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场的那些小确幸
2018-09-19谢川
谢川
前些日子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去菜场买菜后自己做菜,从而治愈抑郁的文章。去菜场能不能治愈抑郁这不好说,但是我相信古龙说的:“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场。”
我觉得用“活色生香”来形容菜场并不为过。
脑子里带着今天想做什么菜的粗略草案,然后一路走过去逛过去,慢慢根据菜场里哪些食材更新鲜、更美好来修正自己的草案,特别是碰到稀有的食材,更像是生活赠予的小确幸。像在初夏季节的海鲜摊位,会有模样很丑、像奇形怪状小礁石的“藤壶”,洗干净泥沙,白灼,比蛏子好吃百倍;像在盛夏季节,偶尔会有新鲜的整张荷叶卖,切成小块,加干莲子、白果一起煮粥,清香又降火;像刚刚入秋时的南瓜茎,一般都是住在附近的农民一大早采来,回家把外层小毛刺跟老叶洗洗批掉,或炒或煮,口感都很清爽……
菜场让人觉得暖心的还有卖菜摊主的寒暄。我喜欢逛熟悉的菜场,除了因为知道哪个摊位的菜比较新鲜,哪个摊位的猪肉是家养的,还因为大家似乎不光是买卖关系,还带着一点熟人的亲热:“哎呀,女儿这么大了,我可是看着你怀孕大肚子的哦!”“前几年你妈妈好像生过一场大病,现在老看到她穿著太极服来买菜,这身体是一天比一天好了呢!真为你高兴!”有时候因为熟悉了,摊主会推荐“隐藏式菜单”:“来来来,我知道你喜欢吃腌得咸一点的海货,今天到了一批腌透的红膏蟹,要不要弄两只吃吃?”“喏,你买的黄鱼一定要用宁波雪里蕻烧才好吃!我这个雪里蕻不卖的,准备自己下面条吃,给你装一点走,刚好回去烧黄鱼!”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可以称之为“小确幸”。
也许因为我是个爱下厨的人,所以菜场里混杂的各种气味,人声嘈杂,鱼摊档位前湿滑的地面,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关键我老公也喜欢逛菜场,尤其喜欢跟我一起逛,一起商量着今天买什么菜,买好后该怎么做,感觉不比逛西湖差呢!两个人一起大包小包拎着食材往家里走的时候,内心也有一种踏踏实实的小确幸。
去外地出差或者旅游,我也喜欢逛逛当地的菜场。每个地区的菜场都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风貌,比如广州的菜场,10多年前就跟水果店、花店结合在一起,边上还有一溜的干货店、调料店。以我的看法,广东人是最会吃的,他们可以把水果跟海鲜、肉类结合,像柠汁鱼、榴莲鸡、芒果大虾等,更有用鲜花、干果入菜的,或者煲汤或者煮粥,所以他们的菜场也需要“迷踪”一些,才能让人一次性购全所有食材。当然,广州菜场里卖的鲜花主要不是让人吃的。广州邻近香港,颇有点港派,鲜花是很多主妇买完菜后顺手会买一束带回家的——有种口腹与精神同享的味道。而北方城市的菜场,像北京的菜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称量单位,肉类论千克,蔬菜论扎卖,要是有人说来150克肉、几根小葱,摊主那是会翻白眼的;二是菜场周围少见干货店,多见食品店,各种面食,成品或者半成品,中式的或者西式的,蒸的、煮的、油炸的,大家都用极其相似的锥形堆着,上面盖着一块泛黄的白布……
每次走进不同城市菜场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这样才算真的到过这个城市,至少算窥探过这个城市的内部了。这也算是菜场带给我的另一种小确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