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脱贫的林西样本

2018-09-18田旭东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户攻坚

 本刊记者 王 丹 田旭东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北部,1908年建县,至今已经有110年的历史。全县土地总面积3933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个街道、4个国有林牧场、103个行政村、645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是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区。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13元和8718元,同比分别增长8.6%、9.4%。

林西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和艰苦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西县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赤峰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县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扎实工作,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9800人下降到2017年的296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9%下降至1.64%,实现了近2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由于脱贫成效显著,林西县被自治区确定为2017年唯一一个申请国贫县退出的旗县。2018年6月,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结束。8月10日,林西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

作为自治区首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林西县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及其所形成的经验启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为自治区其他贫困旗县树立了可资学习借鉴的精准脱贫的林西样本。

不忘初心 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林西县不忘为民初心,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切实做到贫困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脱贫攻坚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了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扶贫目的。

林西县委、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紧扣民生福祉,出台政策措施,有效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为了找准穷根、对准靶向,林西县出台了贫困人口管理政策,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化识别、动态化调整、规范化管理、精细化退出,真正把宝贵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由县政府筹资,设立脱贫产业基金,把基金按照贫困户每人1万元入股到企业或合作社,企业或合作社按股给贫困户分红。以2017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基数,用脱贫产业基金扶持有生产经营能力的15471人发展脱贫产业。贫困人口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享有设施农业、肉牛和肉驴养殖等农牧业扶贫工程相关扶持政策,让他们通过享受政策红利实现增收致富。对贫困群众开展医疗救助,落实保障资金,实施“1351”健康扶贫工程,即贫困患者住院政策内个人自付不超过总费用的10%,个人自付单次费用或年费用累计不超过3000元,贫困患者42种慢性病门诊费用个人自付不超过5%,真正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兜住了贫困百姓因病返贫的底线。

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在艰苦的扶贫工作中,林西县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扶贫必须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意志和致富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增强致富自信,催生内心动力,林西县把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作为智力扶贫的根本,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根据“精准识别”“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原则,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对于有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外地“取经”“学一学”“干一干”等方法,激发贫困群众“想干事、敢干事”的致富热情。通过“雨露计划”项目,对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进行助学补助,增强他们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能力,帮助其实现稳定脱贫。构建起“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社会扶贫”等立体扶贫网络,通过给贫困人口发放各类生态补贴、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和草原看护员、依托重点区域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吸纳贫困人口临时就业和发展高效经济林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等方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建成30处、2.35兆瓦“易地搬迁+光伏”扶贫项目并投入使用,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65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积极争取上级各类帮扶项目及京蒙、中化、北京银河证券等社会扶贫资金,形成社会扶贫的新格局。

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在县城,近两年改造和新建道路25条,治理河道并建设景观带2条,实施城区亮美工程,规划建设了城南产城一体化新区,建设集旅游休闲观光产业扶贫为一体的东山生态扶贫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室内足球场、中蒙医院等,有效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以及城镇的承载能力。在农村,2014年以来新建、改造农村危旧房屋36650户,建设安全饮水工程312处,实现所有农村群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建成通村水泥路514公里、硬化街巷1694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实现楼房化,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全部建成投用,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37个,村村实现了通电、通广播电视和通网络,群众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林西县秉承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脱贫理念,坚持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多谋贫困群众之利,多解贫困群众之忧,通过不断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赢得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和广泛赞誉,在国家级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中获得了94.94%的群众认可度。

