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一所“未来学校”

2018-09-18罗朝宣

中小学管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港湾创客学科

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面,数据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生产资源,创新能力必定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今天的学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使命。为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的前海自贸区内第一所公办学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小学(以下简称“港湾小学”)立足现实,直面未来,对话国际,致力于打造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学校。

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港湾小学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要素出发,重构学校教育生态,实现了一所新建学校的快速发展。如今,学校已成长为南山区新优质学校的典范,被誉为“未来学校”的样板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未来学校建设的思考和行动越来越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接未来需求,设计适切的学生培养目标

清晰适切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依据,决定了学校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笔者认为,在设计学校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贯彻和坚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要研究未来社会形态对人和人才的客观要求,再次是关注地域文化的需求,最后要结合本校实际,综合考虑校长和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以及家长与社区的文化特点等。

港湾小学所在的前海自贸区,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因此,学校办学应该在国际化、信息化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与传统相融,科技与人文互进”的鲜明特征。根据上述几个维度,我们提出了适合港湾小学的育人目标:“做有根的现代特区小公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提出的“根”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是“健康之本”,即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它是全人类共有的根。第二是“中华之情”,我们是培养中国未来人才的学校,我们的孩子要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应具有复兴中华和为全人类谋福祉的意识、思维、理想。第三是“创新之魂”,深圳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文化基因就是创新,国家也把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作为前海自贸区内第一所公办学校的港湾小学,更是天然携带创新的基因,因此,我们尤其重视培养现代特区小公民的国际视野、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合作精神。

在这样的目标框架指引下,我们着力探索学校教育各要素的重构,致力于形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学校教育生态。

二、导入创客文化,构建聚焦素养培育的综合化课程体系

学校依据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学习动机,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研判未来发展的趋势,协调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重构学科教材与各种活动和环境因素,构建了以创客文化为底色的综合化课程体系。

1. 以创客文化为底色,促进课程理念变革

港湾小学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课程文化,即导入创客文化,构建“吾爱”(音同5“I”,包括Informational信息化,International国际化,Integrated综合化,Intelligent智慧型,Innovative创新型)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我们将作为学校课程文化底色的创客文化明确定义为“创客精神+工匠态度”。其中,创客精神即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工匠态度即持续改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所缺失的内涵。这样的底色决定了港湾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方式强调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2. 以培养目标为基准,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长期并行不悖的课程形态。分科教学有利于儿童高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这是其优势;但是分科教学也有明显的弊端,它割裂了儿童整体认识世界的过程,削弱了学生综合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通过纵向贯通学科目标、横向融通学科边界的方法,设计开发基于学科和活动的综合化课程,构建了扎根于学科、拓展于活动、浸润于氛围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促进了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开展。

(1)学科拓宽+学科生成: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全学科课程综合化

我校通过拓宽和生成两种策略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实现了全学科课程综合化。

一方面,我们通过拓宽学科领域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让知识学习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并更加关注实践知识的运用。例如:我校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以阅读为抓手,向外无极拓展,构建了“一点三线”的“无极语文”课程。“无极”语出《庄子·逍遥游》:“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为“无穷尽”之意。引申至此,其内涵为:“知识无穷尽,阅读无止境,分享无边界”,整体框架由“学科核心模块”和“特色活动模块”组成。学科核心模块按照“一点三线”的模式构建,其中“一点”主要指“情境写作课程”,其核心理念是在写作中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是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与写作主题之间亲密融入,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线”指“教材主题拓读”“传统经典诵读”“文学作品赏读”三条阅读主线,它们互相交错、互为经纬,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另一方面,我们形成了包括“学科融合生成”和“学科交叉点生成”两类形态的学科生成综合化课程。比如:“科学与技术创新”就是典型的学科融合生成类课程。我们将信息技术课和科学课进行融合,参考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根据儿童科学素养导航图的科学认知规律,嵌入创客文化内容模块,融通STEM教育理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以及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交叉点生成类课程强调跨学科和多学科参与。例如:“基于数学的财商教育”课程将财商教育和数学课程自然融合,通过对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找出与财商相关的知识板块,然后从学科知识点进行拓展,利用股票、汇率、房价、众筹等经济概念促进数学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将课程进一步拓展到活动中,建立虚拟的少年梦想银行,发行港湾币,并要求孩子们都必须去办理真实银行账户,存储压岁钱,体会真实的理财;通过拍卖活动募集爱心善款,建立校园“同爱公益基金”,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会管理。这样的综合化课程贯通“四商五育”(即智商、财商、法商、情商及德智体美劳五育),既不加重學生的负担,又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有意思又有意义,体现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真实学习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再如:“茶文化”课程融合了中国的茶文化、茶经、茶理、经典阅读、植物学、传统文化、工艺品、茶具等多领域知识;“摄影摄像”课程则与美术学科相融,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社会的审美素养和媒体素养。

