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品德课堂为中心,建立课堂、校内与校外三位一体的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

2018-09-18李结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法治意识法治教育

李结峰

摘 要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系统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教师,研究以品德课堂为中心,建立课堂、校内与校外三位一体的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很有价值。

关键词 品德课堂 法治教育 法治意识

2013至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文件,明确了学生法治信仰的要求,法治教育被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法治教育应该抓住这一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培养。因此,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系统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1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的架构

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小學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以品德课堂为中心,构建课堂、校内和校外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挖掘教材有利因素,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与文本及各类资源的对话,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发挥家庭教育辅助功能,争取社会组织的参与支持,打造多维度小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教育平台。

2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的实施途径

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是全民法治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它建立在国家机关和法律专家制定完善公平正义的法治体系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小学生自小正确认知法治常识,培养法治精神,养成法治习惯。

2.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夯实法治教育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落实法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胆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教学活动。

2.1.1深入进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教材法治因素

2017年9月全国自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品德课中采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后逐步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深入研究该教材内容,可以了解到教材突出了方向性、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五大特点,其内容选编与活动设计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生活逻辑,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提供大量需要学生自己计划,自主地观察、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采用活动型的教学方式获得有关道德发展与法治教育的知识,也为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留有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与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充分挖掘教材法治因素,采用正确合适的方法使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2.1.2充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融入课堂法治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深挖各种资源灵活运用于课堂,把准资源与教材中法治教育教材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有利因素,提高教学活动成效,达成法治教育目标。因此,把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盘活,将之引入课堂,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心理距离,丰富课堂活动,拓展课外延伸,就能更好地落实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目标。

2.1.3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分步分类实施法治教育

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任务,效果显著,优势突出。品德任课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中需要落实法治教育的内容,找准法治教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理解内容所蕴含的法治观念,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精心研究品德课例,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分步分类实施法治教育。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根据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灵活地选用、修改和补充,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将活动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尽量避免直接讲授知识或罗列事实与答案,设计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受,让学生能以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方法去实践;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地计划、展开活动;要重视学生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来发展其道德与法治意识,避免把教学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上,加强与学校德育工作、家庭、社会的合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和本地区的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对社会负责任的小公民。

2.2坚持学校德育工作渗透,促进法治教育深度

德育是学校工作发展的核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对法治教育进行渗透,加强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关注度,积极开展法治意识培养拓展活动,提升法治教育的综合效益,可以使学校工作更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法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从而大大促进法治教育的深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如利用晨会加强道德法治养成教育,通过完善班级常规考核管理制度养成学生规则意识,利用创设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假日举办的各种活动,丰富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形式,还可利用黑板报、广播、讲座、班会课、中队活动等渠道,加强法治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丰富法治教育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教育的成效。

2.3切实联手家庭教育活动,拓宽法治教育广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終身发展。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实施法治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法治教育相结合,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法治教育的有力推手,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了解更多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要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使教育效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利用亲子阅读时间与孩子共同分享法治故事,利用每天收听新闻的机会与孩子共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平时的各种活动创设法治教育的环境促进孩子养成正确的是非观,从生活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着手,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更促进孩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小公民。

2.4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关注,健全法治教育维度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法治教育也需要社区、妇联、民政及相关公益性组织等等密切联动和大力支持。各级公检法与社区等单位一直致力于携手学校共同打造法治教育共同体,筑牢法治防线,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法制进校园活动,邀请学生参观、参与法治公益展览及活动,让学生通过收看、收听、体验等方式真切体会法治时时就在身边。

3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落实的外部条件支撑

构建小学生法治教育培养体系,绝不仅仅单靠某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它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必须让学校、家庭与社会齐齐参与,共同打造法制教育共同体。由此,我们还需要配备一支结构合理、师资优良的队伍,为法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管理网络,规范法治教育的管理;要不断加强培训,提高品德教师教学水平;要完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提高学生法治素养;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丰富法治教学的手段;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要不断创新法治教育形式,畅通法治教育渠道;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供法治教育保障;要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法治教育必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才能提高法治教育成效。

综上所述,以品德课堂为中心,建立课堂、校内与校外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培养体系是实现法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教育途径,值得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 鲁洁.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政法[2016]13号文)[Z].2016-06-28.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Z].2014-03-30.

[4]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09-14.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法治意识法治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