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专业学习中的思考
——“线性思维”在多声作品训练中的实践
2018-09-19边琳
边 琳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
一、线性思维与和声思维的关系
线性思维是横向发展的,它是人类音乐领域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这种线条感明确的思维模式在音乐领域与纵向柱式和声思维相互对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正如和声与对位法这两门学科的关系:对位是各声部进行的一种和声,而和声也在复调音乐中被以对位的方式而具化。也就是说,没有对位法,和声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和声,对位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其次这两种音乐思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指导。例如从身理角度来讲,人类的听觉对于纵向和声音响的感受能力比较有限,有一项研究表明:高度耳聪的人经过训练,在极安静的空间里最多可以听到泛音列中前五至七个音。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纵向思维受到了限制。那么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将音乐线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引入到多声音乐的学习与应用之中。
二、线性思维在多声音乐作品训练中的应用
多声部音乐是指一种不单纯依靠单一旋律,以各种方式加入其它织体来共同完成的音乐类型。主要包括主调音乐、复调音乐、与支声音乐。在视唱练耳专业学习训练过程中,对于多声部音乐的训练内容在视唱方面主要包括单人弹唱,带伴奏多人重唱以及无伴奏多声部重唱等;在练耳训练中主要包括多声部旋律听记以及和声功能进行听记等。通过视唱和练耳的不同方式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对调式调性的感知力,多层次旋律的理解力,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辨识与准确表现力以及多层次的节奏节拍感。当然,在实际的学习教学中多声部音乐缺乏有层次的递进式的训练再加上通常人数比较多声腔难统一等多种因素因而导致训练难度比较大。本文之所以选取巴赫的《平均律从钢琴曲集中》中赋格作品BWV862为例是因为复调音乐不同于主调音乐和支声音乐,其中每一声部都包含独立旋律,不分主次,通过作曲技法将其融合在一起。而巴赫这位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大师,将和声和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把复调音乐推向了顶峰。在训练中对于复调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要做到清晰地感受与表现横向旋律对位交错发展与纵向和声变换进行。
(一)视唱训练
这首赋格曲的主题部分从降A大调的调式主音开始,调性感明确,调性发展经历了降A大调与降E大调之间的交替转换。具体来说主题从降A大调主调上进入,然后进行到属调上,形成了主题和答题。从而引出了全曲形象发展的内容,主题随着声部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发展。
1.多声部视唱前的和声分析与调内旋律音程训练
第一小节处线条连接的旋律线条是个降A大调主和弦分解接下属功能的平行三度进行的简单线条。主功能和弦音出现的顺序依次是:根音(降A)——五音(降E)——三音(C)——根音(降A)稳固调性。下属功能和弦音出现的顺序依次是:五音(降A)——三音(F)——根音(降D)。第二小节低声部线条连接的旋律线条是主题的调性答题,转到了降E大调。依旧是以八分音符为材料,因此可以说他是主题的一种变形。因此在视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旋律在线性方面的走向。以及旋律上行推进渐强,下行收拢渐弱的规则。
另外将旋律训练细化到相邻两音间的音程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主题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旋律音程数分别是:降A-降E(纯五度)属于完全协和音程、
降E-C(小三度)属于不完全协和音程、C-降A(大三度)属于不完全协和音程、降A-F(大六度)属于不完全协和音程、F-降D(大三度)属不完全协和音程、降D-降E(大二度)属于不协和音程。根据音程的特点分类即:完全协和的音程的特性是声音有点空;而不完全协和音程的声音则较为丰满;不协和音程听起来比较刺耳,彼此包容不很融合。结合调内分旋律组音程模进练习,达到旋律训练音准与调式稳定性的效果。
2.体会旋律线性运动线条
图示部分用线条连接的旋律线是主题材料的对题。以十六分音符为材料。这个十六分音符材料分为前后两半,中间有个四度音程相连接。前一半围绕降E音,后一半围绕降A音,后半是前半的倒影。
对题之中包含着主题的逆向形态,主题中的功能和弦依旧是对题的和弦骨架。如图所示: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音乐思维类型的不同,一部分同学视唱时采用首调唱名法,另一部分同学采用固定唱名法。但是多声部视唱一般是由多人相互配合完成,追求音乐的和谐感。如果统一了其中一种唱名法,必然会使另一部分同学在唱的过程中难以适应从而影响整体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忽略唱名,转而以哼鸣或la、do等衬词来替代,使同学们摆脱唱名的干扰,从而更加充分地体验音程及和弦连接中和声色彩的奇妙变化。
3.相互倾听,体会声部层次变化
多声部音乐作品中,每一个声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多声部视唱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所属的声部层次位置。例如:
如图所示,很明显左手与右手分别属于两个声部,右手高音在第一小节主题旋律之后在第二小节处进入主题的对题部分。而此时的左手低音出现了主题旋律。那么在唱的过程中,高音声部的同学在第二小节低音主题进入时就应当控制音量和音色,注意聆听,衬托出低音主题旋律线条。
(二)听写训练
“旋律听写”,是一项培养音高感、节奏感、调性感、结构感、读谱、写谱及音乐记忆力等多项音乐感知力的训练。而多声部的听写训练过程中如果直接要求将多个声部的旋律同时准确无误的读写出来对于一般的学生都是很困难的,甚至会使他们心里产生厌烦情绪从而排斥多声部的听写训练。这样反而事倍功半。要知道复杂的行为都是由简单的行为积累而成的。同样,多声部音乐也是由每一条单声部旋律线条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依然以《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赋格作品为例,可将这个四声部作品拆分组合成四种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到各个程度学生的学习与训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1.单声部旋律
2.二声部旋律
3.三声部
4.四声部
三、结语
这样的分析与训练过程,化繁为简,由简入深,层层递进,在旋律进行中体会和声音响感的变化,在和声中感受旋律的横向发展美。特别是能够结合音乐基本理论对和弦性质的判别,对于调性的培养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会为多声部音乐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人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思考与实践。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能启发音乐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们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讨论。
注: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