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探析
2018-09-18谭思晴
谭思晴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马太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利弊,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供解决途径,从而最大限度扩大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职院校;学生工作
引言
“马太效应”一词最初出自于《圣经·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默顿首次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同样出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通常会看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使得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应当理性分析“马太效应”的利弊所在,最大限度扩大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一、“马太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是老子对“天道”与“人道”这一问题的论述,将之形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确有许多相像之处[1]。
(1)高职院校学生在进校时大都成绩相仿,基础较弱,但其中不乏实践能力较强者存在。他们通过选拔成为学生干部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则容易受到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的关注和肯定。加之他们自身的努力,妥当地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便在同学们当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党组织在吸纳“新鲜血液”时也会重点考察这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学生党员便有较大比例来源于此。
(2)在各类评优评先以及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大多参照操行分或综合素质评价分。参加或组织一项活动可加分,担任学生干部亦有加分,学习成绩也作为量化指标和综合评定的一个前提条件。现有情况显示,各种荣誉称号、先进表彰均集中在小部分学生,而大部分的同学则无缘此类奖励。
(3)在校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组织方面,负责老师会认为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在之前积累了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实践能力,从而交给他们去组织或安排。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予以指导和支持,在一定时间的实践和锻炼后,这类学生往往在语言表达、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二、“马太效应”的利弊分析
由于“马太效应”的客观存在,高职院校学生在进校一年左右的时间便会让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从而给在校三年的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机遇和条件。
一方面,“马太效应”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真实存在。在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的积极分子的带动下,有利于高职院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学生干部通常来自于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渴望通过积极表现来展现、提高自我能力,学校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是办学的初衷。同时,在校表现、学业成绩均优秀的大学生受到辅导员和同学们的肯定,既能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吸引力,也能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一面旗帜,是正能量的传递者。优秀学生成为学生党员,也符合党员选拔标准。评优评先是为评选和表彰学生集体和个人,本着“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宗旨,各方面较为突出的先进者能获得肯定,后进者也能看到奋斗的方向,从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另一方面,“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也同样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通常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在入校时常表现缺乏自信、缺少奋斗方向。相当一部分的普通学生很难获得任课老师、辅导员的关注和赞赏,甚至会通过旷课等违纪现象来获取关注,与实际激励效果背道而驰。当全校上下齐联动宣传各类优秀学生且物质和精神奖励过于集中时,容易助长形成学生间的相互妒忌等不良之风。部分同学参加活动获不到奖、学习成绩排不上名等劣势情况在受挫后不断放大,以至于认为自己不具备各方面才能,将自己置身于寝室的小范围、班级的小圈子内,唯有按时上课、完成作业或者沉迷网络度过三年时光。上述情况不利于人才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阻碍了大众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扬正抑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马太效应”的解决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以直接就业为主,与市场衔接极为密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存在“马太效应”现象与高等教育市场化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市场中的优胜劣汰理念渗入到校园中。其次,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挖掘和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希望在短时间内寻求较大的办学特色,教师则迫切需要教学成绩,两个主体存在一定的认知偏见和功利心理,从而忽视后进生。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学校层面。
第一,大一新生入校时生涯规划教育全面铺开。从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入手,结合大一新生的自身实际,完善“自我概念”,清晰地认識到“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激发学习动机。在学生制定出较为准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后,个体差异化发展基本体现,学校、老师可以了解到本届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学习实践活动清单,可避免盲目从众和盲目争抢,也可避免少数学生“垄断”各类资源,进而破解“马太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构建分层分类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与奖励体系。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学生的兴趣方向、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等,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搭建更多展现学生风采的平台,全力引导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综合素质提升的队伍当中来。奖励体系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分类设置奖励项目。除常规的学习奖学金、三好优干、活动奖项外,还应增设学习进步奖、素质能力单项奖等,并将其设置一定比重纳入到综合素质能力评分或操行分当中。奖励评价体系在强调学习成绩重要的同时,也应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协调发展,从而构建“道德、知识、能力、人格”四位一体评价考核体系。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奖励体系中来,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主动成长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体学生拥有同等受教育、受辅导和受奖励机会的氛围[2]。
(2)教师层面。
第一,以生为本,一视同仁。高校学生工作中,一切工作均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同样注重学生在专业、心理等各方面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作为专业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充当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兼具爱心的知心朋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了解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与之良好互动,注重优秀班风学风的养成。对于“突出者”重点培养,树立榜样,奋勇争先;对于“后进生”不忽视不放弃,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并适时鼓励、跟踪指导,定会不甘落后,争当优秀[1]。
第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独立个体,知识、能力、性格等均不尽相同。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是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但是所用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注重“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在校表现不积极的因素众多,包括学习能力问题、思想状态问题、家庭经济问题等情况,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一定要多方面了解症结所在,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3)学生层面。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群体的榜样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先进分子,他们从学生中来,也要回到学生中去。学生干部应在处理好自身学习、工作的同时,成立学习小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搞好学习。同时,用榜样化的实际行动来引领身边的广大同学,使广大同学深受感染,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素质拓展的队列当中来,将“第二课堂”显著提升综合能力的一面充分展现。
第二,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一面旗帜。在学生党员的带领下,认真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在“为同学服务”的同时,提升了思想境界和能力,也实现了与后进生的共同进步。在院系团学组织的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例如知识抢答赛、热点话题讨论等。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马太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利弊所在,提出“扬正抑負”理念,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指出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毕洪东,胡文杰.高校学生工作中“马太效应”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5):157-158.
[2]沈文华,苏秀霞,郭冰之.试析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马太效应”[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