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初探

2018-09-17孙涛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信息化建设互联网+

孙涛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阐述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深入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要树立信息化思维,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服务驱动先易后难;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信息化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费持续投入;通过内培外引方式,解决人才短缺困境;设置后勤专职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后勤建设;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后勤管理范围和内容的不断增加和深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都对高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模式、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简单、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后勤管理的模式,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正在与后勤服务体系逐渐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管理重要保障的高校后勤,只有加快后勤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后勤管理与改革,进一步改革组织机构,不断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提升后勤管理水平以及效率,把后勤保障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个性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等技术在高校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实现传统后勤向数字后勤、智慧后勤的转型,这既是“互联网+”时代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和促进高校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同样对高校后勤的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也产生深远影响。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后勤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和深入,师生对后勤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落后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2015年12月,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发布《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2011年6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委员会成立,对信息化的内容、规划作了部署,推动了高校后勤信息化的进程。2014年3月23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信息化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积极开展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促进高校之间及行业内外的学习和交流,为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后勤科学管理和快速决策的基础

随着信息、网络和移动通讯等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而后勤的信息化程度与高校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现代化程度和办学实力。通过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及时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使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快速、科学的进行管理和决策。同时,通过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可进一步规范后勤员工的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提升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效能。

2、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学校安全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改变传统、落后的工作模式,才能全面提高高校的后勤管理效率和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将信息化与管理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和师生的生活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从而有效保障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快速发展。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尽管许多高校都对后勤信息化在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高校具体情况还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较短,在理论上还不很成熟,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后勤信息化是指在后勤保障和服务过程中,后勤部门在管理、经营与保障服务等各个业务范围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和应用,以此不断提高管理决策和保障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后勤系统运行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全面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效率与决策管理水平的变革和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网络广泛普及,国家加快了信息化建設整体推进速度,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很快且成效显著,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明显滞后,有些高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有些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在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的认识明显不够,甚至还有些领导认为信息化仅仅就是“硬件+软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以及对后勤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后勤市场相对封闭,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三是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传统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中没有把信息化当作后勤管理和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制约了后勤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建设标准不一致,总体规划不科学,建设成效不突出

目前,虽然各高校大部分都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在后勤系统内却往往没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后勤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及管理,由于没有专设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组织和协调,很多部门在工作中因无法共享信息导致配合不畅。部分独立的业务系统虽能解决部门内部的一些业务需求,但由于缺少统一数据和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建设实践经验,总体规划不科学,技术标准不一致,后勤各部门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存在数据不全、类型各异或来源不一的问题,导致系统在共享数据出现数据错误或需要重复录入等情况,而且由于各系统的入口和界面不统一,使得管理和维护成本较高。其原因主要是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不科学,建设标准不一致,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只限于项目层面,从而影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推进。

3、注重硬件轻视软件,建设目标认识不清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能够立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大,而对费时费钱费力的软件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偏小,主要是由于硬件投资能看到实物,软件投资短时期内很难出成效。不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的大部分投入都是建网络和购买设备,对应用软件或系统的投入较少,从而导致软硬件不匹配,往往都是硬件条件好,软件少或质量差,忽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或没有对业务流程及相应的制度进行优化,致使构建的系统“外强中干”。部分高校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或问题,部分软件无法满足业务要求而成为“鸡肋”,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目标认识不清,过于追求建设项目的数量,并把数量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从而忽视了信息化在后勤管理及服务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从使用和满足需求的角度出发,造成了一定资源的浪费。

4、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不足也是阻碍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特别是基础设施薄弱的高校,需要学校资金的持续投入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但也有一些高校难以真正推行和落实项目建设。一般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资金相对充裕,后勤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高校能用于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则非常紧张,这对于后勤信息化建设和运行造成了较大阻碍。另外,由于财务资金年度预算刚性的原因,有些高校某年资金宽松则可大量投入,但由于人员少、时间紧、经验不足,为了在时限内完成项目建设,往往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提出建设需求,造成开发的软件不能有效的满足使用需求;而在资金紧张时则不投入或投入很少,导致需要进一步对软硬件进行改善优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各高校应统筹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计划。

