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德市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8-09-17陈和秀诸葛翀郑铭洁
陈和秀 诸葛翀 郑铭洁
摘 要:随着城镇化城市的进展,耕地问题日益严重。该文从建德实际出发,总结了实施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垦造耕地后续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118-02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近年来,滥占、滥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制定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占多少、补多少。加强垦造耕地的后续管护,是保障建德市耕地数量、质量动态平衡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关系到建德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垦造耕地后续管护的成效
1.1 耕地地力水平得以提升 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经营和管护,土壤的熟化加快,石砾度减少,耕作层增加,保肥水能力增强,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有效改良。通过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畜禽粪便、土杂肥等,土壤培肥效果明显。根据对部分项目实施点土样的监测对比,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和可耕性逐年提高。项目实施后,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由10.17g/kg提升到42.01g/kg,提高近4倍,平均综合地力指数为0.66,比实施前提高0.1,详见表1、表2。
1.2 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种植茶叶、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是建德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受种植土地制约,连片规模化种植经营难度大,成本较高,或占用宝贵的耕地甚至农田。通过垦造耕地后续管护项目实施,新增耕地得到充分利用,为经济作物发展拓展空间,缓解了现有耕地下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矛盾,既发展了建德市农业产业,同时促进了垦造耕地的后续管护和地力提升。如大慈岩镇陈店村狮山耕地垦造项目,2013年完成耕地垦造40hm2,由杭州市宏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护,以种植桃等水果为主,形成连片规模化产业基地。目前,生长势头良好,水果陆续进入投产期,2017年桃园经济效益达到7200元/hm2,经济效益达到288万元。
1.3 产业之间融合更加紧密 建德市下涯镇邵贤洪承包经营3.67hm2,以蓝莓种植为基础,结合建德市果蔬乐园的示范推动,发展成集蓝莓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果实深加工销售、亲子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成为建德市主要水果采摘休闲基地。蓝莓采摘经济效益75000元/hm2,通过亲子旅游、蓝莓后续加工,增值收益33000元/hm2,收入可观。同时年增加农村劳动力20个以上就业岗位,形成良好的一二三产联动型发展模式。
2 造耕地后续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护成本高 部分垦造耕地项目建在海拔比较高的山坡上,离公路主干道较远,通达基地道路水毁较多、坡度较陡,运输肥料、果实等只能靠人工运输,成本高;另一方面土壤土层较薄、土壤养分贫瘠,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水源、水利设施不能完全配套到位,需投入较大的资金来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对经营者来说,种植成本过高,风险大。管护成本过高使得承包经营者的综合效益较差,承包经营者不愿承包垦造耕地,致使部分垦造耕地存在荒芜和半荒芜现象。
2.2 责任落实难 乡镇(街道)作为垦造耕地后续管护的责任主体,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大部分乡镇(街道)没有成立垦造耕地后续管护领导小组,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农技员指导、台账管理等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没有完全明确,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工作没有摆到乡镇(街道)政府工作中应有位置。
2.3 培肥难度大 建德市垦造耕地普遍存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缺磷少钾、土层较浅、土壤偏酸等土壤障碍因素。101个垦造耕地土壤样本化验分析表明:31.7%的垦造耕地有机质含量小于10g/kg,缺磷的土壤占46.5%,缺钾的占30.7%;66.3%的垦造耕地为粉砂质壤土,27.7%的砾石度大于25%,保肥保水能力较差;土壤pH值低于7的占46.5%,部分土壤需调节酸碱度才能种植。通过施用有机肥、覆土、清除砾石等措施,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地力培肥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更好的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另一方面,部分垦造耕地因运输商品有机肥困难、施用投入劳力大,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措施难以到位,垦造耕地地力提升效果不理想。
3 对策与建议
3.1 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建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建政办函[2014]147号)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垦造耕地后续管护项目进行政策扶持。同时设立财政专户,确保专款专用。调整政府的扶持政策,建立以奖代补制度,对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做的好的承包经营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政策优惠,鼓励更多的主体、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垦造地后续管护中。同时整合水利、发改、国土等相关扶持政策,优先用于垦造耕地的水源配备、外部交通建设和农机配备的建设。
3.2 强化组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乡镇(街道)落实经营种植主体。根据近年来实践经验,垦造耕地项目经验收合格后,能否落实承包经营主体是进行有效管护的关键。为此,乡镇街道和村要及时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登记,通过多种形式,落实承包经营主体。鼓励流转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承包经营主体进行规模集约经营。同时,将耕种管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配备专职责任农技员组织指导长期耕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項后期管理制度,落实工程管护措施,并将其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促进垦造耕地后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3 引进技术,因地制宜提高肥力 大力引进、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如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作为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实现减少焚烧排放、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同时依托农业科研院所、植保土肥部门的技术力量,积极探索垦造耕地土壤肥力提升技术。
参考文献
[1]戴金标,胡荣良,孔樟良,等.建德市垦造耕地后续管护现状和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4):47-48.
[2]潘理勋,麻进兴.永嘉县新垦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208,211.
[3]叶荣林,陈和秀,李静,等.种养生态循环对提升垦造耕地地力的效果及实施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40,243.
(责编:王慧晴)