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的青年价值观现状与路径分析
2018-09-17刘一萱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智能手机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探究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的青年价值观培育路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最强音;用唯物史观的培育内容占领青年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用丰富多样的培育形式增强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用合理有效的监管手段把控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大环境。
【关键词】 智能手机;新媒体;青年;价值观;培养路径
一、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
1、淡薄的意识形态政治观
《政治观概论》中指出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本文所讲的意识形态政治观指当代青年对政治的基本看法和主要态度。包括对政治常识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的了解、对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以及政治情感、政治积极度和政治敏感度。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对青年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青年对政治问题呈现积极态度,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传播不受限制,青年的思想观念变动较大,极易受到网络极端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意识形态政治观,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第一类是冷漠观,认为政治生活无关个人生活,政治取向不明确,对政治问题不反对也不赞成,更不用谈行使个人政治权利和履行相应政治义务;第二类是质疑观,在接收到各种意识形态信息之后,对国家根本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产生质疑,意识形态政治观摇摆不定;第三类是反对观,受不良信息诱导形成错误的意识形态政治观,背离了国家和人民。
2、非辩证的唯心主义观
马克思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揭示了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要坚持的根本方法。
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的多元化,部分青年受到各种信息和观念的影响,丢弃了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了非辩证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表现为:一是片面观,不能将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客观的评判,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不能从各个方面科学地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能理解事物的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二是静止观,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永恒发展的世界,用静止的观念看世界,不能理解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不能及时跟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不能正确看待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三是反矛盾观,不能理解矛盾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理解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不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被确保从事适合的职业为社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研究的职业价值观,即青年对职业选择的观点和态度。青年在求职时会面对众多选择,如何进行决断和取舍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新兴产业不断崛起,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同时造福社会的职业,关系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观不明确,一些青年在选择職业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出现盲目择业、跟风择业等错误行为;第二是职业观念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不能关注前沿领域获取最新就业资讯;第三是职业观念偏差,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客观地选择职业,出现金钱至上、体力劳动可耻等错误的职业观念。
4、非常态的婚恋价值观
青年的婚恋观,即青年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青年在婚恋中的选择和行为,对青年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青年的择偶观、恋爱观、性爱观等多个方面。
青年婚恋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择偶观的不合理,表现为择偶观过高或过低,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的判断,出现例如盲目崇尚富二代或跟风抵制凤凰男等错误观念;二是恋爱观不合理;三是性爱观不合理,存在即合理,对于性爱,一概的反对和推崇都是不正确的。
5、低水平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的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总的态度,它主要回答人生的价值、目的是什么,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人生价值观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规定着人生发展的方向。
二、智能手机普及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特点分析
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信息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特征导致了青年价值观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特定的表现:
1、信息传播速度的瞬时性导致价值观的摇摆化
信息传播速度具有瞬时性,这里的瞬时性即瞬间性,指的就是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由于网络和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通过智能手机,我们可以随时关注事件进展,也会接收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此价值观容易生成也更容易产生摇摆,青年的思想观念灵活易变,可塑性强,因此信息传播的瞬时性不利于青年树立一个稳定客观的价值观。
2、信息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导致价值观的碎片化
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内容的海量性,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遍览“人间百态”。大到世界各地的风光人情、政治事件、娱乐新闻,小到邻里亲戚的日常生活,几乎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获取到,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的就是“泛而不专”。获取的信息虽多,但缺乏对信息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获取的信息越泛,越难集中和专注在某个领域的信息里,就可能导致青年价值观的碎片化。
3、信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导致价值观的自我化
在报刊时代,只有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可以发布信息到官方的平台上,经过一系列的严格把控和筛选审查,受众从这些平台上获取到特定的消息。而到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观点,信息传播由以前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意义越来越弱化,信息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信息传播的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传递信息。大众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新闻的散播和观点的发表,这种信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导致了青年价值观的自我化,信息的接受和传递较少考虑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注重自我感受,而缺乏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奉献。
4、信息传播方式的即时性导致价值观的片面化
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强烈的即时性,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得知事件的最新进展。而与此同时,终端另一头获取信息的接受者们便受到了考验,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成为了重要的问题。青年的思维方式灵活性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较高,而对于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探究,很容易在接收到信息后不经过仔细斟酌在短时间内形成观点并向周边传递,即时信息虽可以保持信息的“鲜度”却不一定能保持信息的精准度,这里所谈的信息的即时性与瞬时性的差别在于,瞬时性指的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而即时性更强调的是信息更新之快,又指接受者获取信息之当下性,人们获取信息后未经过深层次的调研和确认就产生观点,信息的“冰山一角”特性正是导致青年价值观片面化的直接原因。
5、信息传播途径的自由性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大大拓宽,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不论任何文化程度、教育背景、职业状况、年龄大小的人们都可以自由地抒发感情、表达观点、传播讯息,而不需经过层层的审核过滤,信息的多元也由此导致了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
三、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的青年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为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本文从根本指南、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监管手段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最强音
青年价值观培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体现我国社会的总体价值趋向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国家要长期坚守的价值准则,青年价值观培育一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新媒体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最强音。
2、用唯物史观的培育内容占领青年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
青年价值观培育,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内容,让青年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即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史观对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青年认识和分析问题做出了重要的指导。
3、用丰富多样的培育形式增强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
青年价值观培育一定要注重运用丰富多样的培育形式,充分利用新兴科技平台创新培育形式,以此增强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国家和政府要积極占领媒体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职教师要紧跟时代脉搏,了解学生心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宽培育形式;企业领导要把握媒体平台,积极组织各项学习和团体活动,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用合理有效的监管手段把控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大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价值观培育,面临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监管手段,净化网络环境,监管媒体平台,从源头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盼.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求职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2] 张海霞,郭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7.26(03)151-154.
[3] 李颖,王文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区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118-121.
[4] 张文卿. 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 孙静. 网络文化对当今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 公方彬.习近平新政治观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基础[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0)70-83.
[7] 肖永梅.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8] 刘晓波.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9] 张秀琴.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2)79-86+160.
[10] 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76-80.
[11] 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2)26-30+44.
[12] 赵喜顺.论青年职业观的引导[J].青年研究,1984(03)52-57.
【作者简介】
刘一萱,女,山西沁源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