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鳜间作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模式
2018-09-18吴明林崔凯李海洋程文平蒋阳阳季索菲
吴明林 崔凯 李海洋 程文平 蒋阳阳 季索菲
摘 要: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利、生态循环的农业技术模式,推进了种养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该文探讨了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生态种养融合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产品品质方面进行了养殖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虾稻轮作、稻鳜间作的循环种养,综合效益较水稻单作提高5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实现了绿色环保,品质天然。该模式是对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实现了稻田休耕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水稻;鳜鱼;克氏原螯虾;种养;间作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2-0027-2
稻鳜间作是在克氏原螯虾稳产、稳收的基础上,将水稻种植與鳜鱼养殖间作的一种新的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将虾稻轮作与鳜鱼养殖相融合,不仅实现了稻田休耕,而且养殖的鳜鱼产生的代谢物、粪便、残饵等有机物质沉积到稻田土壤,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及提升,从而提高下季水稻的品质及产量。稻鳜间作模式实现了水产品生产与水稻种植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土地及水资源,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增效。为探索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生态种养的产量和效益情况,笔者于2016—2017年开展了稻鳜间作模式的技术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工程建设 在东至县大渡口镇选择稻田平整、水源条件较好的2块稻田(1号、2号),面积均为4hm2。稻田四周开挖环沟,沟宽5m,深1.5m。开挖的土方堆筑于稻田四周,筑成1.3m高堤,堤上四周设立防逃网。
1.2 苗种选择与放养
1.2.1 克氏原螯虾苗种的投放 2016年4月,在1、2号稻田投放虾苗,虾苗规格130~170尾/kg。2017年4月,仅在2号稻田投放虾苗,虾苗规格130~170尾/kg;1号稻田使用本田自繁、自育的虾苗。
1.2.2 鳜鱼饵料鱼的投放 2016年,1号稻田按照虾稻连作模式,种植水稻,不投放鳜鱼及饵料鱼;2号稻田按照虾鳜轮作模式,不种植水稻,2016年5月投放鲢、鳙、草鱼水花共2000万尾,培育成鳜鱼饵料鱼。2017年,1、2号稻田养殖模式交替。
1.2.3 鳜鱼苗种的投放 2016年6月在2号稻田投放鳜鱼苗种5500尾,规格7~10cm/条。2017年6月在1号稻田投放鳜鱼苗,数量及规格同2016年。
1.3 养殖管理
1.3.1 克氏原螯虾养殖管理 克氏原螯虾前期主要投喂菜粕、麸皮、黄豆、新鲜杂鱼等适口饲料,中后期搭配全价配合饲料,每日2次[1]。定期监测水质,根据水质状况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改水,如芽孢、底改颗粒菌等;定期补充有机钙等微量元素。放苗后1个月,按照捕大留小的原则及时捕捞商品虾上市。
1.3.2 鳜鱼养殖管理 在鱼种阶段,重点对车轮虫、斜管虫进行防控[2];秋冬季需对锚头鳋进行防控。根据鳜鱼生长情况,控制饵料鱼的生长速度,保证饵料鱼的适口性。定期检查水质指标,每15d使用1次微生态制剂调水、稳水。9月下旬开始,将达到450g以上的鳜鱼陆续捕捞上市,降低池塘载鱼量,促进鳜鱼生长,提高产量。
1.4 水稻的种植
1.4.1 水稻品种选择及播种 养虾稻田只种一季稻,水稻选择生长期在100~120d左右,茎秆较粗壮的品种[3],如早籼807等品种。1号稻田于2016年7月中旬直播早籼807;2号稻田于2017年7月上旬直播早籼807。
1.4.2 水稻收割 1号稻田于2016年10月下旬收割,收割后灌水培育虾苗;2号稻田于2017年10月中旬收割,收割后灌水培育虾苗。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6年投入与产出情况 2016年,1号、2号田块的投入情况见表1,产出情况见表2。结合表1、表2可知,苗种成本及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49%以上,1号田块水稻的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9%。
3 讨论与结论
3.1 经济效益分析 本试验的1号稻田,2016年克氏原螯虾主要是收购的苗种,产量仅1531kg/hm2,但1号稻田在2016年通过虾稻连作,实现2017年的虾苗本地化自繁,苗种成活率大大提高,产达2563kg/hm2,产量提升1.7倍,2年均综合效益达84247元/hm2。2号稻田在2016年通过虾鳜连作,实现土壤肥力的恢复,水稻单产略有提升,2017年产量达5405kg/hm2,但由于每年均需投放虾苗,2年均综合效益有所降低,为74947元/hm2。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产值虽然占总产值不到20%的比例,但水稻作为农业主要粮食作物,在保障民众温饱的同时,通过对养殖水体氮、磷等元素的吸收、转化、降解,维护了养殖生态环境的安全,提高了水产品的品质。
3.2 生态效益分析 稻鳜间作是将虾稻连作与鳜鱼养殖等技术综合形成的一种创新模式:(1)虾稻连作,充分利用虾、稻茬口衔接,养殖了水产品,又保证了稻田水稻种植;(2)在水稻种植时进行水产品养殖,大大减少了水稻和水产品病害的发生,互利共生,水产品的品质接近天然野生群体[4];(3)开展鳜鱼与水稻的间作,实现了稻田休耕,且养殖投喂的饲料残饵、鱼类粪便等有机物的沉积,为第2年的水稻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料,大大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水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稻鳜间作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水稻与水产有机结合,在获取一定粮食的同时,拓宽了水产品生产空间,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严维辉,唐建清,蔡建中,等.克氏原螯虾池塘模式化高效养殖试验[J].当代水产,2013(9):76-77.
[2]程诚,季索菲,侯冠军,等.不同池塘面积培育鳜鱼大规格鱼种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5):128+137.
[3]宋传宝,李海洋,蒋阳阳.沿淮地区稻虾共作模式技术总结[J].科学养鱼,2017(5):35-36.
[4]李有根,徐济民,黄平,等.“鳜-虾-稻并作”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试验[J].科学养鱼,2012(6):35-3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