单身人士平均每月可领取525欧元,高于德国的每月416欧元;长期失业的法国家庭平均每月可申请950欧元,则低于德国家庭的每月1250欧元。
法国领取的失业金可以长达3年时间,当然具体到某个雇员能领取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失业之前该雇员的工作年限。
此种失业金的金额大小以及可以领取失业金的时间长短,虽然对政府而言“成本”确实高,却足以确保在法国和德国这样的西欧国家中,失业者依然能够衣食无忧地、至少有尊严地生活,进而轻而易举达到社会“维稳”的目的。
当然,法国和德国这类西欧国家也不是一味地给予失业金,同时也积极鼓励失业者接受转岗和新职业等培训。2009年,法国也开始实施一种类似德国Hartz IV的社会救济金,简称“RSA”,直译为“主动(找工作)互助收入”之意,旨在激励失业者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并尽快重返职场。顾名思义,主动(找工作)+互助+收入,即要领取此类社会救济金,失业者必须履行主动寻找新工作的义务。当然,后来在马克龙当选总统之后拟对此救济金进行收紧,则是后话。
另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对失业者的定义上也有其特色。例如在英国,倘若一个人一周工作了哪怕一个小时,就不会再被列入失业者行列了。这就是在欧债危机深陷之时,英国政府推出的所谓《零小时工作合同》。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固然改善了劳动力市场的僵化程度,起到鼓励雇主积极雇人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确工时的约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值。
而作为具有法国特色的“失业”定义,则设有“折合全日工”概念,即一个人零零碎碎地工作了不少钟点,最后要折合成完整天数的工作时间,只有到达一定工时比例,才能从失业者的名单中剔除出来。法国政府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僵化的一面,但若仅从雇员角度而言,则无疑获得了更多的保障。
因此,在进行失业率的“国际比较研究”之时,要注意不同国家之间的系数转换——例如英国政府公布的4.3%失业率,法国政府公布的9.2%失业率,不能简单地认为法国失业率是英国的两倍有余,而要首先进行系数转换,否则两者之间存有不可比性。
家庭补助机制
如果说失业福利(失业补偿与救济机制)解决了西欧欧陆国家深陷欧债危机时失业者的基本生存之忧,进而维护了西欧欧陆社会的稳定,那么,家庭福利(家庭补助机制)则确保了作为西欧欧陆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进而起到“维稳”的功效。
众所周知,法国的家庭福利颇为慷慨,一个孩子从母亲受孕后的第五个月起直至其年迈后辞世,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法国国家福利的种种措施之惠。尤其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数每月可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倘若一个家庭有2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1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家庭福利为这些法国家庭提高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尤其在国家深陷欧债危机之际。
而对于常规家庭,例如在欧债危机末期的2015年,根据当时的补贴政策,有2个、3个、4个孩子的家庭,月补贴金额分别为129欧元、295欧元、460欧元;有4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每多生1个孩子补贴增多165欧元,补贴一直享受到孩子年满14岁为止。
这种仅仅基于孩子数量的家庭补贴政策,尽管有些简单化,却有利于确保法国的生育率(一直介于平均每个妇女生2.0到2.1个孩子之间)高居于欧盟之首。这也是为何在欧债危机后期,政府意欲改革家庭补助标准——设定5595欧元和7457.80欧元这两道家庭收入门槛:在第一道门槛以下的家庭依旧享受原标准,介于两者之间的家庭补贴减半,高于第二道门槛的家庭补贴减至原先的1/4——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前所未有的压力。
另外,法国还设有“幼儿补贴”和“育儿补助”。例如,法国孩子从母亲受孕后的第五个月起到满3岁,若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若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法国还有“看护补贴”。例如在欧债危机末期的2015年,根据当时的补贴政策,对于孩子年齡不到6岁的家庭,如果孩子父母聘请保姆到家中看护,或者孩子父母把孩子送到外边的保姆家中看护,政府的补贴根据各个家庭的情况介于87欧元到460欧元之间。同理,届时政府希望把在幼儿“看护补贴”上的开支降低20%,也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反对。
笔者之所以阐述“失业福利”与“家庭福利”——这两大欧债危机的“维稳”法宝,是因为其实各个经济体无论其外表多么“强壮”与“光鲜”,纵使强如欧盟和美国,也照样逃脱不了“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更不用说其他经济体了。
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极有必要汲取欧债危机的教训。若能将欧债危机的两大“维稳”法宝视为他山之石,在世界当下姑且无大危机之时“高筑墙、广积粮”,则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