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8-09-19陈希晖张朦月

国际商务财会 2018年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维度一带

陈希晖 张朦月

【摘要】当前,“一带一路”审计实践正逐步展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信任,需要通过信息沟通逐步建立,审计人才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立足高校,主要从确立培养目标以及探索培养路径来探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目标上,政策互通审计人才与民生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特殊,但爱国主义、国际化以及国际竞争力是所有“一带一路”审计人才都需具备的。为了搭建全面的培养路径,本文从四个维度提出路径建设意见,分别是:人的维度、教学方法维度、课程维度和制度维度。最后总结了高校实践“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即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估完善。

【关键词】“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审计;

审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9.63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审计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审计署已经开展了相关审计项目,这些审计项目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审计人才的参与,审计人才是“一带一路”审计能否发挥“利剑”、“参谋”作用的关键。“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的协同合作。本文将立足高校,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在国内本科学生中,应培养什么样的审计人才,以何种路径培养国内学生成为“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问题。

一、审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渐得到了理论研究上的重视。但是,全国只有少数学校小范围开展了“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培养机制的建立缺乏实践经验。

从培养目标上看,当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窄化”的问题。“窄化”指的不是专业细分,而是大部分院校实现了学生知识的纵深发展,而忽视了国际化审计人才所需的基本素养。如,学校成功培养出大批通过ACCA考试的优秀毕业生,但学生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了解十分薄弱。培养目标仅是实现 “国际化”方面的硬实力,而忽视了软实力的培养。

从培养方式上看,专业设置欠缺、教学方式有待强化并且课程设置仍需完善。没有设立“一带一路”审计专业,只是将“一带一路”审计作为审计专业学生需了解的方向。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为主,效果有限。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对“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培养止步于语言,少部分学校情况较好,引进了国际认证考试,向学生介绍国际通用专业规则。但绝大多数学校都忽视通识教育,大部分学生仅熟悉本国文化,对世界文化融合并无概念;对国际政治关注度低,对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的了解和掌握还非常欠缺。

国际审计面临国家环境差异大、各国审计设立方式不一致、审计报告不统一、权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周璇,2017)。在错综复杂的审计环境下,如果“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培养继续停滞不前,我国的审计人员走出国门较难适应审计环境,达到审计目标。

笔者认为,现存的培养缺陷并不是高校没有培养的意识,而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學校已开设的课程不全面。

二、“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目标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应泛泛而谈,而应具体且富有操作性。同时,人才培养不应“窄化”,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走向“泛化”。由于“一带一路”审计有五种不同的类型,政策互通对应政策绩效审计、设施联通对应基建项目审计、贸易畅通对应贸易投资审计、资金融通对应金融审计、民心互通对应民生审计。每一种类型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为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本文将目标分为通用培养目标以及五大类审计类型所需要的具体培养目标。

(一)通用培养目标

通用培养目标是所有类型审计人才都需具备的基础。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国际化以及国际竞争力。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遵守职业道德的“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爱国主义的培养有助于减少“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流失,从而维护国家、社会资源与利益,应对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此,高校需要在学校阶段就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爱国主义还体现在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中保密纪律的遵守。“一带一路”审计人员会接触我国跨国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往往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当“一带一路”审计人员开展政策互通绩效审计时,将会接触到国家政策,有的可能属于机密,这就更需要审计人员恪守职业纪律中的保密纪律。而想要实现保密,需要恪守职业道德、以爱国之心守护国家、企业利益。

国际化可以设立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目标。硬件方面,国际认可的证书能使“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在进行审计项目时更具权威性。因此,在培养“一带一路”审计人才时应要求审计专业学生取得相关领域的国际证书。如负责企业内部审计的学生至少应获得CIA证书,主攻财务审计的学生需获得ACCA证书。软件方面,“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应具有国际政治敏感性,至少应了解国际政治走向,了解主要国家宗教、文化习俗等,了解文化融合概念。以上就是“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在业务水平、文化素养上需要达到的国际化目标。