干字当头 敢为人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成败在干。在林西,从贫困对象的识别到脱贫工作的推进,从致富道路的探索到致富项目的落地,在一项项工作的落实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干部、好企业、好乡亲。他们将每一项扶贫工作干到实处、干在细处、干在百姓心中,最终形成巨大合力,共同携手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广大干部们牢记使命、恪尽职守,走进去、住下来、沉下去,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当地真脱贫、脱真贫。自治区派驻林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队长、自治区妇联副主席云翠荣,2017年2月19日进驻林西县,与县委、政府对接工作后即赴乡镇、村屯,对全县9个乡镇开展了19轮督导推进,深入100个行政村、623个自然村,走访1561户、3012人。林西县委常委、副县长田昊,一位来自北京的扶贫干部,甘当林西农产品“推销员”,在北京餐饮企业推销林西县的大马金粉条,走访北京新发地、岳各庄等市场及商户。林西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2016年被确诊为肝脏腺瘤并在北京301医院进行了肿瘤手术,身体刚刚恢复,时隔仅4个月便临危受命,挑起了林西县脱贫攻坚的大旗。人们亲切称呼他为“老赵头”,其实他才48岁,只是两鬓已斑白。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一批致富带头人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大学毕业的少数民族中共党员任宇,看到自己的乡亲长期富不起来,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辛生活,仍然采用着传统劳作方式,便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成立了林西县第一家从事农业机械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如今有贫困户545人在这里就业。返乡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赵素云,创办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发放仔猪,并出资6万余元帮助贫困户建起了猪舍。她还以赊售方式向贫困户发放仔猪,待出栏后按市场价回收,扣除仔猪款,剩下的钱全部交给贫困户。“95后”创业青年张文博,得知赤峰市举办“玉龙哥喊你回家创业”活动后,立刻带着光伏发电及空气净化两个项目回到家乡,在7个乡村做起了光伏扶贫项目,让村民们和绿色清洁能源接上了轨,同时也带给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无数父老乡亲争着比勤劳、比致富,既借助好的扶贫政策,更依靠勤劳的双手,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74岁的王永山虽然岁数大、身体不好,但始终认为“能自食其力就不靠别人救济”。他不仅种地养殖,还常常在村里回收旧物,加上各项扶贫政策,全家年入账近2万元。贫困户刘福响应林西镇率先推出的“镇域旅游+五小工程”号召,通过帮扶,他栽上了果树,种上了小菜,养了50只小笨鸡、10只羊和一头笨猪,一年收入轻松过万元,守着家门口就实现了脱贫致富。47岁的马彩玲,29年来照顾残疾兄弟、侍奉老母,不仅让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稳稳当当地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又自力更生发展养猪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一批龙头好企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倾尽全力,“综合造血”,带领百姓共绘脱贫致富图。作为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佰惠生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公司+科技+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发展甜菜种植为依托助农民提产增效,直接带动种植甜菜农户约5883户,其中贫困户1923户、贫困人口4183人。林西县德青源公司将自身探索出的循环农业模式和云养殖模式推广到林西县,实施“金鸡产业扶贫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起完整的蛋品加工产业链,贫困群众借助扶贫资金以入股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的生产中,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内蒙古恒光大公司通过发展中药产业,建立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户获得生产收益、财产收益、劳务收益。每年雇佣8000至10000人次的农民工从事中药材的种植、中耕、采收、初加工等工作。为了确保农户失地不失业,公司聘用出租土地的农户和拥有农机具的农户进基地务工,这样的农户每年都会获得数万元的劳务收入。

林西县干部群众干字当头,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计代价,谱写了动人的奋斗篇章。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好干部、好榜样、好乡亲、好企业层出不穷并绽放出灿烂的光芒,把贫困群众的致富路照得更亮。这种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使得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干劲极大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了脱贫攻坚的辉煌业绩。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林西县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优势,使党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行动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作用,从而确保了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各项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

林西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从县级层面设计上把中央的大政方针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强化党建引领,本着“哪里发展脱贫产业、扶贫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加强到哪里”的要求,树立融合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坚持不分门别类、不划线设界、不强行结对、不固化模式的原则实现互利共赢,组建乡镇脱贫攻坚联合党委9个,跨行业、跨地域、跨地企、跨机关与镇村组建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或“党建联合体”25个,建立“服务项目、需求意向、共享资源”3个清单,通过主动认领、组织推荐等方式和先过组织生活再协调议事等措施,达到“以强带弱、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协调推动、合作共赢、引领脱贫”的效果。

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林西县坚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脱贫好政策精准地落实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当中。选优配强乡镇班子,把37名群众认可、工作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进乡镇班子。选好带头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结合村“两委”换届,调优村党组织书记41名,其中包括公开选拔10名优秀人才进村任职。夯实基础保障,严格落实“四项基本保障”经费;推行“强村九法”发展路径,103个村全部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做到牌子挂起来、旗帜飘起来、制度建起来、功能强起来、服务好起来、活动搞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5321”工作法、村财民理乡代管、财务监督和“三务”“三资”公开,在贫困户识别、帮扶、退出各环节充分发扬民主、全程公开透明。

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政治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在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复转军人中发展年轻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632个,党员责任区495个,除村干部外,有459名普通农民党员直接参与帮扶贫困户。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和产业带贫减贫、移风易俗上,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共产党员。在大井镇中兴村的脱贫攻坚中,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爱军领办向阳岭农民种植合作社,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通过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吸纳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等形式,帮助13户38人实现脱贫。目前,林西县基层党组织共领办合作社152家,建立合作社党支部45个,设立产业党小组375个,有1362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

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中大显身手,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把脱贫攻坚主战场打造成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积极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从后备干部和优秀青年干部中选派494人,成立脱贫攻坚下乡工作队9支,驻村工作队100支,第一书记103名,明责明纪驻村。强化考核管理,加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日常监管、随机抽查、定期考核和随时通报,责任连带,以脱贫攻坚成效论英雄、比高低、评优劣。严格督查问责,重点围绕措施不落实、造势不做事、驻村不住村、出工不出力、工作不精细等问题强督严查快办,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两年来,召回队员12人,取消后备干部资格3人,问责7人,约谈2人,通报包扶单位和乡镇村20余次。对脱贫攻坚一线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全县隆重表彰,筛选22名事迹突出的一线干部进行宣传,两年来,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干部32名,其中包括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6名。

林西县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党建引领,坚持做到脱贫产业发展到哪里、扶贫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加强到哪里,推动党建融合,统筹推进扶贫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有力地助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摘掉贫困县帽子、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户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