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2018-09-19李红远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党员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要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强化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一、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1、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党建工作,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在人民心目中的能力和地位。要想更好的实现民族的和谐、国家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建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2、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要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3]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青年大学生来支撑,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青年大学生来倾注活力。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因此,校党委必须以推进党的建设工程为目标,贯彻和落实“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保持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和党员先进性有效的发挥。
3、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党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现代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党和国家建设表现了出漠不关心的散漫态度,对时事政治缺乏理性和客观的评价标准,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没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然而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其政治思想、行为规范、工作生活、学习实践等方面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同学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表现,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4]因此,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不仅可以增加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还可以坚定大学生对建设祖国、发扬民族精神的决心,有利于大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党员的现状
1、党性淡薄,信念模糊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必备的内在品质,但是目前部分人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有些是跟风走、盲目从众,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则将入党看作是一种功能性的、利益性的目的手段;现代大学生党员的年纪轻、实践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从政治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感和风险意识不强,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整体的影响力不够,思想入党滞后于组织入党;入党后,自我放松现象明显,组织纪律性不强,团结进取意识淡薄,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
2、大学生党员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不和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这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数量、质量同行。发展党员人数指标增长政策的出台,许多高校急于求成,忽视深入学生生活,综合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等整体素质的细致、复杂的考核工作,只是单纯的从学习成绩或学生干部入手,更有甚者采取内定法,对占据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则安置候补席位,造成了大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的严重失衡。
3、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失衡
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实际上,大学生党员通过学习学校开展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可以很好的把握党的理论、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却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有的学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实践组织活动开展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的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民主活动,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空喊口号现象很严重。
4、入党前后教育不协调
在入黨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的,然而当学生被确定为预备党员后,对学生的考察就仅仅体现在思想汇报上;部分高校对预备党员采取“放羊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一些预备党员、党员的价值取向在入党前后出现很大的反差,其优越心理严重滋生,道德意识和进取精神严重退化,学习的自觉性明显降低,在思想和行动上混同于一般学生。
5、大学生党员教育缺乏创新性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注重的是单向教育的灌输性和教育内容的强制性,对学生的培训工作仅限于一个模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脱节,党建活动与素质提高相脱节,对于成才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永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策略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质量优先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新理解,[5]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思想,应贯彻于党建工作始终。树立质量优先理念,一要严设、严守科学入党关。从培养积极分子着手,定期开展组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即将转预备、转正人员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其学习情况、行为准则、人际交往和思想道德进行定期考察;二要坚持科学的党员发展、推优机制。“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实际按照相关的工作计划定性、定量的为学生党员制定综合考评机制。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大学生党员培养监督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的理论课程要时刻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党的先进性,学会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提升;对新党员构建跟踪考察机制,避免大学生在入党前后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理论学习主动性差的现象,督促学生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人员,大学生党员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先锋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后续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的督促大学生党员自我提升和自我约束,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科学引导、完善学生党员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是建立大学生质量保障机制的保证。
2、以和谐发展为中心,整合资源,强化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方面,党团协作,优化资源,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是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发挥“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力量,齐抓共管“专兼职组织员、团总支、党支部、辅导员”党务工作者队伍,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规范党务工作者的选聘、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定期对党务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学习党的新思想和新方针、新政策,优化党务工作者队伍结构,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从而激励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精于创新,完善党务工作者工作机制。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支纪律性强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催化剂”。现阶段辅导员队伍与大学生党员数量比例失调逐渐严重,由于忙于各种繁杂的学生工作,很少时间与学生党员接触,致使一些学生党员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为此必须完善党务工作者的任务分配制度,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为其深入了解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学校实际,设立大学生党员社区、校园服务站,建立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将党员日常思想教育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将党建活动与素质提高想结合,理论学习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6]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7]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关键性群体,因此在构建和创新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融入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建立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启蒙教育和后续教育一手抓,将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跟踪考核上,为其提供体系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现和引进优秀的团员;构建党员后续成长机制,引导正式党员自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实行党内党员互相监督机制,定期对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理论学习、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真正做到教育培养有规划、有进度、有实效。
第二,实现“两个必然”。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型转变是必然过程,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探索创新转变是必然过程。[8]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变化的社会是施展才能的最好舞台,将理论知识提升到实践层面是最优办法;传统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党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有探索就有创新,有创新就有发展,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为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的奋斗。
【參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 袁丽波,王海英,陈希卉.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J].科技信息,2013(08)114.
[3] 陈善友.关于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3(6)43.
[4] 李金利,雷吉来.大学生党员教育理念创新探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89.
[5] 曹仁清.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125.
[6] 李战军.大学生党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38.
[7] 陈秉公,陈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知群体”中引领的规律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9.
[8] 黄家周.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J].传承,2009(10)91.
【作者简介】
李红远(1974.3-)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任职于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中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