培养“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扩大审计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更要使审计人才展现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则需要细化为以下目标:审计人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审计人才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并且勇于创新、最关键的是能将中国审计的特色、优点与“一带一路”审计的要求融合。国际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审计人才走向海外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二者并不能将中国“一带一路”审计人才与他国审计人才区分开来。审计人才身上所具备的的中国审计特色才能助其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审计舞台上耀眼且独具特色的一员。

(二)不同类型审计具体培养目标

“五通”项目审计中,有三类审计与国内审计的方式一致,只是需要审计人才具备相应的外语能力。它们分别是基建项目审计、贸易投资审计和金融审计。而政策互通审计与民生审计带有“一带一路”的特色与特殊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政策互通审计与民生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中的政策互通审计与国内常规政策跟踪审计相比有如下特色:政策偏向宏观且涉及面广、存在与他国协同制定的政策、政策实施的环境可能在境外。从2014年10月至2018年4月累计有149份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政策意见在正文中包含“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涉及教育、医疗、进出口贸易、农业、城市群建设等各个领域。“一带一路”政策涉及到境外时,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就会提高。面对如此繁多、复杂的政策,更需要审计人员抓住重点,对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协调性,政策实施的效率效果进行审计。审计人才除需具备政策跟踪审计的基本技能,“一带一路”政策互通的特殊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实现以下培养目标。

政策互通审计在基础素养上提出以下目标:主攻此方向的学生应具备且能运用外交知识、关注并理解政策动态。在审计专业素养上需要精通绩效审计方法,针对不同政策能搭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当下,国内关于政策互通效果的统计数据有以下五类,分别为:高层访问次数、伙伴关系级别、发表联合声明次数、签订双边协定数量以及双方是否建立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五个层面的数据仅能反映高层互动频率,无法体现出政策是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产生的政策往往涉及多个国家,且政策种类多样复杂。

民生审计与政策互通审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深入民间,现有的促进民心相通的实践主要包括民间组织交流,如:2018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西安开幕推动民间交流;2017年11月中匈研究机构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国内现有的民生审计多为民生项目审计,但“一带一路”民心互通的成果较难用实物来衡量。

民心互通审计对审计人才提出以下目标:具备社会学理论基础、具备创新思维。当下,国内关于民心互通的统计数据主要衡量我国与该国友好城市建设数量、文化交流活动、旅游签证便利程度和孔子学院课堂建设。这些指标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看出民心互通的成果,但民生审计还应发掘更多的可审计对象。社会学理论基础为审计人员未来的可能审计对象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创新思维让审计人员能跳出常规,具备敏锐嗅觉。因此,与社会学相关的知识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在“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養路径的研究上,借鉴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李亚元,2017),再结合审计人才特点得出培养路径主要分为四个维度:人的维度、学习维度、课程维度和制度维度。本文试图从这四个维度分别入手,对培养路径进行全面探究。

(一)人的维度

在高校中与人有关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以及人际互动。

学生方面,一是国内本科生注重宽口径学习,提升“国际化”素养。“一带一路”审计人才本科生阶段根据其学习特点,需要宽口径学习。对承接“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任务的院校来说,审计实操技术不应成为培养重点。学生在专业上,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审计中较为常规的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法,具备审计的基础知识。培养的重点在于综合素养,应从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起步,后期同步增加学生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以及对文化融合的概念,达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教师方面,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可以依靠引进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到沿线国家交流学习;围绕“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引进优秀教师是汇集国内外专业领军人才。国内大部分开设审计的院校在国外人才的引进上还较为薄弱。国内高校可以向国外审计方面专家学者发出邀请,开展交流。这对推进在他国的审计工作有极大帮助。高校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学习,由此积累“一带一路”审计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除了教师质量与数量需要保障,还需要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衡量教师对“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的贡献。关于具体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将在下文制度维度展开讨论。

人际互动方面。审计项目无法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审计组成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由此,人际交流的方式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人际互动可以开设审计心理学、审计沟通等课程给学生提供实践参考。同时,师生、国内外学生之间都应尽可能展开探讨交流,营造一种共同互动,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教学方法维度

“一带一路”审计的学习需要经历:案例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以及实践教学三个阶段,学生从这三个阶段中逐渐掌握“一带一路”审计所需的审计知识。