5、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管理滞后

目前,尽管高校对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重教学科研而轻后勤管理的现象仍非常普遍,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团队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后勤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开展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和运维工作,积极推进后勤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和共享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单位运作状况随时加以维护与更新。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后勤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有的高校缺乏现代的信息化观念,追求一劳永逸,在构建系统时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制度,使得系统中的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无法在后勤管理中发挥效用;有的高校在投入资金建设成信息化系统后,缺乏对系统进行监督和维护,从而导致系统的使用效果不佳,且系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有些高校的后勤信息化数据共享度较差,各个子系统建设时没有综合考虑,难以满足高校后勤管理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许多高校在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没有专门机构又缺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造成后勤信息化进程缓慢、问题较多。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目前高校对后勤部门重视不够,后勤部门的人员虽然工作辛苦,但却往往在评职称、升职、评优、待遇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高校新引进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或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很难分配到后勤管理部门,而且也不愿意到后勤管理部门工作。能够充实到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一般不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就是其他部门筛选下来的人员,無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的工作需要。因此,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到后勤部门长期安心工作。

6、部门配合不紧密,公司合作不协调

校内相关各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以及校外软件公司配合不协调也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校内相关部门主要涉及到技术支持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保障服务部门,其中技术支持部门一般是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主要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业务管理部门主要是后勤具体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保障服务部门主要是后勤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后勤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公司合作不协调主要是学校开发软件产品和提供系统集成、应用服务、检测维护、更新开发、人员培训等基本条件和服务保障滞后。其原因是各系统的开发公司不同且公司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且主要开发人员出现变更,系统的建设时间存在先后,造成后期系统优化、数据调用等配合存在困难,造成后勤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

四、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是管理理念转变的过程,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目前,由于各高校的基础条件、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等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后勤信息化建设没有标准模式可选,后勤信息化建设也无法通过完全照搬和模仿其他高校的模式而成功。从现在后勤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比较成功的高校来看,都是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对自身需求进行了特别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针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应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树立信息化思维,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后勤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投入的技术性项目建设,更是高校管理水平提升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学校及后勤的主要领导在树立信息化思维的基础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主要领导能否亲身参与并深入其中,是后勤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也常常把信息化建设称为“一把手工程”。根据相关高校成功的经验来看,信息化建设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调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对后勤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并优化,积极转换思维方式,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2、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服务驱动先易后难

后勤信息化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应按照规划要求先易后难分步建设实施,从而有利于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后勤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学校各方面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因此,必须以提供快速、便利、周到的服务为驱动,根据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后勤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功能和模块的开发都必须要考虑到后勤系统与学校相关部门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各个模块能够满足需求、顺利开发和正常使用。

3、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信息化协同发展

后勤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后勤信息化建设标准必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相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包括项目管理基本规范、公共支撑服务标准、信息系统构建规范、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组织标准等内容。信息化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满足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规范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运维和服务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从而使高校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全面协同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费持续投入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各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基础设施情况、员工认识水平和资金投入能力分期建设,避免超越自身能力地盲目追求产品的超前性,也要避免对产品功能的贪大求全,应量力而行保持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的持续性,从而满足系统完善和优化的需求。

5、通过内培外引方式,解决人才短缺困境

加强对现有后勤员工的培训与管理, 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激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高校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一方面鼓励校内其他部门优秀人才到后勤工作,另一方面多渠道积极吸引校外人才扎根后勤,满足后勤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6、设置后勤专职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信息化管理部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高校中的一个技术部门,也是集管理、技术、沟通、协调于一身的关键部门。由于后勤业务内容多、管理范围广,因此,后勤必须设置相应的信息化部门进行技术与需求方案的制订、与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软件公司进行业务对接、沟通协调,否则后勤信息化建设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另外,如果学校没有专业软件技术开发部门和人员,切忌以低价中标方式选择校外软件开发公司,而应以公司实力、其他院校同类软件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选择。

五、结语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的长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后勤员工人人参与的全员工程,后勤信息化不但是后勤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而且也是制度创新和观念的更新,应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优化”的原则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后勤信息化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后勤圆满完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保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数字和网络时代,后勤信息化建设要以“便捷沟通、科学管理、优化流程、有效监督和师生满意”为目标,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和社会服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全明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20-23.

[2] 郑建锋.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2)50-51.

[3] 弓永华.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经济师,2015(1)208-210.

【作者简介】

孙 涛(1976-)男,汉族,硕士,工程师,西安科技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餐饮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信息化建设互联网+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