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浅析

2018-09-18余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新理念大数据

余红

摘 要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各个业务管理环节均逐步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审计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高校内部审计必须认真分析审计信息化现状,树立大数据理念,科学谋划,将审计技术方法体系的系统开发和应用作为工作的重点任务,逐步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关键词 大数据 新理念 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协助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准确完成审计所需的查找、统计、测算、比对等工作,同时对审计作业的全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也是审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二是建立一个审计信息化平台,含盖审计作业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目前审计所需的各大系统模块,可以将学校各管理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比对、分析,在有效的信息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的数据量、范围将大幅增长,审计效率、方式将大幅提升和改进。总之,审计信息化是一个审计工具的改革,它将替代原有的审计模式,使审计的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得到充分发揮。

1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信息化势在必行

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各个业务管理环节均逐步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复杂,导致审计数据量急剧增长。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对未来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将审计技术方法体系的系统开发和应用作为工作的重点任务,使审计所使用的工具手段与被审计单位使用的管理系统工具处于同一等级,甚至更高,审计与被审计才能相互适应,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关系才能成为可能。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建设好审计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审计方法、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实现新形式下的审计目标,以满足审计业务发展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想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审计质量、满足审计全覆盖,提高和增强内部审计在大数据环境下查错纠弊、促进规范、揭露腐败、完善制度的能力,降低审计风险,特别是针对复杂的隐蔽性问题,必须使用集中的、大规模的综合数据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维护学校经济秩序,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地依据,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来适应客观环境。所以,审计信息化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审计将无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发挥作用,就将被信息的浪潮所淘汰。

2科学考虑、客观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1)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业软件不够充分。近年来,高校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研究和探索,总体情况进展不尽相同,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审计项目作业过程中,不少高校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业软件,围绕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的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在起步阶段,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力度不够大,用于处理底稿的时候多,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较少。无法适应信息化的环境要求,整体理念和思路亟待加强和提高。

(2)目前审计手段不能满足审计大环境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需要高性能的数据处理服务器作为并发地分析处理数据的载体;另一方面,目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业软件难以适应大数据审计的需要,审计人员难以开展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数据分析,需要有一套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对比分析、趋势分析、演变分析、数据挖掘等审计数据技术分析工具,实现复杂业务数据的采集、加工、转换、审计分析。以满足大数据审计分析及审计全覆盖的需要。而审计用现有的审计工作理念、方式、手段无法深入全面的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3)审计过程管理亟待规范。目前的审计方式往往难以保证审计流程的刚性执行,审计过程不可控,导致审计项目管理不规范,过程管理、审计流程没有刚性约束,难以实现或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的能力以及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就大打折扣。作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所涉及的不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检查、监督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情况进行测评,现有的审计手段实现程度不高,甚至难以实现。而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目前缺乏一种手段对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审计整改等重要审计资料等进行系统地管理,未能形成信息资料库,审计成果分散,无法进行统计分析,难以充分发挥审计成果价值。

3以大数据审计理念科学规划

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要运用大数据审计的理念科学规划,真正理解、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逐步集成”的总体思路,在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步实施,逐步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

3.1理念超前,借鉴新技术

树立先进的创新理念,借鉴审计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找答案,对于各种类型的海量审计数据,实时进行动态增量获取,有效支撑审计应用。逐步实现并达到智能审计,做到数据智能感知汇聚,迎接大数据时代。

3.2整体谋划,统筹推进

审计信息化涉猎广泛,整体规模巨大、内容驳杂,涵盖了项目质量管控、外围数据采集转换、审计数据分析、审计文书流转、整改情况管理等等。面对高校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环境复杂,审计信息化系统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可兼容性,因而必须整体考虑本校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精细谋划审计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分步实施。所建立的系统才能适应学校信息化的发展,确保审计信息系统成功有效。

3.3立足应用,面向未来

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工作实际,立足目前应用,在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规划下,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建设起审计管理的基本信息系统。同时按照总体发展规划,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最终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科学规范。

3.4梳理业务,强化控制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對内部审计标准流程、制度、操作规范及质量标准进行梳理,优化完善,并在审计信息系统中固化,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带动审计质量的提升,由系统完成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梳理建立预警模型,通过预警指标模型的设置,强化过程控制,使审计作业过程按照规范化要求完善提升。

4稳步有效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科学合理谋划的基础上,遵循学校发展实际,按照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推进数字信息化审计方式、健全完善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开展学校信息系统审计和创新审计业务组织模式等步骤,扎实有效地做好审计信息化建设,稳步实施,建立起适应本校实际的审计信息化平台。

4.1构建审计数据中心

数据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因此,首先以审计数据库建立、采集数据为切入口,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等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学校各业务信息化建设情况,采用各种方式,从其他部门归集各类业务数据,形成审计所需的数据,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形成 “大数据”云,也可在学校各信息系统中为内部审计预留数据接口,或为内部审计开通数据访问权限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

4.2规范流程健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工作加强规范性建设,完善内审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审计作业管理系统,对审前调查、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整个审计作业全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将审计的历史资料、审计结果等留存,形成审计信息库,为审计分析提供历史审计资料,提高审计分析的广泛性、准确性、可靠性,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4.3拓展新的作业模式

在审计作业管理系统建立基础上,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实践过程中,构建起适应本校实际的审计信息化平台,突破原有审计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整合采集审计业务所需的学校各类系统业务数据,对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融合性、相关性等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分析、比对、测试、判断,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深层次地发现隐蔽问题,从而逐步探索形成新的审计业务组织模式,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审计信息化使审计作用发挥的游刃有余。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构建起的审计信息化平台,既能规范完善原有的审计工作,多维度拓宽审计业务,拓展发现问题渠道和方法,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全方位开展审计成为可能,特别是能有效地完成对学校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完善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审计分析、判断、评价,有效实施信息系统审计。优化审计工作成效,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更好地完成国家所赋予的监督、服务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恒.计算机数据审计探秘[J].时代金融,2014(23).

[2] 柯进.部属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有了“施工图” [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8-01-09.

猜你喜欢

审计信息化新理念大数据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浅谈审计信息化建设
新理念下再启航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审计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