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2018-09-18蔡悦青魏炜姜莉云
蔡悦青 魏炜 姜莉云
【摘 要】 通过分析近4年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检索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期刊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各中医证型出现频次、频率以及病例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最多见,其次是胃络瘀血、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最后是肝胃郁热,本研究初步反映了CAG 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以探析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1-0016-03
Abstract:Through 4 years literature study,this paper searched for the literature of CAG,and analyzed the data by docum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paper and were reported. From two respects of frequency and proportion of the literature,it was found that the frequent syndromes of CAG are Yang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Blood Stasis of the Stomach, Disharmony of the Liver and Stomach,Yin deficiency of the Stomach,Heat and Damp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This research initially reflected the most common distribution features syndromes of CAG and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Syndrome of TCM; Literature Study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疑难病,目前认为CAG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根除Hp,以及对症给予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和促动力药等,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对胃黏膜病变无特殊治疗[1];多项研究结果[2-3]显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且可改善胃粘膜病变,甚至逆转胃黏膜萎缩。笔者通过检索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证候分布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2014~2017年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期刊文献资料。论文检索及全文获取主要采用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2 检索方法 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①CNKI专业检索:SU=‘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发表时间:2014年01月01日至2017年05月31日;②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题:(中医) * Date:2014~2017;③VIP 高级检索:“题名或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且题名或关键词=中医且年份=2014~2017”;④CBM高级检索:(“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字段:智能]) AND “中医”[常用字段:智能],年代:2014~2017。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纳入与CAG 相关的临床研究、专家经验、证候分布调查等;②文献中所涉及病例均明确CAG 诊断;③文献中有明确的中医证候分型,且各证候病例数记录明确; ④涉及病例数≥30 例。
1.3.2 排除标准 ①排除研究病例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肝胆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手术等器质性病变的文献;②排除个案报道、文献综述等;③排除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等;
1.4 数据的规范统一 对同义或近义的中医癥候名称,按照《中医药学名词》的标准,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I6751.2-1997)及《中医症候鉴别诊断学》进行规范统一。如肝气犯胃与肝胃不调、肝胃不和同义。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录入证型频数分布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中国知网886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856篇;维普(VIP)246篇;CBM664篇。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 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献71篇,共记录6503例病例;其中接近半数病例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单纯气滞血瘀证的病例数最少;另外根据各证型出现的频次和频率统计得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出现的频率及频次最高,其次是肝胃气滞型。详见表1、2。
由于症候分型常不规范,上述两个表的结果尚不能正确反映各证型的分布情况,故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共识意见[4]中的证候分类标准,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5],将证候规范化,例如将肝胃不和归为肝胃气滞等;将两证或三证兼见者,分别予所包含的证型中积1分,如气阴两虚证分别在脾胃虚弱证和胃阴不足证中积1分;规范后统计如下:
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占总病例数的50.4%,其次是胃络瘀血证为14.2%,肝胃气滞证为12.2%,胃阴不足证为9.5%,脾胃湿热证为8.8%,肝胃郁热证为4.9%。详见表3。
3 讨论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指出,2011年流行病学中胃镜证实CAG高达23.1%,胃窦病理检查中萎缩者占35.1%,伴肠化者32%,上皮内瘤变者10.6%。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可逆转而较少恶变为胃癌,但是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缓解临床症状,对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并无明显改善,而多项研究[9-11]显示中医治疗不仅明显改善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胃粘膜病变,甚至逆转萎缩、肠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4]中提出CAG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呆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痞满”、“胃痞”、“虚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将其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但也指出CAG的病机是虚实夹杂,临床中CAG也多以两证或三证合并出现,甚至难以用两证相兼概括其病机,例如气阴不足、毒瘀交阻等。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显示:脾胃虚弱者最多见,且所占比例接近50%,其次是胃络瘀血、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最后是肝胃郁热。此结果与笔者观点不谋而合。现代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多会耗散阳气,例如:空调、冷饮、熬夜等,导致脾肾阳虚,阳虚则寒凝,脾虚运化失职则湿聚,寒邪、痰湿均会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脾肾阳虚势必及肝,肝胃虚寒或肝寒犯胃,即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变化篇》中提到肝在五行中配属乙木,其性亦温,宜温升,方能完成条达疏泄、藏血的功能;唐容川《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乙木疏泄失常,戊土不能顺降,壅滞中焦,而致痞胀;又或平素脾胃气虚,而嗜食辛辣之品,燥热伤津至脾阴不足,可见隐隐痞满,嘈杂似饥[12];明·王肯堂于《证治准绳·痞》云:“实痞,可消可散;虚痞,则非大加温补不可。”姜莉云主任每遇痞证,必四诊合参,予吴萸四逆汤加减,均效如桴鼓。
本研究为进一步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也对中医证候规范化提出思考,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本文分析仍存在不足:①样本量不足;②文献提供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对年龄、性别、治疗时间等因素进行系统整理; ③临床研究中证型复杂,并不能以完全单一证型概括;④以上原因会降低研究结论外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8(1):24-29.
[2]杨可林.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醫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3):53-55.
[3]杨旭峰.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2):64-65.
[4]张声生,李乾构,唐旭东,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239-345.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33.
[6]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10-463.
[7]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211.
[8]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9]崔一鸣,黄凡,陈璐,等.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376-2379.
[10]宁玉凤,杨翠兰,李福善.慢萎散活疗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3):173-176.
[11]刘元震,邓建平,朱飞叶,等.清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学刊,2014,32(1):96-99.
[12]李垚,姜莉云,郑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痞”的中医治法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55-67.
(收稿日期:2017-11-19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