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于泥土的乡村赤脚建筑师
2018-09-18栾彩霞
■文、图 / 栾彩霞
展示的泥土研制产品
中国乡村传统中有三件大事:建房子、娶媳妇和生娃娃,而房子是后两件大事的前提和舞台。房子曾是一辈子的事,古人云:道旁结屋三年难成,它承载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搭载着国人的许多乡愁。
当下,华夏大地,大江南北,广袤农村环境保护得到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方向明确,路该咋走?
美丽乡村的房子应是啥样?如何守住正在消逝的村庄和乡风?任卫中,一位钟情泥土的乡村赤脚建筑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过往
家住浙江安吉报福镇统里村的任卫中不是建筑出身,但是他专为农民建设的房子得到了建筑界专家学者的认可。
大学毕业后,任卫中在安吉县港航管理处工作。2005年,安吉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技术人员驻村帮扶。痴迷环保的任卫中认为实现自己多年建设富足、优美生态村梦的机会到了,他主动申请到剑山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
中国广大农村的建筑曾经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态各异,窑洞、碉楼、土楼、竹楼、四合院……如今,这些承载中华文明的古老建筑却正在慢慢消逝。在一些富裕农村,整齐的新民居随处可见,大多是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小洋房,和城市没有多大差别,传统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正在趋同。
盲目跟风、过度设计的乡村建筑引起任卫中的思考。农村建筑跟风严重,无视觉美感可言。农村房屋建筑材料带来环境污染:建造一幢280m2的砖混结构的农宅,约需黏土砖8万块、钢材8吨、水泥60吨,瓷砖2-3吨,这些建筑材料要至少消耗煤炭30吨,排放温室气体达115吨;但是,一幢同样面积的泥土民居,采用可再生和循环的乡土材料,在降低80%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房子造价也大大降低,而且冬暖夏凉。
农民若能跳出“打工赚钱-建房-再打工”的怪圈,留在农村自建家园就能更快更好地致富,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遍地瓷砖房、缺乏活力和毫无特色的所谓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村传统建筑,守住乡村古风古韵,让乡村建筑有特色又环保?任卫中的目光聚焦到了泥土,聚焦到经济又环保的传统夯土建筑上。
从此,任卫中开始了长达近13年的泥土建筑探索。从夯土材料的研究,到轻质黏土作为保温材料的运用,任卫中在实践中摸索传统的夯土工艺和泥土建筑。
现在
如今,任卫中设计的房子入选国内建筑业的核心杂志《时代建筑》;2007年,获“SEE.TNC生态奖”;2009年,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任卫中的理念得到推广;2009年,获得“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2018年,获得“迈向生态文明 向环保先锋致敬”环保公益项目资助;东南大学李涛博士依托他房子的论文——《安吉新乡土建筑节能研究》入选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
从安吉县城出发,沿河驾车可到剑山村,在村口就可见“安吉生态屋”的路标,道路一旁院落里与周边建筑对比明显的五幢泥土房子格外引人关注目,任卫中的泥土建筑学校的牌子挂在院落里黄色泥土建筑的外墙上。
这是一个没有砖头、不用钢筋、没装空调却冬暖夏凉的古朴院落。院落分几个小别院,点缀竹、篱和一些农家蔬菜,鸡正在竹下踱步,鹅卵石铺成了屋前檐下的小路。泥土的房屋和墙壁让人有一种穿越感,感觉回到真正的农耕文明,空中弥漫着自然纯朴的气息,让人静心从容。
占地仅5亩的5幢泥土房子几乎包含了所有传统村庄的建筑元素,可以实现传统的自给自足。院落里的四个小庭院以小路为纽带相互串接沟通,相互照应,又互不干扰,空间可共享,又能各自独立。旧时的晒场用以生产,种菜、种竹和养猪、养鸡;生活方面,2幢用以居住,1幢用作文化娱乐中心,1幢做仓库,另外1幢作为接待客人的客栈。泥土材质的“生态屋”没有传统乡间“土屋”的阴暗、潮湿。2005年建设的屋室,一层厅堂窗明几净,穿堂风不时穿过;二层采用玻璃材料,冬天阳光直射取暖,堪称“阳光廊”。房子就地取材,外墙是当地生土掺20%黄泥和5%石灰夯治,主梁是安吉当地的速生杉木,一层地面用当地石板,二层楼板和屋顶也是杉木,两层屋顶之间用粽叶、谷壳、芦花等做隔热材料。院落中“泥土展示中心”陈列着这些年来任卫中研究的多种适用于老房改造的泥土材料,诉说着任卫中的汗水和探索。
学员体验传统夯土技术
泥土建筑材料制做中
用于研究的各色泥土
整个院落有血、有肉、有故事,有纵深又紧凑,顺势而为、就地取材,适合工作又宜居,像一幅舒缓的田园画卷。泥土建筑用本质、传统的夯土技术,节能环保、冬暖夏凉又造价低廉。三到四个月时间, 6万至7万元,一幢“生态屋”就能建起,而废料改造的“生态屋”则只需一个月,3万至4万元,而一般农村的水泥砖房子建成要20万元。
很多专业建筑师认为,任卫中不合建筑规范的房子有着最前卫的理念,其意义在于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宅是否还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材料和乡村工艺,是否能够既环保又承载乡愁。
虽然,任卫中的理念被学者、专业建筑师和环保人士认可,但是颇为尴尬的是当地农村村民看不上他的“土房”,追风设计的小洋房得到更多村民的追捧,“土房让人瞧不起,又活回去了”。曾经,“生态屋”的运营除了靠任卫中的工资,就是依靠他到处申请的公益基金。为何不去搞经营,利用土房搞在当地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因为任卫中想做的是传统土房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借土房搞噱头谋利。
2016年,任卫中开始了自己泥土学校的招生授业。让木匠、泥匠等老工匠们在土房建设过程中施展传统手艺,通过培训让老泥瓦匠带徒授艺,让古老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让人们从传统中寻觅到乡愁,这是任卫中的梦想。
未来
作为现代人类的庇护所,房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凝聚着人们的情感。所有的生命来源于泥土,也最终归于泥土。
曾经或大或小、或隐或现、或巧或拙的中国式乡村院落承载着我们先人的日常,寄托了国人太多的情感,会呼吸的泥土建筑曾经见证了中国乡村人文与自然的变迁。泥土建筑能否在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任卫中生态村的理想将在泥土建筑的复兴中继续前行,这位乡村赤脚建筑师的理想王国也正在建设途中。
随着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泥土技术可以给更多“生病”的古村落延续生命,最乡土的材料,最朴素的理念渐渐得到了认可。现在,准备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子主动上门咨询,希望将任卫中的泥土技术用于古村落的改建和维护。任卫中的乡村泥土学校也得到越来越多组织和人们的关注,泥土学校名声在外,拜师学艺者纷踏而至。
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聚集在泥土学校为泥土建筑的交流探讨,任卫中看到了泥土建筑的美丽未来。
小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