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康民: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

2018-09-18

华声文萃 2018年8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内参陶俑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是国内外游客去陕西旅游绝不能错过的景点,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18年5月16日,首位发现这一奇迹的老人溘然长逝,享年82岁。他叫赵康民,是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

秦俑初现,慧眼识得

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距秦始皇陵1500米。1973年春,临潼逢大旱,村里的公社社员在地里挖井,接连挖出当地人称为“瓦神爷”的陶片。当地管水利的干部房树民稍懂文物知识,看后觉得可能是文物,便立刻打电话给临潼县文化馆。

时任馆长的赵康民接到了电話,“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赵康民一听惊喜万分,当即放下手头工作,踏上自行车赶往现场。见到现场的赵康民十分震惊,他当即下到井下,对现场进行分辨,并对土层结构进行勘察,断定这是一座陪葬坑。骊山脚下,京畿之地,赵康民的直觉告诉他,这是秦代的遗物,是与秦始皇陵有关的遗物。

尽管抗旱在即,赵康民还是告诉乡亲们,这口井不能打了,要先搞清楚俑的来历。第二天,4月26日,赵康民带领村民进行现场清理,将所有陶片细细收拢,装了三架子车,送到了几公里外的县文化馆。赵康民随后给了村民们30元,以示奖励。当晚,赵康民就把全部残片分类排队,清洗茬口。

赵康民还从群众举报中得知,已有铜箭头被卖到了三原县废品回收站,赵康民当即去废品站以高于卖价的价格赎回了200多个铜箭头和两个铜箭弩。

4月27日,赵康民对这些没头没脑和缺胳膊少腿的残片进行清洗,用环氧树脂胶粘接,残缺处用石膏填补,连续三天,终于粘起两个武士俑。他断定这是秦代之物,而且给它取名“秦代武士俑”,“秦俑”一词就是从“秦代武士俑”演化而来的。

文化馆将此事向一位县委书记汇报后,出于历史原因和种种考量,没将此考古发现继续上报。赵康民就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在文化馆里对上万件陶片进行修复、拼接。

一篇内参,惊动中央

而将这孤军奋斗的地下军团上报给中央的,是一位新华社的记者。

1974年6月,回乡省亲的记者蔺安稳听闻秦俑的消息,前往文化馆参观。当他前往文物陈列室时,他被赵康民复原的那几尊秦俑震撼了——那几个身材魁梧的陶俑身着铠甲、手持武器,威风凛凛。随后,他多次与赵康民交谈,询问发现经过。

回到北京后,蔺安稳当即写了篇内参《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6月2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文中指出:“这批武士陶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儒法斗争和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

内参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作出重要批示:“建议文物局和陕西省委协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文物。”

自此,沉寂千年的8000兵马俑从中国的西部一跃而起,闪耀世界。

同时,秦始皇陵秦俑考古发掘队成立,华东师范大学考古学硕士研究生袁仲一任队长,赵康民为队员之一。他们成为秦兵马俑的第一批考古学者。

(摘自《新周报》)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内参陶俑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牛樟芝不同发育阶段菌丝体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嫁接西瓜在不同营养胁迫下最适内参miRNA的鉴定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实录与评析
陶俑
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转型期内参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