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机遇、挑战与建议

2018-09-18贺建武

世界环境 2018年4期
关键词:景观生态

■文 / 贺建武

杭州市淳安县枫林港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中国“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新时期下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在“三降一去一补”政策导向下,过去那种刀耕火种式的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有所转变,但摆在中国面前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中国正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实现乡村“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目标体系而加速产业布局。新时期下,妥善解决好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和有效的方法。

(一)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主要机遇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人类和生态环境是有机的整体,“人”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由人类和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以及其所在的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首要挑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在中国人民心中形成了共识。而生存环境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问题,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才能稳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中国乡村幅员辽阔,占据绝大部分生态功能区,夯实环境基础,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历史最好的政策机遇期

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乡村衰退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现象,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实现“村镇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国国家层面已经对“三农”问题相关思路、理念及其制度政策做出调整,如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思路,意在打造一个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三产融合的城乡复合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乡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专门服务农村产业融合的用地政策,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政策倾斜。除此之外,中国各地方近期均有较为密集的政策出台。目前,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与政策保障、目标模式、基本框架等关键问题,在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影响机理、制度创新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

(二)乡村生态环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决策的国际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核心思想的升华,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突出产业支撑的问题,势必要涉及地方生态资源管理;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必然会联系到生态规划和环境治理;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更需要强调各部门机构和乡村基础组织在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离不开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新时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需放在乡村文明发展中更为突出的位置,但是中国广大乡村的传统知识,大部分都是与生计相关的生态资源利用相关知识。因此,从以上几方面看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决策的利用相关者组成非常复杂。如何兼顾乡村发展进程中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形成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格局,是目前中国乡村振兴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景观多样化,保护措施制定问题

乡村聚落转型和空间重构是近年来研究乡村聚落问题的趋势。如何因地制宜构建特殊景观乡村的差异化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制定适宜的聚落景观保护措施,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点话题之一。乡村景观极为丰富,水乡、平原、渔家小村、黄土高坡、草原牧场、盆地沙漠等自然景观众多,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同时在中国各地还分布有许多当地人智慧和自然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保护和研究价值的乡村景观,如岭南开平碉楼村落景观、内蒙古草原游牧部落景观等。因此在制定乡村景观保护措施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原理,强化资源有限开发利用的意识。保护和开发计划要建立在充分细致的资料调查与数据分析之上,利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注重当地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知,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景观布局,施行环境敏感区域和受损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和修护,注重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平衡关系。

(二)发展地区不平衡,生态评价标准设计问题

中国乡村间呈现明显的非均质特征,既有因村情不同出现的横向异质性,也有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纵向异质性,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保护不够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瓶颈问题。因此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重视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不能片面认为发展生态产业就机械地等同于破坏乡村环境,从而放弃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不能竭泽而渔,不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和生态承载力,以乡村环境恶化和乡村景观破坏为代价搞单一的运动式产业项目。只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考虑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传统知识等因素,制定适合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能实现乡村的整体振兴。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涵盖当地生态景观要素的乡村生态系统网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最终要在生态景观要素上得以体现,并且依赖于景观板块和人类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乡村景观丰富多样,各地的景观要素的组合特征受到种种生态过程及资源格局的影响,如果忽视民族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很有可能会导致原有的乡村景观风貌严重受损,大量单一的经济模式集中落地,甚至可能出现“景观污染”和“千村一面”的现象,破坏许多乡村、农田、道路、水系、树林等景观要素之间的生态景观功能联系,形成不可逆的乡村景观破坏。因此,在对乡村实施振兴计划时,首先要把握好村落景观功能发挥所需要的土地及其各景观要素的综合作用,按照功能进行科学划分,例如按照构成要素分为自然景观、物态景观、情态景观和文态景观等,制定符合乡村特色的生态系统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生态保护。

(二)强化与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

乡村振兴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只孤立地保护自然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保护和传承。以乡村最有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它涵盖了生物资源、生态景观、民俗文化、传统村落、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等诸多方面,是融合态性、动态性等特点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生产系统,具有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生计、社会与文化、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等多种功能和价值。中国目前具有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居世界之首,从南方的多种稻作系统,到西北的农林牧复合系统,都强调以当地人的传统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实现这些结构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及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当地景观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三)倡导理性的生态资源消费观念

在一些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产品的乡村生态消费模式中,人们对生产生活原料的需求会对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满足当地人原料供应是实现当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问题。在乡村振兴计划过程中,针对产业振兴项目的实施,要系统分析生态资源利用相关者参与生物资源的机会,分析实现他们经济价值的途径,了解不同群体对环境权益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而通过顶层设计,以一定的制度约束,倡导转变为理性的消费模式,不再单纯以经济要素为唯一目的,使乡村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以损失自然资源为代价,拒绝自然资源的浪费。

(四)落实乡村废弃物循环利用

乡村废弃物作为剩余生物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高效清洁地将其转化成能量或化学物质,提高资源的生态效益是目前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随之增多,同时存在城市生产、生活废弃物通过大气环流、水网和城市环卫系统输往乡村的现象,这些威胁着乡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在乡村振兴计划中,可根据乡村现有资源和优势,发展乡村循环经济,打造城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减轻环境压力。

(五)协调产业项目中作物品种的关系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项目,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一些产量较高的外来品种取代当地传统品种成为一些地方的普遍现象。这些产业项目短期提高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客观上造成了当地遗传资源的日趋贫乏,致使作物类群趋于单一化。而事实上,抛开经济因素,很多地方品种在当地有很高的认可度。如在中国西双版纳,当地人在蔬果食用方面,普遍认为传统品种口感更好,他们在庭院种植中优先选择传统品种,在湖南、广西和贵州交界的侗族地区,当地人食用的传统糯米品种多达几百个。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平衡好本地传统品种与高产量的外来品种或杂交选育品种的比例关系,最大程度维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各地的珍贵遗传资源。

猜你喜欢

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