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折纸艺术活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018-09-18陈敏敏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折纸社会性

陈敏敏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儿童期各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要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结合具体情景,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在幼儿园工作中,营造尊重、接纳和关爱的氛围,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幼关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基。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折纸艺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所蕴含的价值,现以折纸活动为载体,阐述我园教师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折纸艺术氛围,萌发良好社会公德

在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社会公德行为从属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范畴。萌发幼儿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助于幼儿学会关爱和尊重别人,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成长,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而环境对于幼儿社会公德的培养至关重要。据此,在区域环境创设中,教师提供大量触感、颜色、大小各异的纸张材料供幼儿去发现与探索。同时,各班级在每个角落都装饰了满满的折纸作品,如墙面及区域的隔断、餐桌上的折纸桌花、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等,激发幼儿的参与。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触摸与观察发现有些作品的材质较为柔软,就自发地相互提醒爱护作品。如在折纸游戏中,幼儿会对作品有自己的观察与认知,发现有损坏的地方会主动地修补。再如,在折纸小熊活动中,由于有些纸张变软变形,孩子们就主动重新折叠整齐并配色放置。从孩子自发对爱护折纸环境及身边事物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看到他们社会公德的发展,这些都为有效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迈出重要的一步。

二、走进折纸艺术活动,激发同伴共情感受

共情又被称为同感、共鸣、同理心等。让幼儿产生共情的关键在于让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要,并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激发幼儿的共情感受,在折纸活动中,我们采取了下面三个措施。

1. “分钟”时刻。将一日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如利用餐后、睡前、点心时间等,让幼儿自行安排折纸游戏。能力强的孩子会自发地去支持能力弱的孩子,在折纸技术的交流中发现新的玩法,产生愉快的共鸣感受。2.“小巧手”工作坊。教师创造了折纸工作坊,让幼儿轮流成为坊主,以新折法和作品秀的方式吸引同伴的关注。在工作坊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理解与支持,将折纸活动变为促进幼儿共情关系的润滑剂。3.“换换爱”游戏时间 。为延续幼儿对折纸艺术的热度,教师与家长合力寻遍各种折纸工具书、绘本或视频。幼儿在“换换爱”的方式中分享各自找到的折纸资源,共同探讨折纸的步骤与规律,相互欣赏、彼此鼓励,完全沉浸在折纸艺术活动所带来的亲近与美好中。

三、展示折纸艺术作品,丰富幼儿分享体验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学会分享对完善幼儿的人格塑造,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促进社会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孩子们欢呼雀跃地为他人展示日渐成熟的折纸技术时,教师看到展示与分享的契机到来了。于是,幼兒园通过开展“快乐折纸小天地”及“我型我秀折纸时装秀”等活动,让幼儿进行充分的展示。幼儿以交通工具,小动物等为元素,以废旧报纸,购物袋等为材料,制作出流行服饰,创意折纸作品。

接着,孩子们自信地向来园观摩的教师与家长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并通过语言和肢体造型,展示最美的自己。“老师,你看我红裙子上面的图案是不是很好看?”“这个飞机是镶嵌在上面的秘密按钮,我要一按它就会成为超级飞侠”,孩子们主动与来访人员交流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思考,以积极的方式表现出利他行为,得到了来园观摩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幼儿从中获得丰富的分享体验,萌发了积极进取的社会情感。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折纸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折纸
折纸
折纸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