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泊酚泵注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全麻对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麻醉及麻醉效果比较

2018-09-18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氟烷危重全麻

(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300)

骨外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性疾病,通常对于骨外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而在手术前如何进行有效的麻醉显得尤为重要[1,2],以便于在麻醉过程中,能够保证患者的血液循环处于平稳状态、心肌氧供达到平衡,采用泵注麻醉系统给予麻醉药物,可使得麻醉效果较为稳定,麻醉深度适当[3],因此,本研究对92例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分别给予七氟烷吸入全麻和丙泊酚泵注麻醉,并对两组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相关指标、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2例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所有骨外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骨外伤的诊断标准[4],且均可进行麻醉,排除合并有心、肝、肾、肺等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2例;年龄21~62岁,平均(40.2±5.7)岁;体质量46~85 kg,平均(56.9±6.4) kg;骨折部位:颈椎段脊柱骨折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8例,四肢骨骨折20例;ASA分级:Ⅰ级30例,Ⅱ级16例。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0例;年龄20~62岁,平均(39.2±5.1)岁;体质量44~83 kg,平均(55.2±6.0) kg;骨折部位:颈椎段脊柱骨折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8例,四肢骨骨折20例;ASA分级:Ⅰ级30例,Ⅱ级16例。分别给予七氟烷吸入全麻和丙泊酚泵注麻醉,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实行,患者及其家属已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署同意。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采用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等生命特征指标。对照组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观察组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采用丙泊酚泵注麻醉,麻醉诱导采用维库溴铵0.08 mg/kg、舒芬太尼3 μg/kg和丙泊酚1.5 mg/kg,于切皮前给予静脉滴注舒芬太尼0.15 μg/kg,诱导后泵注丙泊酚每小时4 mg·kg-1维持麻醉,剂量为同时进行静脉持续输注盐酸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剂量每小时分别为0.3 μg·kg-1和0.08 mg·kg-1。手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

1.3 观察指标

a)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进行比较,包括心率和平均动脉压。b)对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及应答时间。c)对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效果进行比较。评价标准为[5]:优:术中患者无明显的疼痛症状,无需加用镇痛或镇静药物;良:术中患者无明显的疼痛症状,在牵拉骨膜及骨折复位时会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需加用少量的镇痛或镇静药物;欠佳:患者的手术部位有刺痛感,需要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进行辅助麻醉;失败:患者手术部位有明显的疼痛,需要通过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优良率=(优例数+良例例数)/总例数×100%。d)对两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恶心、头晕及皮肤瘙痒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比较

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2 min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相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比较±s)

注:1)与同组诱导前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的比较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及应答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的比较±s) min

2.3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计学意义(χ2=6.5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后均出现恶心、头晕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χ2=0.82,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例

3 讨论

骨外伤危重患者应及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急诊外科手术治疗,错过治疗时机可能会带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缺陷,但在急诊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影响麻醉效果,也可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6]。理想麻醉方法在于使得麻醉药发挥麻醉作用时诱导平稳,镇痛完全,可有效地对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术后患者的苏醒迅速,无不良反应[7]。目前,对于麻醉的方式较多,主要有静脉给药麻醉,吸入式给药麻醉和泵注麻醉等方式[8],其中泵注麻醉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原理是以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基础,测定患者的血浆药物浓度,对药物输注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规定和控制,以确保个体化给药,以减少个体差异和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达到医生所设定的麻醉深度和麻醉效果[9]。丙泊酚作为强效的镇静催眠药物,起效速度较快且代谢迅速,半衰期短,是常用的泵注麻醉药物[10]。将丙泊酚与泵注麻醉方式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丙泊酚泵注麻醉诱导后2 min后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这与七氟烷吸入全麻的结果一致,均仅仅影响麻醉诱导后2 min患者的心率和平衡动脉压;而手术结束时两组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又开始恢复正常,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丙泊酚泵注麻醉和七氟烷吸入全麻并不改变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患者的整体状态影响较小,不会产生心脑血管并发症,这与艾伦[11]等报道的结果相一致。丙泊酚泵注麻醉后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及应答时间均较七氟烷吸入全麻的患者明显缩短,说明丙泊酚泵注麻醉可明显缩短患者麻醉后的恢复时间,可间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这与朱凤琴等[12]报道的结果相一致。丙泊酚泵注麻醉后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麻醉优良率较七氟烷吸入全麻的患者升高,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七氟烷吸入全麻的患者降低,说明丙泊酚泵注麻醉可提高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丙泊酚泵注麻醉可缩短骨外伤急诊危重患者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及应答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氟烷危重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