首先是案例探究式学习,即教师简化提炼“一带一路”审计实例或联合国审计案例等,引导学生学习,在案例中熟悉审计的过程与方法,而非直接告诉学生需要识记的结果。例如:通过审计案例学生自行找出内控中存在的风险点,由此了解常见风险点的特征。其次,鼓励合作式学习,成立案例学习小组,小组内探讨案例,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学习报告。这一过程模拟了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间合作,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条件允许时,尽量在每个小组中都加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最大程度接近“一带一路”审计人才未来工作状况。最后,开展实践教学。由教师给出精简的资料,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编写工作底稿、出具完整的审计报告,各模块可分步进行。由此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可创造价值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功底得到保障,由此提高“一带一路”审计人才质量,增强“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国际竞争力。

(三)课程维度

课程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是“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的关键。“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本科课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夯实基础,使未来继续学习成为可能。下文围绕不同阶段课程设置特点、实现国际化不可或缺的课程、缓解高校课程压力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课程设置分别在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大一至大三)与高级阶段(大四)有不同特点。在学习基础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课程设置。大一时期,重视新生引导,让新生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开设通识课程、语言课程,注重中华文化对新生的熏陶。大二时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国际综合素养,并接触审计基础知识。大三时期有了前两年广博的基础知识铺垫,开始将专业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培养“T”字型人才。并且理解中国审计特色,与他国审计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应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前期可以开展系统课程,后期可以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短期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学习高级阶段,开展大四巅峰体验课程。大四巅峰体验课程是国外本科教育的一大亮点。大四的课程将会围绕一个专业审计项目展开。这一项目可能来自于政府或企业正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应为学生配备强大师资,安排学时,将学生前三年学的知识拓展深化,使其能产生价值。由于项目来自企业或政府,这一课程还能得到外界一定的资金资助,实现校企双赢。

在上述基础学习阶段,介绍“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法律与政治制度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的课程必不可少。开设此类课程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两方面:首先,“一带一路”审计人才未来的工作环境大部分在异国他乡。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主客关系”(金碚,2016)。东道国是主人,而审计人员则是客人身份。从基本保障来看,“一带一路”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他国法律、政治,才能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具备最基本的工作条件进而实现“客随主便”,使得“一带一路”审计人员到沿线国家能够受到公正的待遇。从培养目标来看,能使“一带一路”审计人才自身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达到国际化关于软实力的目标;其次,跨国审计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各国权责归属不明晰,导致在审计报告阶段,整改意见权责划分不明确,最终使得整改意见难以落到实处,无法发挥审计效果。“一带一路”审计人员若能了解被审计对象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此类问题。

以上课程设置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中国际化的软实力目标。硬实力目标则需要高校引进国际认证的证书考试,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报考。不仅需要加强与现已引进的ACCA、 AICPA、USCPA、IAEP、CMA、CPA-Canada等证书颁发机构的合作,还需引进审计的新兴发展方向如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证书,如CISA。

“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师与课程开设要求很高,利用“互联网+”教育以及专业领军人才到校开展讲座有助于高校实现“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

利用“互联网+”教育,解决审计高校课程开设不全的难题。由上文提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知,想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对学校的要求很高。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涵盖了9大语系 (王辉等,2016)。学校还需配备有政治学、外交学、世界文化等教学能力的老师。就当下设有审计专业的高校看,几乎没有学校能拥有如此教学基础。但这并不意味“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培养成为空谈。当下“互联网+”教育发展日趋成熟,市场上已經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果壳网、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等。经过笔者尝试,当下能在网易公开课上学习到的有: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日语、法语以及英语;学堂在线也有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日语和英语的相应课程。各平台上关于国外政治、经济、宗教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课程也丰富多彩。承接“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的高校可以与这些平台展开合作,优选课程要求学生网上学习,并且由学校教师组织开展线下交流与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相关高校条件不足的困境,特别在语言、政策互通审计与民生审计要求审计人才具备的外交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上效果明显,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邀请与“一带一路”五通相关的各领域领军人才到高校开展讲座。或者争取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讲座、论坛在校内举行。讲座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校某一领域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一带一路”审计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无论高校课程设计得多么完备,都无法使审计人才能够一劳永逸,以数年之所学应对实践中将会遇到的新的审计类型。因此,“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提供审计人才完备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方法。使其在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时,有能力独立进行再学习。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课程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一带一路”审计人才未来创新的基础。

