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新课标下视知觉理论的研究意义

2018-09-18秦哲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

秦哲

摘 要: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体现素质教育成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注重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视知觉理论的研究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知觉;审美

一、视知觉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知觉研究成为拓展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视知觉作为一种重要的感知系统,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美术教育领域也表现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人类关于视知觉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在最近20年之内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并将所研究的结果应用在艺术领域之中;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积累的过程,提出了完备的认知发展理论;尹少淳认为:“感觉系统是人的内在神经中枢与外界通道,是信息之河床。感觉系统的灵敏与完善可以使人获得大量可靠的资料,向大脑提供丰富的营养。而视觉是人体主要的信息接收器,人类8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知觉获得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罗恩·雷恩新克指出:“你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大脑通过眼睛来获取视觉信息,但这并不是现实的直接反应。”可见视觉研究对我们生活的意义重大。

二、视知觉理论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里理论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所言:“阿恩海姆是一位理解艺术的心理学家,和一位关心教育的学者。他的著作对我们这些在教育领域苦心经营的人来说,真是大有启发。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视知觉研究领域的执牛耳者。

20世纪初,阿恩海姆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制琴师,但阿恩海姆并没有接承父亲的职业。而是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后来的艺术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十五岁时开始读佛洛依德,并开始对心理学的研究。阿恩海姆乐于并善于学习,在学术研究上能够饱含热情。

阿恩海姆于1940年移居美国,在美国获得科研基金的资助,并开始了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艺术的应用研究,在1954年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也为人们理解艺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随后,阿恩海姆出版《视觉思维》,试图重新建立知觉和思维的有机整体,他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成分。视觉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与理性思维具有同等的价值。不久之后,阿恩海姆被聘为哈佛大学的第一位艺术心理学教授。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阿恩海姆陆续出版了《建筑形式的动力》、《艺术心理学新论》、《中心的力量》、《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等重要的理论著作,为艺术、心理、教育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

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将人的活动分为体力和脑力两种,而推崇的是脑力活动,尤其推崇的是人的思维能力。而对感觉的认识,只是将其当作一种向思维提供素材的工具。这样与感觉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不被重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对此,阿恩海姆看得十分清楚。

现代科学证明视知觉是指眼睛接受外部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而形成知觉的系统的心理过程。解剖心理学也认为视神经是脑神经的一部分,进一步推论出视觉活动与脑知觉有着的密切联系。眼睛在观察事物的过程,就是眼睛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而大脑会形成特定的知觉反应并伴随视觉经验的复杂心理活动。所以,视知觉并非是浅薄的“看到”,而是更高级的“看见”的过程。阿恩海姆认为:“所谓知觉,就是那些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约的形态的模态和样式,与刺激达到一致。”因此,知觉就必然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这样的特征。

知觉作用于客观事物时,人们逐渐形成了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能反映事物样式特征的形象。它比实际事物抽象,但比概念要具象,是两者的媒介,将表象世界与抽象思维联系起来。阿恩海姆强调了意象在思维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思想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

视觉是人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阿恩海姆的独特贡献在于把“力”这个物理概念引入视觉图像。简单地说,这种“力”就是图像中各个元素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运动趋势。图像中形成的运动倾向在实际的物理层面是不存在的,这种“力”之所以会在人类感知上形成,是受人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的影响。阿恩海姆通过实验观察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具有某種“张力”,即某种运动的倾向,能打动人们的艺术作品都是“张力”最优化的结果。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写道:“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要求人们首先要记住:“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正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不可以用描述一个死的解剖体的方法去描述一样,视觉经验的本质也不能仅仅通过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长等去描述。这样一些静止的尺度,只能对外部‘刺激物加以界定,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却完全是通过我们所描述过的这种力的活动来确定的。”阿恩海姆所提出的“异质同构”概念认为客观事物的形式和人的视知觉、情感在结构上相统一时,审美经验才能被激发出来。

三、美术教育繁荣与反思

艺术作为一种上层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收到经济基础发展的制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事业也伴随着开放发展而日渐繁荣。艺术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状态的方式,在美术教育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20世纪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美学热潮”,分别是二三十年代激烈讨论传承与断裂的美学热潮,五六十年代激烈讨论美术木质的美学热潮,以及七八十年代受西方美学思潮影响的美学热潮,而当时西方美术教育的两大思潮直接对当代美产生了工具论和本质论这两大思潮论。自其产生之日起,在美术教育的目的、方法、过程和教学活动主体等环节的争论就始终持续,这种争论也进一步拓宽了美术教育者的思路和眼界,促进我国的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美术思潮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美术教育现实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普遍的现象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经过几次“新课改”的情况下,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依然存在极大局限性。诸如,材料辨识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许多针对儿童的美术教学中,常常会尝试让学生接触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今天蜡笔、明天彩纸、后天捏泥巴等,简单地将材利的辨别和运用当作启发学生感性和创造力的方法;创造力培养的口号代替视知觉发展需要的现象。教师们很少注意通过美术教育到底能达成什么目的,或者制定的目标太抽象、空泛,理不清美术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1994.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审美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