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阙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8-09-18夏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2期

夏莲

摘 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社会发展及新兴技术的兴起,需要大量具有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在管理学科工科化的人才培养视阙下,该文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改革措施,以期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土地利用问题的解决提供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 管理学科工科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2-0130-4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under the View of Engineering Change Management Discipline

Xia Li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s: At present,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ris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senior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with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With management discipline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as a perspective,China puts forward seve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construction,practice teaching,management system and effect evaluation method,attempt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and strives to provide high level talents for the solutions of the land use probl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change management discipline;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Talent training mode of reform

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问题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大量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如农用地整理复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测量与登记、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未利用土地开发等,从而增加了众多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而随着土地科学理論研究的深入,新兴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以及土地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当今社会更需要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管理学科工科化”是在各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在管理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提下发展起来,将工程类学科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综合性应用型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将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共计85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90所高校设置了硕士点,17所设置了博士点,开设的院校包括农业类、经济类、地质类、理工类及综合类大学。由于学科本身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及交叉性,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常以原有学科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1],且各院校学科发展往往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较强的院校特色以及地方特色[3]。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1 学科定位发生偏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大多数学校授予管理学位,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缺乏,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4],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偏文轻工的现象。已有学者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从最初土地规划属于工科专业,后来部分院校定位房地产经营授予经济学学位,到最终学科调整统一为公共管理,认定不同于其他公共管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更多具有工科属性[5]。实际上,随着对土地市场的开放及不断完善,相应的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规划勘测、土地咨询等行业向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当下大数据、“互联网+”以及“3S”技术在不断推动国土资源的科技创新,这些无不强调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及创新性。准确的学科定位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应强调公共管理学科基本属性,突出专业工科特色。

1.2 培养方向不明确 分析该专业人才主要输出渠道:一是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公务员招考吸纳管理专业人才;二是对土地科学技能有较强专业性要求的事业单位;三是与土地资源专业相关各类中介服务企业。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来看,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岗位相对有限且竞争较大,更多的人才需求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当前各高校在学科定位上偏文轻工,人才培养目标也由此重管理轻技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且各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往往依托本来原有强势学科,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培养目标,目前主要培养方向包括:地理学方向(土地调查与测绘、土地规划)、农学方向(农业经济、土壤农化)、经济学方向(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管理学方向(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等。众多培养方向分散了专业特色,特别是由于本科阶段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占比例较大,专业方向很难形成体系。不同院校开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培养方向不明确。

1.3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国家“数字国土”工程建设和土地信息化建设,都提出了对工程化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而管理性质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往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工程技术课程严重欠缺,除部分农业大学,大多高校并没有开设土地整治工程、农田水土工程等社会急需专业知识课程[6]。与土地信息化紧密相关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简称“3S”技术)和动态监测技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课程体系设置没能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1.4 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部分高校设置实验环节相关课程如地图学、工程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土地信息系统等仅设有理论课讲授,忽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实验课[7]。实验室利用不足,造成学生较少接触到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甚至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业实验室。此外,与实践培养技能相关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包括课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训练等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实处。而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锻炼学习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土地行业企业对接待短期实习学生不感兴趣,且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大,师资力量配套跟不上等原因[8],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普遍稀缺且不稳定。

1.5 教学反馈机制不够科学 高校在课程体系的反馈机制即学生的评价可有效的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师教学提供改革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评价标准不够细化。大多高校对所有专业采用同一个问卷让学生给予授课情况打分,实际上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一致,其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强调操作性实践性,对其评价的标准应该与理论课有所区别。(2)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对于评价结果,一般学校会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一个方面,但是学生反映的问题并没有任何反馈,这导致一些学生认为打分就是一个形式,在操作过程中随意勾选,并没有起到准确评价教师的作用。(3)评价结果不合理。学评教、学评辅的结果是将所有学生的打分统计,这样一个最大的弊端是会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的约束,例如上课严格要求,反而会使个别学生给予特别低分,影响对该教师的公平评价。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由于专业性质即不同于传统管理学,也不同于纯粹的工科,因此,在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管理学理论教学为核心,借鉴工程类教学精华,将工程类学科中教学思路、教学手段等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形成管理学科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2.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1.1 明确培养方向,合理配置课程比例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首先应建立在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的基础上,以“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为指导,确定以土地行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对土地科学人才的要求以及已有各高校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土管就业方向划分三大应用型培养方向,即土地规划、土地评估以及土地测绘。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除通识教育与大类学基础课,增加专业应用型课程比例,按照三大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还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工科性质”,減少与专业不是紧密相关的课程,合理配置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

