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布农业发展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
2018-09-19白锋哲
◆ 文/白锋哲
»援布专家组先遣组在布基纳法索巴马(Bama)水稻产区进行水稻原种移栽试验示范
“我爱你,我的祖国!”
这是何等的直抒胸臆!这却是纯朴内敛的农业专家们发出的肺腑之言。
想象一下:时隔24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的大地上,这是两国复交后布国第一次升起中国国旗,而这正是由第一批抵布工作组——援布专家组先遣组的专家们升起的;7月12日,我国领导人庄严宣布:中国政府驻布基纳法索大使馆正式开馆,而他们就在现场见证着历史……
面对这一切,怎会不激动自豪、怎能不热血沸腾!那一刻,他们与祖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2018年5月26日,我国与布基纳法索复交,布国重新回到中非友好大家庭。7月1日,经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紧锣密鼓地组织遴选,由3名专家和1名翻译组成的援布先遣组便在农商两部对接团带领下抵布,并迅速开展工作。9月1日,第二批四位专家和一位翻译飞赴布国,与先遣组一起投身援非事业。
此路万水千山,此程跨洋越海,此行去国别家。但专家们也深知:他们是代表国家与非洲人民心手相牵,祖国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使命在肩,要为布国农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他们身负重托,要让“中国梦”与“非洲梦”在未来共同实现。
马不停蹄开展调研
7月1日,位于布国首都瓦加杜古近郊的纳柳村(NARIOU),迎来了几位中国面孔。当地的大小官员以及老百姓都非常期待,酋长率全村老少盛情欢迎。“能够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专家组的期望值很高,对农业技术非常渴望。”援布专家组组长兼水利专家梁小平说。
只有尽快摸清布国的农业实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援助。正因此,在经过了长达20小时飞行、经停3个国家、行程一万多公里、历时三天,终于抵达目的地——布基纳法索后,对接团和专家们没有任何休整、没有半点懈怠,当天便于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11点半回到驻地,开展了整整一天的调研。
此后,专家们基本上是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与布国农业与水利治理部的合作伙伴积极对接;考察布尔毕平原农业水利项目,了解农业水利枢纽工程、灌溉系统布置、水稻蔬菜灌溉面积及目前水库存在的问题等;在布国水稻中心带领下,先后对巴马、瓦加杜古地区的水稻和旱稻生产情况、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等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一个又一个点的深入走访查看、详细了解,短短两个月时间,专家组先遣组便初步掌握了布国农业的生产情况,制定出了工作计划目标,确定了巴格雷垦区、巴马水稻生产区和瓦加杜古纳柳村项目点等三个示范点,明确了专家组9人的专业分工及工作地点。
虽然此前曾经四次援非,但梁小平抵布之前却对布国知之甚少,“现在不一样了,我对布基纳法索的农业水利情况是成竹在胸。”笔者从他提交的一份关于姑河谷水利灌溉平原水稻生产区的调研报告中看到,有照片、有表格,有曲线图、对比图、趋势图,有历史成因、数据统计,还有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他写道:“从1970年到1973年兴建,运行45年后,所有系统都已老化,损毁严重。在旱季,由于主要引水口流沙淤积严重,达不到设计引水灌溉流量。因此,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不高,有的转耕其他作物……”
同样是四次援非、有着丰富援外经验的水稻专家蒋传华告诉笔者,“两个月来我们行程5000多公里,跑了5个省,对水稻、棉花、小米等都进行了深入调研。只有扎实调研之后,才会清楚从哪里着手。就连周末我们也很少休息,不是梳理调研材料,就是在写报告。”
要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看着布国接受的许多先进的农机设备要么在睡大觉,要么任它风吹雨打,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在大量的调研中,农机专家吴昭雄发现,以往布国接受援助的一些农机设备没有考虑本地实际,既花了冤枉钱,又占了不少土地、厂房等社会资源,“不顾本地现实,不管是否需要,不管是否适合,不管是否有人操作,我们的援外决不能走他人老路,一定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真正为促进布基纳法索的农业发展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
吴昭雄认为,在开展援助时,切不可盲目求大,捐助大型高端的农机效果并不好,一定要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受援国的发展进程,“这样才能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真正在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因此,他建议,在援外农机设备中引进两台中小型组合碾米机,在两个点开展示范,示范面积可达1000多公顷,惠及农户2000多户。
地处非洲内陆高原,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布基纳法索虽然全境没有大沙漠,但是土壤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上全国大多数地区干旱少雨,所以布国并不适合种植小麦等谷物。
“目前除水稻旱稻种植外,布国还想发展小米和玉米的有关项目,以提升粮食产量。总体而言,布国的农业增产潜力很大。”蒋传华分析说,“布国土地广阔,都是平地,只要有条件耕种,就可以种庄稼。同时,单产水平低,大米产量每公顷只有两吨左右,小米产量更低,每公顷不到1吨,如果能够进行品种改良,发展空间非常大。要是管理措施再跟上,粮食根本不需要进口。”接下来,他打算在巴马开展水稻种子繁育、水稻高产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在纳柳村开展旱稻高产技术示范。
每天的工作辛苦而多彩、充实而光荣,朝夕相处、步调一致的工作和生活,更是让大家在短时间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89年出生的法语翻译赵苏春对三位60后专家敬重不已,“与他们是亦父亦友的关系,他们的专业水准、敬业精神都让我钦佩,我会全力配合他们做好口译和笔译工作。”
毫无保留地与布方分享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
日前正在中国参加研修的布国水稻中心主任、雨季稻项目国家协调员萨努对笔者说,“我对目前在布工作的水稻、农机、农田水利灌溉专家及翻译高度满意,在陪同出差期间,切实感受到了专家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专业的技术水平。”
在第二批专家和翻译即将赴布前,笔者见到了他们。胡宇舟,曾于2009年参与“全国百名援非高级农业专家项目”,赴津巴布韦执行农业援助任务,成功引种20多个蔬菜品种,开展种子检验技术培训;许金泽,在农技推广岗位上工作了35年,有过两段援非经历,曾成功将稻田养鱼技术引入尼日利亚,曾在尼总统农场生产遇到问题时被外方从500多位专家中挑选出来,及时解决了问题并受到好评;陈宗泉,参与过中国政府对乍得的农业援助,培训过6期农业技术骨干,开垦示范基地30公顷,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和称赞;尹文波,在农业灌溉、沟渠维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肖杰从事翻译工作七八年了,已正式出版的翻译作品超过30万字。
专家们一致表示,亲眼见证了中国从几十年前的缺衣少食,到现在的丰衣足食,深刻体会到,发展也是非洲朋友的共同愿景,他们将会毫无保留地与布基纳法索同事们分享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援布任务,树立良好的援外形象,做中非友谊的友好使者,为中布农业合作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