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
2018-09-18肖娜
肖娜
摘要: 90后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主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作为社会各阶层中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讯工具和手段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新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既是自媒体时代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开创者。通过梳理近年来学界有关自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相关研究,探讨学界当前研究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法治 国家治理能力 现代化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50-02
隨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深层次矛盾相互交汇,思想的交流、碰撞愈加频繁。而高等院校是多元思想交融的地方,是不同价值观念碰撞的主要场所。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3700万人,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注重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尤其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众多研究中尚未出现有关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直接研究成果,但可以通过对学界关于本选题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梳理出国内研究现状。经过梳理发现,国内学者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进行了研究: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研究
1.是从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出发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群体有着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共同意识与社会态度,对同一事件有相近的认同与态度、评价标准与判断准则。有的学者认为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背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网络及新媒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着强调自我、渴望被认同、个性丰富、向往成熟、多愁善感等思想特征(万美容,2014;田佩静,2016)。有的学者从90后大学生行为特点出发,认为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国家和集体观念,突出的个性和表达欲望,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理性的人生态度(张晓京,2009;于家明,2010;王丽君,2011)。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具有积极、消极的两重性(陈锡敏,2011)。
2.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效果
武汉大学沈壮海(2015)主持项目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研究聚焦于“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效”两个紧密关联的维度,主要考察指标涉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化观及其行为选择,以及教育渠道和教育成效。也有从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手。以佘双好(2007)、蒋明军(2009)、黄洪基(2010)为代表,在黄希庭、张进辅、何元庆等人所编制的人生观测量量表基础上,对90后大学生群体进行抽样调查,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颜吾佴(2016)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角度出发,分析了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而作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刘珊妤(2012)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90后理想信念存在三个显著问题;部分学者主张从学校、家庭(高蓉,2011)、社会、自身(王易,2011)出发,共同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钟发亮,2011;曾竞,2011)。
3.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
90后大学生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问题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以兰亚明(2011)和汪勇(2011)为代表。兰亚明(2011)在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度进行调研分析后,认为当前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着认知与认同不呈正相关、自觉程度低、且不坚定的问题。何元庆(2009)对651名大学生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时间上看也属于对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认同研究。
第二个层面是研究自媒体如何影响90后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以及产生的影响
自媒体施加在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自媒体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手机上网的使用率增加了2.4个百分点,达到90%。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来看,作为对新事物最敏感,接受能力最快的群体,自媒体以其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吸引着90后的注意力。尤其对于独生子女的90后一代,自媒体对其影响力较其他群体来说更加突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反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同样也对自媒体的内容、发展方向影响巨大。自媒体与90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
而有关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影响方面,学者普遍认同时代环境影响每代人,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由此自媒体时代对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也存在巨大的影响。虽然尚未产生直接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从学者对自媒体时代对90后大学生造成的影响研究中看出一二。绝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自媒体时代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研究上。学者(张宝君,2010;于家明,2010;张小平、邵雅利,2014)认为90 后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的特征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有关行为特点方面,部分学者认为自媒体在拓展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万美容,2013)。一是自媒体时代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等外在事物的依赖,削弱其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二是自媒体时代下信息泛滥、信息质量堪忧,导致90后大学生产生无助感、压力感,产生信息焦虑。三是自媒体缺乏监管,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尚未出现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但抛开意识形态因素,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问题本质上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的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国外学者在教育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从传统的教育理论出发
道德教育研究: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杜威、柯尔伯格认为教育要具有社会性,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应该回归生活。政治教育研究:既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列寧的灌输理论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主张将教育与自觉相结合,注重教育过程中民众积极性的调动;也有以伊斯顿、海鳗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化理论以及以乔治·凯兴斯泰纳和赫钦斯为代表的公民教育理论,主张注重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以及公民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分为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前者以莫里斯和罗克奇为代表,主要采用编制人生观测量量表来进行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工具加以处理;后者以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主要是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用理论模型对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价值认同的方式以及人生观教育等进行解释和推理。
(二)有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
国外学界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很多国家的大学生出现了反主流文化的运动,这种反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引起了欧美学界的关注。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罗斯扎克,其在《反主流文化的诞生》中提出了反主流文化的概念并对此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随后,为了深入了解该现象成因、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危机,不同的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发展出了众多理论模型与解释模式,如人格理论、学生发展理论、认知主义、关怀主义理论以及“价值澄清”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协会联合会(HEASC)成立,提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ASHE),这种理论的最终目标在于,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他们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够继续适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并进而影响社会。
(三)自媒体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自媒体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媒体的认识。“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媒体中心(Media Center)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对自媒体做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认为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二是对自媒体的影响和当前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国外学者肯定了自媒体在促进新闻及时性、民主自由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曼纽尔·卡斯特尔(2007)指出,以互联网、平板电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了大众传媒与人际交流的界限,形成了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自组织”式的新型“大众自我传播”形态。也有部分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担忧,美国学者山姆·欣顿和拉瑞莎·约尔特在其著作《理解社交媒体》中指出了自媒体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三是对自媒体的管理。国外多数学者看到了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主张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并在发现自媒体的消极影响之后,指出了自媒体的管理问题。桑斯坦指出,即使在美国,互联网并非一个无政府地带,“当我们讨论接近网络或新的传播技术的可能途径时,我们不该认为有些和政府管制有关,有些则无关。这会混淆我们现在正做的事和我们的真正选择”。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外的学者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十分重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解读,强调在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与自媒体特性的结合,使得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由媒体单方面传播至大学生群体的形式,在自媒体时代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将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侪辈之间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过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一方面,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关系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效;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代表的是当代中国青年,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牢牢把握青年政治思想状况,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也是使“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灵魂工程。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学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研究框架的构建来看,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未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研究框架,只是选取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欠缺宏观框架的指导。二是从研究内容来说,虽然有针对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但是相比其他领域来看仍十分单薄,并且研究仅针对在校90后大学生,而毕业的90后大学生尚未被纳入研究体系中,并且针对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实证研究领域仍然处于空白,使得整个研究体系不够全面,总体上来说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三是从研究方法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实证研究,积累了较为完善的测评量表制作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大部分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实证的形式,但是现有的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往往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简单的理论分析上,并未对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做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合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的、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较少。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仅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遭遇的困境使然,更重要的是本选题的研究方向与大时代、大环境的高度契合,自媒体时代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在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剖析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提升路径,探寻自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的传播、影响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新领域,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由于90后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系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因此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今后的研究将紧密围绕如何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子中得以广泛传播,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揭示自媒体对90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内在影响机制,从而探寻到提升其认同效度的规律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2]焦树民.自媒体视阈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9(4).
[3]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4]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5]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 2013(5).
[6]吴智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2).
[7]刘娜.自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
[8]兰亚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0).
[9]张晓京等.“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10]田佩静.评析“95后”大学生“网络红人”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6(4).
[1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12]张缅.“第五媒介”与“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13]万美容等.“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14]汪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J].长白学刊,2011(1).
[15]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16]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17]何元庆等.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18]钟发亮. “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12).
[19]王浩业,颜吾佴.95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4).
[20]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2]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3]克劳德·布里斯托.信念的魔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4]Gillmor,Dan. 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 e[M]. New York,NY:O'REILLY & ASSOCINC,2004.
[25]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27.
責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