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2018-09-18张漫

考试周刊 2018年69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高校教师

摘要: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解决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个人主义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应当建立可信赖的社群发展目标,建设高校合作文化。

关键词:高校教师;合作交流;专业学习社群

一、 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教师局限于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一些教师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进行教学,教师群体间知识经验的分享交流相对较少,他们的教学行为受自身的知识及教学经验的影响,容易造成教学孤立主义,导致教师局限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其次,高校教师受个人主义思维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水平,高校教师的师资培养及在职进修都侧重于学术导向的培育方式。对于高校教师的培养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教学改进和教师个体的知识增进,对于高校教师的培养缺乏社会建构以及群体的理念。一些高校教师在以学术导向为主的培养方式下仅着眼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增进,忽视教师群体的作用以及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

(二) 专业学习社群——高校教师发展趋势

当前高校教师的发展在各国都备受关注,时代和社会都对高校教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各国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上大多局限在在职进修、教师反思日志等途径。”这些途径都只能是高校中某个老师个人参与,仅仅局限于高校教师的个人的专业进步发展,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此,许学者提出了建立学习社群,促进高校教师互相学习合作。Bullough & Githin针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学习发展问题提出了“教育社群”的概念,学者陈美玉也指出建立“知识社群”是发展教师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必然途径。

二、 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概念

“社群”原本指的是一种交流分享式的生活。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社群”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也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它指的是群居聚集的人们及其文化在固定区域内所构成的集合体。社群的本质就在于一群拥有共同目标,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合作交流、分享讨论,从而成了一个具有共同价值与经验的共同体。社群中的组织成员基本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成员间具有共同的价值与信念。其次,成员之间直接或多边的关系。再次,成员之间的互惠。

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推动学校革新提出了专业学习社群这一概念,强调组织与团体在学校中的作用,致力于改变教师孤立教学的状态,促进学校中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注重在教师发展中学校文化与组织环境的作用。从这一理论基础来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指一群在专门领域内拥有共同价值与信念的高校教师,通过协同合作、交流解决并探究一定的教育研究问题以促进高校教师教师自身、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 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困境

首先,受到教师地位阶层化的影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着阶层差异,教师的阶层差异导致地位差异,使得教师社群面临凝聚力难以提升的困境。以地位特征理论为依据,“群体中个体的地位主要有3个来源:成员驾驭他人的权力;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贡献大小;成员的个人特征。”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地位高的教师往往是有一定行政地位的人,他们在教师群体中有更高的话语权,相反,在教师群体中没有行政身份地位的人往往参与集体讨论的积极性较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教师希望在群体中感到地位公平,如果教师感到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等级不公平,那么,就会导致教师群体内产生一种失调状态,教师间的凝聚力难以提升。

其次,高校学术研究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专业学习社群中的个人主义。一些高校科研资源的分配主要受教师行政地位的影响,行政地位高的教师比行政地位低的教师得到了更多的科研资源。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有着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雇主同雇员间存在的一种不成文协定,它以二者间的相互期待为基础,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期待,而员工对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待遇或者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期待。高校教师期得到管理者公平对待,然而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高校教师对管理层的角色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 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发展的因素

(一) 群体的内聚力

群体的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间互相吸引,以及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具有高内聚力的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对高校教师吸引力更大,高校教师更愿意留在该社群中。勒温的相关研究表明,“社群的内聚力会直接影响社群成员的行为。”社群的内聚力会受到社群文化的影响,社群文化使社群成员在精神上更加统一,更具凝聚力,社群因社群文化而形成了一种和谐、高度融合的氛围,成员间的内聚力也因此提升。

(二) 社群规模

社群規模与组织成员的行为也有一定关系。“社群规模是高校教师构成性社群的人数多少。”有研究表明人际发展提供了支持“在任务完成上,小群体的完成速度更快。然而在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方面,大群体会比小群体做得更好。”有研究表明社群的最佳的规模应是 5 人或 7 人。当社群规模过大时可能会产生“社会惰化”的问题,它是指“个体的独自工作比在团队中付出更多努力的现象。”教师社群中的社会惰化会直接影响到社群的工作效率。

五、 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设策略

(一) 建立可信赖的社群发展目标

高凝聚力的社群首先应具备一个可信赖的群体发展目标。共同的社群发展目标能有效地提高成员的内聚力,明确社群发展方向。有学者指出明确的共同目标是优秀群体所具备的共性。成员因可信赖的共同目标的形成对团队产生更明确的认知,明确社群的存在原因和意义,也因此更加信任、认同社群。所以,高校教师社群的建立应树立明确、可信赖的发展目标,这是提高成员内聚力的起点。

(二) 建设高校合作文化

首先,高校应促进自然和人为合作文化的发展。哈格里斯夫提出了教师合作文化的四种类型:“个人文化、巴尔干式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是生活中教师与同事自然而然形成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教师自发形成的关系。人为合作文化是在一系列正规程序的规定下教师间开展的交流合作。”它属于一种接受性文化,具有控制性和强迫性。高校建设的合作文化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其次,高校应促进管理文化的建设。一方面,高校管理者需要实现角色转换,由管理者向社群的促进者、发展者转变。对于管理者而言,命令和控制是他的主要方式,而发展者强调权力的赋予,提高教师各项能力是他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管理方式上由科学化管理向人文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罗军.高校教师学习社群构建与专业发展研究——基于知识经济时代[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7:100-102.

[2]陈美玉.从内隐知识的观点论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J].课程与教学,2006(3).

[3]马超.群体知识观视域下的教师专业社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1:81-86.

[4]杨启光.专业化进程中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构建教师专业社群文化为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52-55.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4.

[6][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8.

[7][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7.

[8]仝翯.高校教师构成性社群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9][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6.

[10][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李原,孙健敏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7.

[11]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斯夫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6-7.

[12]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2):49-54.

作者简介:

张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高校教师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