2.1.2 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针对“3S”技术、测绘、制图等应用型课程,除理论教学外,应配以相应的实践课时,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给学生展示并运用GPS、水准仪、经纬仪等测绘相关器材,将专业知识从理论上拓展开来,加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打破学生对仪器设备的认识仅来自书本的窘境。针对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评价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配以相应的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写土地规划、估价报告,不仅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更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3 合理设计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环节可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大类。校内实践根据专业特色,设置专业调研报告、假期社会实践、学科专题讲座等专业相关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调查能力,利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此外,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校外实践为依托,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融入到校外实践中:认识实习中参观学习企业工作概况,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有初步认识;专业实习与公司实际项目相结合,在不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安真正参与公司具体项目过程,将专业实习落到实处;最后的毕业实习以学生就业意愿为主选择实习单位,将大学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 紧密结合“三位一体”要求,培养“双创”人才 紧密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要求,将创新创业教学、社会责任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全面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识—实践模拟”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业相关课程学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人才。

2.2 课程建设改革 课程体系的重建根据实际情况重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实行“三台阶”课程结构模式: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在此基础上拓展实践课程以及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

2.2.1 通识基础教育基础 除政治、英语、数理、体育等必修课以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2.2.2 大类学基础与专业基础课 以地学为基础,开设土壤学、地质学及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等基础课程,在已有管理学、经济学的基础上增加工程类、计算机类、“3S”技术类等相关基础课程,在管理学原理、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文秘等课程基础上,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地图学、GPS原理及应用、遥感基础与图像处理、土地信息系统等工程类课程,并增加相应实验课时,不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也能通过软件学习及测绘器材的应用了解土地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提高动手能力。

2.2.3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 以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土地测绘为三大方向,在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土地行政管理学及土地政策学等专业课基础上,土地规划方向下设土地规划学、土地整理概论、城乡规划概论等课程;土地评估方向下设土地调查与评价、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土地测量方向下设工程测量学、地籍测量学等课程。一方面体现学科的多源性,另一方面体现专业的应用性。通过本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其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从事相关工作。

2.2.4 实践课程 开设3个方向的实践课程,一是开设与与理论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如不动产估价课程设计、土地规划课程设计、土地整理课程设计等;二是开设体现社会责任的志愿者服务、专业调查报告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课程;三是开设综合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在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2.2.5 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 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创业课程包括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课外创新学分可在课外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给予认定。

2.3 实践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因此实践环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革:

2.3.1 课间实践环节 按照课程性质的不同将课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创新,对于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如“3S”技术课程以及测绘类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通过实验室的建立与投入,掌握仪器的硬件设施使用,以及Arcgis、CAD等相关作图软件操作;对于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土地估价等课程,开设课程设计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写作项目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邀请土地管理专业学术专家或者在土地行业工作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及企业工作人员做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概况。同时在专业课教学教学方式上,创新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讲课方式,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及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注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

2.3.2 校外实践环节 校外实践环节应建立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基础上,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了解,大多土地类公司更倾向要长期且真正能在公司做实际工作的实习生。通过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公司提供实习平台给学生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参与了土地部门和相关企业实际项目的操作实施中,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安排学生通过寒暑假做社会专业调查和并撰写专业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2.3.3 素质教学实践环节 紧密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动产估价大赛、城市管理竞赛等比赛,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形成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氛围。

2.4 管理制度改革

2.4.1 专业导师制 除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在校日常管理,建立专业导师制,由专业课老师管理学生,针对专业教学问题,包括选课、学分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包括考研时对专业的困惑。专业导师与任课老师、辅导员保持联系,使每个学生认识自身发展方向,有针对的引导考研、考公务员或者进企业等不同就业方向。

2.4.2 实习双导师制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聘任土地部门或者土地公司中參与土地工作第一线的人员为实习校外导师,安排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时,由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指导老师沟通合作。校外指导老师主要指导学生具体事务的处理,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技术上处理难题。通过实习双导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就业能力有极好的提升作用。此外,通过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了解社会对土管专业人才需求能力,在未来的学生培养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4.3 设立实习实训管理中心 高校自身在土地方面的科研项目较少,以及缺乏与土地部门及相关土地公司的沟通,也是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与实际脱钩的重要原因。通过实习实训管理中心的设立,整合教师队伍,研究方向相同的教师密切合作,一方面共享教学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创造科研合作条件,带队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土地各类横向及纵向项目中,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类专业比赛,让学生在参与土地项目的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实际问题,学会动手写项目报告或者研究报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4.4 效果评价方式改革 首先,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如通识教育、大类基础、专业课及实践课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于专业课及实践课程评价指标细化,增加是否锻炼到实践操作能力、教学中是否案例结合实际操作,实践课增加实习双导师指导情况等。其次,将学生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评价及建议给予反馈,这个过程不仅教师教学过程的自我总结的过程,也给学生予以意见反馈。再次,在学评教结果处理过程中,除掉5%的最高分以及最低分,以中间的打分作统计,这样可更公正的给予教师评价。

3 结语

土地资源专业作为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借鉴工科教学模式,在“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阙下,通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相关的改革创新建议,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02):30-33.

[2]杨君,林瑜,段建南,等.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5):78-79,86.

[3]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4]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01):20-25.

[5]李新举,于开琴,王瑷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对策[J].学理论,2010(31):285-287.

[6]文枫.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2):171-172,150.

[7]郄瑞卿,赵玲,李春林,刘孝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0(05):61-62,12.

[8]周兴东,赵长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81-8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