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8-09-17徐经长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会计教学中国特色能力培养

徐经长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为了巩固既有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专业课教学与价值观塑造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微观实践与宏观管理的关系;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

关键词:会计教学;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宏观管理;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成就,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方面,高等教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也在稳步提升。作为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巩固既有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成为摆在每一位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拟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会计实践改革的需要,就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谈些初步的看法。

一、专业课教学与价值观塑造的关系

众所周知,会计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时间紧、学业负担重是会计学教学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会计学专业课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以系统的专业知识讲授为主,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从教学大纲的审定到最终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导向,而较少关注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事实上,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有三个主要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1],而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急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将价值观教育实质性地纳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去[2],最终实现价值观导向对专业课教学的引领。

价值观是基于人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具体到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求会计课程的教育体系要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体系相互融通,互为支撑,不能在价值观形成方面各说各话,更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弱化思政课程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另一方面要求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要教育学生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要以诚信为本,以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会计工作是以真实反映和依法监督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资金运动为己任的一项管理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可能一辈子都在和金钱打交道,因此,在大学时代就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就一块重要的基石。放眼未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需要成千上万职业道德好、业务素质高的优秀会计人才参与其中,我们大学的会计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如前所述,会计学课程普遍具有课时紧、知识点多、作业量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容易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当我们强调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能力培养的时候,往往会听到这样两种声音:一是认为现在对学生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系统地讲授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尚且不尽如人意,如果再不系统地讲授,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加难以保证了;二是认为很多课程课时很紧张,因此不得不采取拖堂和额外补课的方式加以应对,如果再融入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那么课时就更不够了。以上两种声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深究起来,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应当看到,大学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不冲突,两者在本质上是辩证的统一。没有知识为基础,何谈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能力,毕竟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通过社会上的各种考试,而是要让他们在真实的管理情境下解决会计实践中一个个具体问题。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和会计实务及管理实践的关联,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定要留给学生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时间,具体可通过小组PPT展示、微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同时要充实课程讲授的内容,既不能只讲分录不讲业务,也不能只讲业务而不讲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利益关系。

当今世界,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可谓日新月异,会计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可能是不变的,改变的是建立在这些原理之上的理念、技术和方法。面对新技术和新环境,我们切不可墨守成规,自缚手脚。这实际上对会计学教学中的能力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诸多能力目标的牛鼻子,大学会计学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个牛鼻子做文章,其核心是要通过教学赋予学生会计学的专业思想,让他们具有进行深度专业思考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理解新业务的能力。会计工作是对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各项业务的反映和管理,过去二十多年金融工具会计给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其本质还是金融创新带来业务变化。最后,要培养学生价值管理的能力。2013年10月,国际综合报告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 ,IIRC)提出了综合报告的框架,综合报告及其所体现的整合思维是针对现行財务报告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其主题和主线都是价值创造。综合报告的理念和动向值得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高度关注。

三、微观实践与宏观管理的关系

会计工作是一项立足于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资金运动的实践工作,在讲授会计学原理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要交代清楚会计核算所站的立场问题,即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界定的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就企业会计而言,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资金运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主体区别开来,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此同理,政府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也都依附于特定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前提之一,这一前提条件让会计工作打上了微观实践的烙印。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决不能受制于会计的微观实践特征,否则就会落入就会计论会计的圈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容易成为职场上只顾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人,他们往往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首先,会计工作只有融入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实践中去才会更有意义。会计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单位各项业务的内容及其反映出来的资金运动状况。记账、算账和编表是会计工作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本质上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反映,唯有各个单位具体的业务活动才是会计工作的活水源头。例如,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其财务状况就越好,但事实情况是企业的资产有轻有重,因此从资产规模的角度划分,企业可分为轻资产公司和重资产公司。这样我们在讲授资产核算和分析的过程中,就要向学生阐述不能以资产轻重论英雄的道理,很多创业公司和新经济公司都是轻资产公司,如影视公司、游戏公司、互联网公司、新媒体公司等,这些公司“船小好调头”,因为资产轻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竞争力。因此,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实践变了,其结果必然会反映在会计数据上;反之,透过会计数据我们又能够看出新经济和商业模式变化的诸多特点和规律。

其次,会计工作只有融入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治理实践中去才会更有价值。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会计是具有反映性的;同时,特定阶段的会计又能够折射出很多宏观经济问题和政府治理的盲区。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会计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视角和宏观的视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从会计的角度去认清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会计是没有负债和股东权益这两项会计要素的,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没有企业产权的概念;1992年的会计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中界定了负债和股东权益这两项要素,而其背后的宏观经济逻辑是市场经济需要明确并保护企业的产权,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产权保护需要通过会计工作中对股东权益的核算来实现。再如,在政府绩效评价中,GDP崇拜现象所导致的投机行为和短期效应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政府管理,而这个问题在讲授会计记账基础的时候可以进行深入的剖析。众所周知,我国的政府部门会计一直是以预算会计为唯一形态出现的,而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不反映权责关系,很容易导致受托责任人的短期行为和自利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和土地财政与我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只实行预算会计管理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2015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相关的具体准则,自此我国政府会计进入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并行的时代,其中,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财务会计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继而为从权责关系的视角考核政府部门的绩效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会计在本质上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管控。一方面,会计是商业的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会计准则也正走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持续趋同的发展道路上。另一方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么,在新时代的大学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阐释和把握会计的国际趋同和中国特色的辩证关系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会计的市场化进程是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标志的。1992年5月和6月,财政部先后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两个制度是中国会计进行市场化探索的开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为了顺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同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此中国的会计规范进入了会计准则时代。1997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这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颁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2005年下半年,在新一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完成之际,财政部会计司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多名理事和技术专家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问题进行了数次全面深入的研讨,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2005年11月8日,时任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先生与时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4]。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入了全面趋同阶段。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近年来,财政部又先后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准则,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等4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是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会计准则发展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然而,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没有原创性的理论指南, 它在具体规则和理论框架上一直效仿美国证券市场的公认会计原则[5](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公认会计原则泛指美国证监会 (SEC) 所认可的、适用于跨州发行证券的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要趋同的对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产生的背景、创建的条件、规范的对象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而这些特性正是我们今天在大学会计学课堂上要给学生讲清楚的。如果会计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灌输现行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而不把每一项准则的来龙去脉和适应性讲明白,那么,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很难有职业判断能力,面对一些中国情境下的具体业务就会束手无策,摸不着头脑。

进一步看,会计的国际趋同并不等于完全相同,趋同在实践中往往表現为一个从相互沟通到彼此借鉴再到共同认可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那样: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我们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把中国会计准则中的一些特殊做法及其缘由讲清楚,诸如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另一方面更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讲清楚,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而当今中国会计改革的诸多特殊性中即蕴含着普遍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政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在此时代背景下,相信未来的中国会计一定会为国际会计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也应该是新时代我们在大学会计学课堂上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会计自信。

参考文献:

[1] 韩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C]//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2013.

[2] 赖绍聪.寓教于学 寓教于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7-42.

[3] 陈章龙.冲突与构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周华,戴德明,刘俊海,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困境与财务报表的改进——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7(3):4-25.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会计教学中国特色能力培养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