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建议:培养孩子关注十个字

2018-09-18

华声文萃 2018年8期
关键词:施一公杨振宁中国科学院

院士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其实就是一种“顶级学霸”的形象。那么,这些“顶级学霸”对于学生们有什么建议,对于成长有什么思考?

施一公:信仰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看来,年轻人的着眼点不应仅是要赚很多钱。“我觉得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了喝足了,如果不缺衣少穿,为什么要这么担心少挣几块钱,多挣几块钱呢?”他说。

在施一公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没有肉,没有水果,他的梦想之一是长大每天都能吃一个苹果。“当时怎么可以想象长大还有汽车开,每天都可以吃到肉,简直不可思议。”他说。但即使那个贫困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科学很伟大,觉得科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让中国富强,确确实实想要做一点事情。

“其实就是这种动力,让我们这一代人往前走,不知不覺,这个社会变得现实,现实到最后大家在比,没有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在中学、小学之前开始比,将来学什么挣钱多。在我的价值观里,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把个人的价值用钱来衡量,我并不是说不需要钱,也不是说钱是坏东西,但是钱是要拿来做事的,我只要相信我的事情能给社会带来价值,能让我体现个人价值。”施一公说。

杨振宁:投入

“记得有一次我们所争论的是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从喝茶开始辩论,到晚上回到学校,关灯上床,辩论仍没有停止。现在已经记不清争论的确切细节,也不记得谁持什么观点,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三人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海森堡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辩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向青年学子讲述了自己与黄昆和张守廉无休止辩论物理题目的故事。

在他看来,做学问,就是要有一份扎进去的投入劲儿。

“我特别跟大家分享这一段是因为,跟同学讨论是极好的深入学习的机会”,杨振宁说,从他这么多年学习研究的经历来看,一个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多半来自同学,因为学生一学期看到老师的时间不会很长,但是跟同学可以整天讨论和辩论。“深入的辩论可以使你对学问里面重要的东西,尤其是重要的细节有彻底的了解。”

严纯华:担当

“有多少同学在家会主动做家务?”“有多少同学会做饭?能独立地做一桌饭菜?”“有多少同学回家第一件事是问候父母,和他们主动聊天?”“又有多少同学能够通过步态、语言等感受到老师的心情或身体状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稀土化学研究专家严纯华通过这些问题,提醒学生们:“大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必须有所担当”。在他看来,有很多事情比学习好坏重要得多。

杨华勇:执着

未来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认为,要有创造性,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但挑战权威也不是莽撞行事。

在杨华勇看来,目前一些不正规的课外培训机构正在“蚕食”孩子童年的幸福。“一些培训班搞题海战术,培养的是惯性思维,虽然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但仅仅培养了解决已有问题的能力,却不能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杨华勇说。

杨华勇发现,现在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几乎全部细节,但多数家长唯恐孩子犯错误,家庭和学校都缺乏挫折教育。“对孩子要放手,这样他才能主动去探索,敢于挑战权威,主动创新。”

“要把得住方向、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了挫败。”杨华勇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做出来的,要实现科研创新突破,科学家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要历经一次次“破茧”的阵痛,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

段树民:仰望

“现在看我们的教育节奏,其实是缺乏通盘考虑的。小升初的压力,导致很多孩子的小学阶段学习非常紧张,但很多孩子也没掌握自学的能力和方法,后面到了大学阶段放松了,就很难通过主动学习实现有效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建议,应该还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让他们全面发展,拥有仰望星空的力量。

是的,能够仰望,是一种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施一公杨振宁中国科学院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中国科学院1977年工作会议与全国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杨振宁的放弃
关注学科热点事件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