(四)制度维度

制度建设有学校宏观层面制度与学生、教师以及考试这一微观层面的制度。它们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宏观层面上,一是学校可建设双院制,即同时设立学院与书院。由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书院则注重培养学生通识课程,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兼顾了“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硬实力即专业素养与软实力即国际化视野、国际政治敏感度以及对文化融合的概念。二是学校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开展联合办学。设立学生、教师交流制度,为“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便利。在微观层面上,一方面,学生通识课程上可采用选修课制度。这一制度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选择自由。但选修并非随意而为,学校应根据学生初始选课方向,在后续选课中提供成体系的课程库供学生选择。否则,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不够端正,且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另一方面,想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上投入足够的精力,需要改变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降低论文数量这一指标的权重,更多的考察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包括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黄彬,2017)。对在不同领域教学的教师设立相应的教师专业标准;围绕“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中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未来发展潜力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标准。只有学生最终掌握了“一带一路”审计必备的专业素养,才能使教学达到培养目标。 此外,“一带一路”审计人才的培养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学压力增大,应提高教师待遇,重视教师培训。

综合以上四个维度,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机制的内部组织由学生、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制度建设构成。而这一培养机制运行变化的规律就是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的阶段性。只有遵循这一变化的规律,实时对培养机制中的内部组织做出及时调整,才能成功培养“一带一路”审计人才。

四、“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实践

当下开展“一带一路”审计人才培养的院校不多,较为典型的为南京审计大学。从校内发展来看,最突出的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引进ACCA、AICPA、 USCPA、IAEP、CMA、CPA-Canada方向等拥有国际认证的考试。与ISAC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开展合作。在学生培养上,展开“一带一路”留学生助研项目,由学校社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在论文撰写上展开合作。由此实现国内学生与“一带一路”留学生协同合作,相互交流。从海外发展来看,学校留学生主要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学校还将配合审计署扩大“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规模,建设好国际学院,筹建“一带一路”研究院。基于“一带一路”大背景,南审与泰国审计署、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就2+2合作办学共建南审海外校区。

除南京审计大学外,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也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西安交大与央财一样,争取了大量关于“一带一路”各方面的研讨会、讲座在校内举行。为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最新进展,培养国际化思维搭建了一个层次较高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教师到阿塞拜疆等地举办讲座,教师实现“走出去”。

同时,我国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也在审计人才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近来已经举办了多场“一带一路”财会审计学术论坛、研讨会,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使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审计学专家教授与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一带一路”方面的专家,以及已经开展“一带一路”海外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定期相互切磋、交流。

实践虽然在逐步推进,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当下并没有“一带一路”审计这一专业方向,普通审计学学生缺乏系统规划。“一带一路”审计实践经验少,审计案例不多,同样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何才能及时培养出适量、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审计人才是今后人才培养实践的一大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希晖,邢祥娟.審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8(6):79-80.

[2]郝玉贵.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协同审计[J].财会月刊,2016(1):63-67.

[3]田真.大数据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审计服务[J].全国流通经济,2016(5):98-99.

[4]章木林.“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审计人员外语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36-38.

[5]李保伟.“一带一路”视野下我国本科生审计双语教学的策略改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4):125-127.

[6]周谷平,阚阅. “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22.

[7] 解元元,陈明坤.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2):101-106.

[8]叶文晖,刘国常.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7(17):95-100.

[9]崔澜,刘东辉,孙玲.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5(4):162-163.

[10]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4):79-84.

[11]孙寒力.“一带一路”环境下企业审计人才培养研究[J].纳税,2018(4):173-176.

[12]金碚.论经济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互通观念[J].中国工业经济,2016(1):5-20.

[13]周璇.国际审计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思路[J].财会研究,2017(17):146-147.

[14]李亚元.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进展与实践框架[J].中国高校科技,2017(01):46-49.

[15] 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13-19.

[16]黄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反思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7(2):90-97.

[18]郝玉贵等.国家审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2):23-32.

[19] 商思争,宣昌勇.“一带一路”审计:一个信任视角的理论框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03):15-2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维度一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