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类案》心身相关医案现代研究概述
2018-09-18刘园园张洁王志红
刘园园 张洁 王志红
【摘 要】 《名医类案》中记录了大量心身相关医案,笔者对现代研究《名医类案》中心身相关疾病医案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以提高对心身疾病和心身相关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 《名医类案》;心身相关;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1-0060-03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human of medical cases in Ming Yi Lei an .The writer collected literature over the years which study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human of Medical Cases in Ming Yi Lei an. This wi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s and psychosomatic problems.
Keywords:Ming Yi Lei 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Work
《名醫类案》为我国第一部按病证汇编的医案著作,由明代医家江瓘及其子编著而成,全书分为12卷,205门。此书对后世医案的总结与整理有很大影响,为中医医案学的奠基之作。全书所涉及内容的时域跨度、地域跨度、文献跨度在同类医著中可谓都是空前的[1]。
《名医类案》记录了众多心身相关疾病医案,现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医案进行了整理研究,笔者将现代研究《名医类案》中心身相关疾病医案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1 心身相关医案整体研究
王米渠[2]总结《名医类案》196例七情致病医案,七情发病以怒气为多,其次是忧、思,七情致病中妇女多发,以怒、忧二气致病为多,男子以思致病较多。《名医类案》收集的心理治疗医案共7例,也以女性多发,主要采用情志相胜、两极情绪、激情刺激、假借针药疗心病等心理方法治疗。可见《名医类案》中以七情病因病机治疗为中心,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通过医案表现出来,与各家学说比较更能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所用。
黄健等[3]分析《名医类案》中的心身疾病医案,得出病因重视异常情绪的致病作用和强调性格对发病的影响。诊断重视问诊为先,详察病情;重视脉诊,贵在察神。治疗重视说理开导,以情胜情,使用暗示疗法和气功疗法,预防强调修身养性。
刘媛[4-6]总结古代医家心身疾病诊疗模式。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涉及病人心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初步了解古代病人的心理总体特点以及各医家如何观察处理病人的心理表现。总结《名医类案》中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这些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新的变化,提醒现代医生在临床治疗活动中注意患者心理因素,以便顺利进行诊疗活动,提高诊疗效果。
翟双庆[7]对589例来源于3部《名医类案》和《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中神志异常的医案,对医案中的药物做归经分析,分析统计表明各类精神症状的用药中并无某一症状对应某一脏腑的规律,在治疗每类症状的用药中均以心、脾胃系统用药规律最高,人的神志活动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以心系统和脾胃系统为重点。
戴月笙[8]对《名医类案》中6例典型心理治疗医案分析,这些心疗方法对今天临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戴伟民[9]对《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的精神疗法案例结合西方精神疗法进行分析,探讨活套疗法(以情胜情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暗示疗法等精神疗法。
周荣[10]通过《名医类案·郁》探讨医家诊治郁证思路,扩展郁证的诊治思路,对情志病证的临床诊疗工作有所裨益。李强[11]对《名医类案》中怒志医案进行整理研究,加深对怒志医案诊疗认识。杨潇[12]对《名医类案》中的肝郁医案中药物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
2 心身相关疾病研究
2.1 不寐 韩文均[13]认为医家使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失眠,病症相符,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康财庸[14]统计不寐医案处方的用药频率,总结从肝论治不寐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具体用药规律。邱婉婷[15]总结分析《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不寐医案的治法、方药。苏冠宇[16]整理研究3部《名医类案》中不寐医案,总结不寐的组方用药特点。马凤丽[17]整理3部《名医类案》等明清及近现代医案著作150多部,收集有价值失眠医案282例,总结所用药物,辨证分型及常见方证。
2.2 痰证 鲍健欣[18]总结痰证医案,论述明代以前关于痰的学说,并总结朱丹溪、王珪、薛己等医家关于痰病的观点。柯志颖[19]对三部《名医类案》中926例痰病医案从医家、年代、临床病证和处方用药特点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总结历代临证心得,方药运用规律。
2.3 中风 医案茅晓[20]研究《名医类案》中风医案,得出3点重要提示:①全面认识中风的临床表现,重视先兆期的辨识和治疗;②对病因的认识,应当内外风均重,临床治疗中仍然不能忽视外风。③强化综合治疗手段,多种治法的整体优化配合。
岑聪[21] 以3部《名医类案》中的中风病医案为切入点,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所用方剂,揭示中风病方剂的组方规律。