(2)项目统整:构建多学科和跨学科活动课程

我们以项目统整的方式,构建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主题活动课程。一类是普及性活动课程,即设定一个主题,融语数英、科学、艺体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难忘的节日”系列活动课程中,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和集体展示结合,围绕节日主题,不同的学科教师设计基于本学科特征的活动,也可以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协作开展跨学科的活动,可以是绘画、舞蹈与诗词创编融合,动漫与科技作品创作相融等,最后中英文双重演绎,全校集中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另一类是选择性活动课程,主要基于教师的特长设计开发或者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开设,如社团活动和四点半课程等,学校统筹组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主题,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走课选修。

(3)定制学习空间:形成支撑课程和教学需求、延展学科内容的氛围课程

未来的学习空间不但可以支撑与促进学科和活动课程的开展,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氛围课程。我们根据学校课程和教学需要来定制学习空间,遵照绿化、美化、香化、文化、诗化的“五化”标准,将不同楼层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成不同的主题博物馆,如信息科技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海洋生态水族馆、传统文化博物馆。与此同时,空间也是学科课程内容的延展,我们让这些空间成为体验中心、展览中心、交往中心、学习中心,满足移动学习、跨学科学习、探究式学习、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的需要,兼具实践创新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三、实现深度融合,构筑生命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

学校通过精心设计,致力于促进技术与课程、评价与素养提升、互联网与学习新社群的深度融合,重构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生态,激发师生家长共同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基于真实场景的深度学习成为常态,让学习共同体进化为生命成长共同体。这也是一所未来学校的重要使命和标志。

1. 倡导创客式学习,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让信息技术像呼吸一样自然融入课程和教学中,不仅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支撑工具,而且作为引领学生创新的思维支架。例如:我们提倡教师大量使用辅助学习的学科APP、微课、在线交流工具等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各学科从一年级开始将思维导图工具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利用微信、“初页”等工具快捷地分享交流,让技术融入学习过程,作为学生探究的支架、分享和协商对话的平台,由此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港湾小学特别提倡让教师开展基于发现与探索、体验设计与创造过程的“创客式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实情境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打破课堂对学习的局限,强调知识怎么產生就怎么探索,知识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例如:在“科学与技术创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电子积木、3D建模和打印、机器人、焊接与微电子等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嵌入学习内容和过程中,让学生像创客一样动手制作模块,促进学生在问题中学、在设计中学、在做中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中学、在跨学科中学。创客式学习强调技术思维,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港湾小学提出和推崇的一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学习方式。

2. 构建学生发展质量标准,让评价体系与综合素养提升深度融合

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业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发展水平的自我监控体系,是学校教育生态重构的重要环节。我们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导入国际学生综合评价理念,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系统构建活动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和体系,形成了具有港湾特色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这个标准由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区评价三部分组成,其中学校评价由学习适应性、身心健康、文化知识三个模块组成;对文化知识的评价又包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思认知知识四个层面。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分项测试,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

港湾小学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实现了评价体系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而且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态,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从而为学生制定契合其个性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孩子带着信心和兴趣来到学校,带着更大的信心和兴趣走向未来。这也是我们制定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建设互联网+新社群,让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深度融合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无止境、学无边界的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伙伴,互联网拓宽了学习交流的渠道,也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链接成学习新社群。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起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如班级和校级微信公众号集群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成为学生学习、沟通、分享的乐园;家长们也在此分享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困惑。微信公众号集群成为家校共建的桥梁,大家共同成为观察者、记录者、研究者,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成长。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新社群,重构了学习生态,让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深度融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共同体”。

人物小档案:

罗朝宣,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小学校长,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骨干校长”培养对象,南山区教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全国教师创客联盟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比赛一等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2015年主持的“‘未来创新学校建设实践探索”课题获2017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曾编写《创新无止境》和《中小学茶文化读本》等著作。

猜你喜欢

港湾创客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能看到大鲸鱼的港湾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