徐阳孙[22]对《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所载116例中风医案进行文献理论研究,并借助于医学统计学手段,对所用药物及药量进行深入细致的精确计算,概括出中风的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用药规律,对气虚、痰湿、阴虚、阳虚四型中风分别总结出规范方剂,并进行理论分析。
2.4 消渴 医案杨梦[23] 总结消渴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肾精亏虚,燥热内盛,脾气亏虚,肺热阴伤,治疗方法主要是补肾填精,清燥泻热,健脾益气,滋水清金,郑红[24]整理分析《名医类案》中消渴医案,王冬云[25]整理分析《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的消渴病案,两人均认识到古人认识到消渴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群,古代医家认为过食膏粱厚味、酒色无惮、焦劳苦思等均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重视过度房劳,在治疗用药上以甘苦泻热,温肾通阳,化气行津,阴中求阳为消渴病主要治疗原则。邬碧虹[26]整理分析3部《名医类案》中25则温补法消渴医案,总结病因病机辨证用药。
3 小结
综上所述,心身相关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现代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名医类案》中记录有大量心身相关疾病的医案,不仅提示《名医类案》中医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且临床中多种治法结合,治疗效果良好,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借鉴。但是目前对心身相关疾病医案的整理仍然不够系统全面,《名医类案》中的与心身疾病相关医案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
参考文献
[1]茅晓.略论《名医类案》的医史文献学成就(续前)[J].山西中医,2005,21(2):46-48.
[2]王米渠.《名医类案》196例七情发病构成及男女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8(4):15.
[3]黄健,郭丽娃.《名医类案》中医心身医学成就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61-261.
[4]刘媛.从《名医类案》看古代医家心身疾病诊疗模式[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刘媛,杜文东.从《名医类案》看古代病人心理特点[J].江苏中医药,2011,43(2):76-78.
[6]刘媛.《名医类案》中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2):20-22.
[7]翟双庆,陈子杰.从589例古今医案考察五脏与神志活动的对应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9):521-524.
[8]戴月笙.谈谈《名医类案》中的心理治疗病案[J].福建中医药,1988,19(5):85-86.
[9]戴伟民.浅谈《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的精神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1990,(1):30-31.
[10]周榮,张敏.《名医类案·郁》探析[J].四川中医,2012,30(12):40-41.
[11]李强.中医七情之“怒”的古代与近代医案证治规律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8.
[12]杨潇.“肝恶抑郁”的本义探讨和临床意义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52-55.
[13]韩文均,杨慰,叶玉妹.《名医类案》中运用温胆汤治疗失眠验案赏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91.
[14]康财庸.从肝论治不寐的理论探讨及临床意义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45-47.
[15]邱婉婷.《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不寐医案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1-3.
[16]苏冠宇.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不寐医案用药特色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7]马凤丽,杨胜林,熊洪艳.失眠症古今医案辨证论治规律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2):7-10.
[18]鲍健欣.浅析《名医类案·痰》[J].江苏中医药,2009,41(7):75-76.
[19]柯志颖.“痰”病证治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126.
[20]茅晓.博稽精采昭示来学——《名医类案·中风》学术成就评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5):8-10.
[21]岑聪.三部《名医类案》中中风病方剂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1-2.
[22]徐阳孙,吴文刚,孙丽华.《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风用药规律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89,4(6):50-52.
[23]杨梦,谭军,黄淼鑫,等.《名医类案》论治消渴之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7,33(9):138-139.
[24]郑红.消渴病古代医案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7):1309-1311.
[25]王冬云,许馨予.浅谈《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之消渴病医案[J].新疆中医药,2012,30(5):105-106.
[26]邬碧虹,张家玮.基于古代医案对温补法治疗消渴的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